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民整酒,簿子上惊现ldquo一角
据媒体报道,近日,贵州贵阳一村民去吃酒席时,只写了“一角钱”的人情,记账先生在清点钱物时发现后,“整酒”的主家当众说要将此人提出来,特别表扬。
边访边谈——
主家要特别表扬,恐怕未必就是真心。如果他觉得整酒的风气不好。就不会去整酒了,整酒的目的嘛,嗯哼,无非就是……吧。所以,主家心里窝不窝火不清楚,不满意是肯定了。要么你可以不来,要么就最低也得个“起步价”啊,写“一毛钱”,还不是日决人啊。
不过,那位写一角钱的村民,也确实胆儿够大的,明显有砸场子的味道在其中啊。恐怕他在写完名字之后,要就鞋底抹油——溜之大吉。存心让别人难堪的人,肯定不会等着被别人难堪。但是,反过来一想,拔了一毛,总比一毛不拔的要好点儿吧。
言归正传。在老罗看来,出现这样的奇葩人情,一方面是反应出了人们对无事酒的厌恶,另一方面也不难看出,在某些地方,部分恶意的“无事酒”也给乡风带来了一定的伤害。“人情债”的越荒唐,越说明“人情”的质变越严重,其结果,是对公序良俗和乡风文明产生了极其深刻的负面影响,由“图个热闹”到“借机敛财”,实际上是人类文明的退步。
人情,从来都是维系民间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言说的“人情到,揭锅灶”,就体现了“人情”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但在那个“人情”还是人情的年代,人们看重的是情义,所谓的“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以及“人到人情到”,说的就是如此。
当然,人情也有人情的潜规则。即便是在三四十年前,还是极度穷困的年代里,民间的人情往来,也是遵从的“门内不出,门外不进”的原则,也就是说,你送我一升米,我回你一升米。你写五毛,我也写五毛。虽说是“巴个名字”就行了,但是还是有点儿讲究,接了,就不能欠,是最基本的前提。
这个前提也说明了,你来我往的人情,最终还是在寻求利益均等。在这里,老罗想起一个故事,说的是很久以前,咱们村民有一户人家,来年正月要接妻侄媳妇,他老婆的娘家是四川(现重庆)的,人情送得大,可是那家人拖娃带仔,并不宽裕,在被“请耍”之后,颇为焦虑,想了很久,于是只得配一列房子,来整个酒,除了老婆的娘家亲戚,谁也不请。然后,又将就这些人情,在妻侄儿完婚的时候,算是老(利川方言:扛的意思)了一回“大锤”。
这个故事还说明了一个问题。人情在讲究利益均等的同时,还有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情义和脸面。人们常常以“人皮不好背”来说做人的不容易,而在以往,“人情”也是衡量“人皮”的一把标尺。
在今天很多人看来,三四十年前,民间一升米,一斤酒,一把面条,两个南瓜,几毛到几块不等的礼金,算是最单纯的了。但是,如果搁在那个年代里,同样也是一笔不小的家庭开支,那个年代,送块把两块钱,同样相当于现在写百把二百块钱的分量。
只不过,那个时候的人们,因为清贫,还要讲“嘴脸”,而现在有钱了,“人情”更是在计算利益。所以啊,那个送“一角钱”的村民,也因为破坏了既定的利益法则,被人们记住了。
之前,老罗写过一些送人情奇葩事,贴在后面,愿意看的,接着看完。
——某村一位村民近十年没有过个事情,而另一位村民则过了很多次事情,可是在那位村民闺女出阁时,这个收了别人多次人情的村民却没有去,那位嫁女的村民怎么也想不通,就把和这位村民有关的七八张请帖翻出来,拿去找村干部,“他家两楼房子我送了两回,给他父母做生酒,我去了两回,儿子当兵、女儿升学…我都去了的,难道我十年过一次事情,他就不应该来么?不说送多的,起码也得照薄还情。”最后,在村干部的协调下,收过别人多次人情的村民,按照人情本上的记录,将历次收的礼都如数奉还了嫁女的这位村民。结果,两家人由之前田间地角的小矛盾,却因为送人情,闹到不共戴天的地步。
——某村民房子完工后整酒,其姑爷只送了一百块钱,这位村民在翻人情本时,勃然大怒,“你去年整生酒,我送了五百,我过事情,你只送一百,咋就这么不要脸呢?还当个么子姑爷”,最后,他的姑爷借钱补上了少送的四百才完事,结果,本来是“踩不断的铁板桥”的至亲关系,却因为这一送,老死不相往来。
——这个事情,和上面的有点类同。某村民整酒,左看右看他的“干亲家”没有来,人情本上翻来覆去也没有他干亲家的名字,于是他在正在开席吃饭时,用高音喇叭公开喊话,“你屋滴去年过事情,我送了两千,今天你好歹还是要见个面撒。难道我的钱就不是钱哒,是纸迈?”最后,他干亲家去礼房写了两千,“我们两个从此就这一回了。”这大概是由于送人情相互攀比,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才引发的恶果罢。
——一村民爱整酒,却不喜欢还人情,只要知道别人家有事情,他就会在之前想方设法溜了,然后还很会客套,“你那回过事情,我没有在家,真的很对不起。”一回两回行,十回八回就不灵了,于是大伙儿就想收拾收拾他。有一次,他回家参加侄儿的婚礼,被左邻右舍出了洋相,——都要他退人情,在那种场合之下,不得不将张家三十李家五十一一退还,确实也算丢人现眼。
——有两个同母异父的兄弟,也因为送人情而恩断义绝。弟弟家妹妹出嫁时,哥哥在外面打工,就写了一千块钱的“挂账”,没想到这一“挂”,挂出了事端,妹妹结婚一年多,就离婚了。哥哥便不认账了,“婚都离了,还送么子人情。”于是死活不支付那一千块钱,这边也没办法,只得以“我没有那样的兄弟”了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lichuanzx.com/lcszz/10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