人穷气力出那些年,利川农村的ldqu
近段时间,人们频频在社交媒体上晒“力气大”的人,于是,让我想起了很多。
在我的记忆里,力气最大的人,是我们队里的一位泥水匠。据乡亲们说,在我们家修房子帮忙时,他一个人提起了四个人抬的大石头,赌注是这三个人的帮忙烟——两毛钱一包的“皇城”都归他。但那时,我还小,并没有亲眼得见。但是,在我们村里,无论是挑,还是抬,两百斤不在话下的人,倒是很多。
虽说很多“大力士”的表演,我都没有亲眼见过,但是,并不怀疑他们的真实性。爷爷曾经挑力“进山出河”。出河,是从我们这边到万县,万县有长江,“挑二客”称之为大河。进山,则是当时四川那边的“背子客”,背东西到我们这边,因为是崇山峻岭居多,便叫做“进山”。
在这一进一出中,因为交通不便,所有的货物都是以人力来搬运。爷爷说,他们挑力到万县,价格是百斤百里二块八。爷爷一回能挑纯货物一百八十斤,到万县的里程是人们喊的长度,二百五十华里,也就是说,一趟可以挣十二块六毛。而他们从这边出发时,还不止一百八斤,因为还要自带一路上吃的食物,大约二十斤左右。
我爷爷挑一百八到万县,还不是他们那一路人中气力大的。气力最大的外号“大水牯”,一般都是纯货物两百斤往上翻。有时。可别小看多的十斤二十斤,挑力走长路,如果出门时就满载了,在路上肯定要吃亏。所以,挑长力的人,都不会挑“老肩”,会给自己留有余力。通常来说,长力能挑两百斤的,使“冲冲力”,弄个三四百斤,不在话下。我爷爷在修房子时,一丈六长,五寸厚,一尺二宽的栗子树“地落檐”,是他从后面上下的半山腰一块一块背回来的,中途还要翻一个垭口。在前几年,幺叔将老屋拆了,旧“地落檐”还是四个人抬到新屋的,即便干了,怎么也还有两百多斤吧。而刚砍下来时候,最少也是三百斤以上吧。
之前提到的那位诨号“大水牯”的老人,在给自己修房子时,去别人山上“偷”树子,一根“四把”多(胸径大概七寸)的杉树,因为被人发现了,他硬生生的连着枝丫一起扛走。后面的人看到这个阵势,也就算了,“修个房子不容易,露水长大的东西,算‘拼’给他了。”他七十岁左右时,还给年轻人露了一手。四个年轻人抬着柴油机下乡打米,在去三坪的岩口时,怎么也上不去,被那位老人遇见了,把背鞑往肩上一放,让他们“抽上来我试试”,一试,就将三百斤左右的柴油机扛了上去。在歇气时,他裹了一杆叶子烟,“年轻时,两个也挑得起。”妈啊,一个都差不多三百斤了。
在我小的时候,问过爷爷,你们那一代人,是不是天生就力气大。爷爷说,哪里是天生就力气大,还不是因为要生活,给逼出来了。他说,在他们挑力的路上,也时常看到挑不动的人,咬着牙关一步一步的挪。别人一天走一百里,他们不过六七十里,还不是因为“心大了”,出门的时候觉得不重。但是,挑力走长路,也得要有经验,那便是“头天肩膀二天脚,三天四天谈吃货”,也就是说,头天肩膀疼,二天是脚痛,这两天捱过去了,后面就每天想着在哪里打尖住店,吃点什么了。
气力是逼出来的。是啊,人穷气力出。在以前,农村的修房造屋,春耕冬藏,哪一样都是气力拼出来的。我舅舅年轻时也算有一把力气,在“大集体”时代,他们生产队上有四个人可以挑四大箩黄豆,“四百斤保证不差一两”。在那个时候,气力大,意味着可以挣更多工分。
到后来,联产承包后。给自己做都有劲了。于是,水谷子以大箩篼装“圆挑子”是最稀松平常的事情,有的甚至于还要用扁担插几下,再多装一点。我们村有位老人,七十有二了,年轻时也是出名的大力士。前两年,他七十岁的样子,人们问他,还挑不#挑得起“圆挑子”,他说,肩膀和腰杆还是耐得活,只是走不动了,现在挑一回,以前跑三回了。
现在的人,气力小了,并不是人懒了。而是因为越来越多的能够让人节省体力的科学技术融入到了生活之中,不需要人们以纯体力去硬扛生活的压力。人穷气力出,反过来,时代进步了,生活富裕了,气力也就小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lichuanzx.com/lcszz/10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