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哈,利川谋道这一部传奇旧事上
清光绪二十年(公元年),中日两国在黄海爆发了激烈的海战。尽管中国军队奋起反击,涌现出了邓世昌、左宝贵等爱国将领和无数舍身保国的士兵,但终究因为朝廷腐败、国力不济、科技落后等因素而惨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朝全力打造的第一支现代化海军终是昙花一现。第二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不但割让了台湾、澎湖列岛等广大富庶地区,还赔偿了两亿两白银。朝廷为了这笔天价赔款,只得向老百姓横征暴敛。一时间,全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四川,别称天府之国,成都平原自古以来就是富饶之地,但清末内忧外患严重、天灾人祸不断,导致饥荒蔓延、民不聊生。川东的万县地区下辖的百丈沟(五十年代中期才划归湖北利川)因其山高路陡、闭塞落后而盗匪猖獗。更因官府鞭长莫及、无力治理而俨然成为一个独立王国。光绪二十二年(年)盛夏,在百丈沟豆家湾后山上走来了一位十七八岁的挑柴少年。一百多斤的重担压在他稚嫩的肩膀上。少年头顶着烈日,在崎岖的山路上步履蹒跚地走向山顶。在山顶的一块大青石板上,他吃力地放下那一担柴,脱下那早已被汗水浸湿且满是补丁的短褂,坦露出瘦弱的上身,肩上那被扁担勒红的印迹清晰可见。少年拿出一块破旧但十分干净的布帕简单擦拭了一下上身的汗水便又迫不及待地从柴缝里抽出一本书来,然后坐在青石上认真地学习起来……这位少年名叫向延海,字云生、已考取秀才、住百丈沟豆家湾。家中弟兄四个,云生排行老二。与绝大多数只知埋头干活、两耳不闻身外事的同龄人不同,他不但勤劳孝顺、善良热心,尤其热爱读书、心系国家大事。特别是在《马关条约》签订后,当看到国家遭受奇耻大辱、百姓生灵涂炭,他更是义愤填膺,一心想通过读书取得功名再为国家和黎民百姓尽一份力量。所以在私塾放学后,云生便上山去砍柴再逢上赶集之日挑到二十余里外的建南集镇去卖。这样不但可以补贴家用、为父母减轻压力,还能保证自己上学的费用。更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不到十二岁便是远近闻名的乖孩子和文化人。在青石板上学习了约莫一刻钟后,云生挑起柴继续赶路,不到一个时辰便赶到了建南集市。在找到一块地方卸下柴后他便边看书边等起买主来。正看得入神,突然听到有人大呼“抓小偷”,紧接着看见一位中年女性追了过来。说时迟、那时快,云生扔掉手中的书便跟着追了过去,小偷看到二人紧追不舍、又在大庭广众之下,只好悻悻扔掉刚到手的钱包后趁乱混在人群中溜掉。中年妇女对眼前这位颇有书卷气的小伙子万分感激遂同他攀谈起来,原来她是乐福店谭槽湾邓刘氏,家中颇有田产。看到云生眉清目秀且侠肝义胆,邓刘氏很是喜欢,便竭力邀请去她家做客,盛情难却的小伙子只好坐上她们的马车一同前往邓家。来到邓家庄园,邓太太便迫不及待地把在建南街上的遭遇一股脑地讲给了当家的,并唤出女儿来同云生认识。邓老爷是当地的开明绅士,不但财力雄厚,更喜欢读书弄史。在和云生的聊天中深知眼前这个后生谈吐不凡,胸有大志,日后必有一番作为。而且模样俊朗,和自己女儿年龄又相当,便萌生了将其培养成未来女婿的念头。吃过晚饭,邓老爷便鼓励云生日后去省城参加下一届乡试,乡试每三年一次。刚好还有两年时间,这期间邓老爷承诺资助他一些银两以便他能静下心来读书而不再为生计忙碌,并嘱咐他日后功成名就之日不可负了小姐。邓家小姐正值豆蔻年华,温柔漂亮,向家后生自然是满心欢喜,连连应允。接下来的几天,邓小姐陪着向后生在庄园内开心游玩,感情自然是与日俱增,待向生回家告别时,邓小姐已是泪水涟涟难舍难分。回到家中,云生如实地向父母禀告了这几天去邓家的经历,二老十分开心、同时对孩子也寄予了更高的希望和更严格的要求。接下来的两年里,这位勤学少年拜访了周边及万县的名师,向他们虚心请教。不但熟读四书五经、擅长诗词文章,一手毛笔字写得游龙惊凤。更为难得的是他对牛顿力学、达尔文进化论等西方自然科学亦十分重视。英国因第一次工业革命崛起而称霸世界的史实让他认清了科学技术的地位和能量。在那个年代的百丈沟,无论是思想观念、意识形态、国学西学向延海都是青年人中的佼佼者。
上一篇文章: 利川有这样一位女性,你认识吗 下一篇文章: 利川腾龙洞景区广告语有奖征集活动
2
光绪二十四年(公元年)六月十一日,一场声势浩大的变法运动在神州大地拉开帷幕。这场由光绪皇帝亲自主导、众多学者和进步官员参与的变革旨在学习外国先进技术、消除中国几千年的腐朽思想,从而达到“师以长技以制夷”的目的。一时间,有志青年爆发了空前的爱国热情,纷纷摩拳擦掌誓为变法贡献一丝力量。八月,在未来岳父邓财主的资助下向延海信心满满地踏上了去成都的乡试之路。经过八九天的舟车劳顿,云生终于到达位于成都的四川贡院(现四川省科技馆旧址),在贡院附近找到一家便宜的客栈住下以后,他又开始了紧张的功课温习。乡试分三场,共九天。因正处在变法期间,除了传统的《四书》、《五经》、《策问》、《八股》外还增加了一些西学科目。由于向生平时很重视这些知识的积累和巩固应试起来自然是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发榜之日,不满二十岁的向生竟然高中亚魁(第六名)。但就在此时,戊戌变法失败,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囚禁了光绪帝、斩杀了谭嗣同、康广仁等六君子、同时对崇尚新思想的读书人或抓捕或抑制。在这样的恐怖气氛下,向延海果断放弃了入仕为官的念头而回到万县谋得了一份教员职业。万县(现为重庆市万州区),长江上游重要城市,位于重庆和宜昌两大都市中间。即使在风雨飘摇的清末,这里仍然是一幅繁荣热闹的景象,同时居住着许多达官贵人、富豪乡绅。由于向延海高中亚魁的名气和渊博的知识,这些上层人士纷纷把孩子送到他手中念书。向先生对这些孩子要求十分严格,首先戒掉他们身上的娇惯纨绔之气。在倾力教给他们知识的同时不断给孩子们讲解五千年中华文明、国际国内形势以及国家遭受的苦难和凌辱,号召他们好好学习知识长大后报效国家和人民。不久,应当地人的强烈要求,向云生回到罗田赫赫有名的六吉堂教学。正是在向先生的谆谆教诲之下,向梦先(鱼木寨之王)三兄弟、向锡久、向长和、袁仁杰等一大批优秀学生在后来的国民革命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万县地区各级国民政府、军政界和文化界里的中流砥柱。向先生也因此声名远播,成为川东地区无人不知的教员。在教书一年之后,先生便回到百丈沟和邓家小姐完婚。婚后,他利用自己的积蓄和老丈人的赞助在豆家湾修建了向氏庄园,至今保留完整,只是曾经的围墙不复存在、西侧建筑有轻微的坍塌。该庄园占地约两亩,采用中西融合的建筑风格,正殿宽大威严颇具王者风范,两排整齐的厢房齐刷刷地对称排开。而外围雪白色的墙面配以西洋教堂惯用的下长方形上三角形窗户更添几分时尚。其传统的土家吊脚楼、小姐绣花楼、宽大平整的青石天井、形象逼真的窗棂雕花和石刻显示了工匠们精湛的建筑技艺、诠释了浓厚的土家文化底蕴。向先生和邓氏共育有三子五女,在万县教书一段时间后回到罗田六吉堂继续从事教书行业,为那个落后年代家乡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一生桃李无数,很多学生后来成为万县地区的风云人物。在他六十大寿那年,他的学生们联合送了三块精美的实木大匾额,里面刻上了他们的名字。可惜在文革中被拉到新店子学校做了黑板,至今均无下落。向延海渊博的知识和为人师表的德行深受人们敬仰,成为那个时代的一代大儒。向先生于四九年秋天去世,葬于其庄园后面的山坡上,享年7岁。向习久家人照
3
一代大儒向延海老先生的八个子女中五个女儿都只是按照传统的相夫教子方式生活,而三个儿子个个都是人中之龙,谱写了一个时代的传奇。老大向长松,字斗山,生于光绪二十六年,百丈沟最大最豪华庄园的主人,民国后期名副其实的百丈沟之王。向斗山少年时代便崇尚项羽、吕布等千古名将,其父便请来专门武师教他习武,成年后视东北王张作霖为英雄和偶象。在其十八岁时便与同乡陈山吉、罗广辉一起到万县参加北洋新军。后进入万县国民政治学校学习,毕业后在军队里任连长、营长。这期间他积累了不少资金和武器装备。那时由于军阀混战,部队管理松散,有很多漏洞,向斗山便找准机会偷偷将这些武器运回老家。一九二一年,当兵生涯结束后他便回家成婚。随后拥有钱粮武器和名望胆识的向斗山便当上了百丈沟民防大队(相当于一个加强连的建制)大队长。向斗山当上百丈沟民防大队长后,对民兵训练严格、管理严明,民防大队的战斗力不容小觑,深得万县国民政府的青睐,在武器弹药和军需物资上从来都是优先补给。年底,贺龙的队伍进入湘鄂西,在利川的沙溪、汪营等地杀恶霸,分田地,深得当地穷苦百姓的爱戴。不久,部队进入箭竹溪山区休整,这一情报被万县的国民党军官获悉,便派出一个团的兵力和地方的民防大队准备联合围剿贺龙军。接到上峰指令后,向斗山极不情愿地只带领大队几十号人慢吞吞地前往箭竹溪配合正规军的军事行动。贺龙久经沙场用兵如神,故意在密林里燃起烟火麻痹敌人,而后率部抄小路安全撤离。当他们赶到柳杨贺龙栖身的山洞时,红军早已撤离,山洞里只剩下贺龙抽土烟时的油灯和几枚扔在地上的土烟头。向斗山照片
二十年代初期,政治腐败,军阀割据,土匪横行。各地绅粮以保境安民为借口,纷纷组建民团。地处万县、利川、云阳、奉节交界的利川太坪、磁洞沟,万县谋道、大兴、马头、罗田、龙驹、白土,云阳曜灵,奉节吐祥、梅魁等地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且地形险要,关卡多、寨子多、岩洞多。云阳县团总王文同(号麟书)提出以4县边区团防为基础,建立联合团,以齐岳山为界,防止土匪越过齐岳山杀人放火,抢夺财产。4县边区的向斗山、陈雨门、赵百顺、谭同甫、向绩熙等4个团总非常赞成。4县边区4个团首先后在万县白土、老鸦塘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万、利、云、奉四邑联合团,以老鸦塘为中心,成立总办事处,呈请4县政府备案。推选余炳厚、王文同为一、二团总,方耀多、方耀堂、黄少白、徐质斌4人为副团总,蒲汉卿、张学朋、向斗山为指挥官。下设团首,由副团总保荐,正团总批准。平时由团总人、副团总2人在老鸦塘总办事处办公。各团设团首人,副团首人。挑选8岁以上、45岁以下的壮丁为团丁。以0人设什长,00人设百长。联合团经费来源:主要以当地烟、酒、屠宰三厘金附加为基金,以骡马行、米粮行、猪市摊铺税为辅助金。官兵均系尽义务,但在执行任务或打仗时,发给生活费,其标准不超过当地中等家庭收入。枪支、弹药来源:主要向租课十石(每石斤)以上的粮户摊派。团丁使用的刀矛,由每户自备一件。境内凡8岁至50岁者,均有出征义务。三丁抽一,五丁抽二。必要时,二丁抽一,三丁抽二、五丁抽四,全团皆丁,团首、排头执行,团首带队,指挥官分配作战任务。出征时以三大炮集合,四大炮出征。春秋两季农闲时,集中训练。发现土匪入境,全排、全团、联团出动。四邑联合团成立后,为了巩固武装实力,补充枪支弹药,除向军阀部队、土匪(棒老二)购买外,自己还设有2个枪炮厂,一在老鸦塘,一在太平场口,聘请万县高明炮工师傅吴东福当厂长,造枪工人有赵学钢、赵学绪等。造枪厂先是制造毛瑟枪、边机枪,后来又仿汉阳枪制造土夹板。枪炮厂还造有土大炮,名牛儿子炮、罐子炮和用铁箍青冈树做成的土大炮。联合团常住老鸦塘的团防兵有四、五百人,有枪四、五百支,多半是毛瑟枪、土夹板,汉阳枪少,子弹不足,大多是用打过的弹壳再装的,少量是从土匪或军队暗地买来的。联合团总共有三、四千人,经常按期点团操练,团丁每人必须自备一件武器,自备的武器有刀、矛、火枪、牛角、叉、锏、齐眉棍等,五花八门,应有尽有。联合团控制区内地形险要,多山多峡谷,多悬崖峭壁。联合团在最险要处设立关卡,修筑守房、炮楼,并设计射击垛眼,随时派人轮流把守关卡。在卡门两边的岩楞上设立滚木擂石(就是把直径尺左右的树木砍倒在地,去其枝丫,横排在岩上,两头系上绳子,然后在树上垒石头,越多越好。若土匪从山下向山上发起进攻时,山上的人便砍断绳子,树木和石头立时滚下山去,将土匪砸伤或砸死)。联合团总共把守的关卡有48个,管卡的人称总卡长。联合团成立不久,有大股土匪住在柏杨坝、南坪、汪家营一带,土匪自以为人多,向联合团“派令”要枪,联合团不予理采。匪首再次派人执“手令”到联合团要枪,俨然以上级自居。余炳厚顿时火冒三丈,令团丁在送信的土匪脸上剌上“匪”字,再用墨汁涂上放回,并要他转告匪首:“枪,多的是;子弹,只给你们一个人两颗,叫他自己来领”。放走小土匪后,余炳厚急忙召齐团丁,开到雕上,将团丁分为左、中、右三路,左路把守封门坳关口,中路把守洞溪口关口,右路把守雕上关口,并要各路团丁准备好滚木擂石,另派一路至齐岳山顶设防,诱匪至洞溪口,关门打狗。放走的小土匪回到匪巢,匪首看到他的脸,顿时大怒,再看了信后,更是火冒万丈。匪首当即下令驻各地的土匪倾巢出动,分三路向谋道进攻,企图一口吞下四邑联合团。当中路土匪快到齐岳山顶时,把守齐岳山的联合团团丁立即向土匪开火,突然枪炮齐鸣,弹如雨下,土匪立时死伤无数。活着的土匪继续往前冲,团丁又是枪炮一齐开火,土匪又死伤一大片。当土匪快要冲上山顶时,团丁迅速撤离山顶,退回洞溪口关卡,土匪看到团丁撤退,误以为害怕,急忙追赶。当土匪追到洞溪口山下时,突然山上枪炮齐鸣,接着,滚木擂石从山上倾泻下来,先冲到洞溪口峡谷的土匪不是被枪炮打死,便是被滚木擂石砸死,无一人逃脱。后赶到的土匪也死得不少,侥幸逃脱的,都是断手断脚,遍体鳞伤。团丁打扫战场时,数不清死了多少人,也找不到一具整尸,全是肉堆骨架。进攻封门坳、雕上的土匪也遭到同样的打击,只有少数残匪侥幸逃脱。这一仗,联合团只有几个人受了一点轻伤。杨森,国民党二级陆军上将,赫赫有名的四川军阀,后来担任贵州省主席。杨森妻妾成群、儿女可以组成一个加强连。同时他喜欢借助当地豪绅的财力大搞建设。万县的杨家花园、钟鼓楼、万安大桥等就是杨森留下的杰作。年杨森就任第二军军长,同年7月,杨森宣布向第一军开战。8月,杨森兵败,其残部退到湖北利川县、这期间,杨森非常落魄,只得到当地寻求开明乡绅的支持,这时的向斗山虽然才二十多岁却已是当地赫赫有名的团总,除了田产、他还经营着茶叶生意,私下也倒腾些军火,不过两三年间,年轻的向斗山已是百丈沟首富。他非常崇拜杨森便将他接到家中好酒好肉地款待。两人经还常促膝长谈到深夜,共同交换对时局的看法及商量解决之道,杨森还毫无保留地传授向斗山带兵打仗之法,两人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临走时,向斗山还赠送给他不少银两,这为杨森去活动北洋军阀吴佩孚助其反攻四川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4
年2月,吴佩孚动员直、豫、鄂、陕、甘5省兵力,援助杨森反攻四川。北洋军张元明之第三混成旅协同杨森部由利川县进攻万县。2月5日,由利川偷渡磨刀溪(谋道)、箭竹溪,袭击磨刀溪第一军第一师守军。一师退守铜锣关,只得向邻部求援。杨森的部队乘胜追击、一路向西……反攻四川成功后,杨森不忘向斗山曾经的雪中送炭之情,多次写信要求向斗山去做他的参谋,但其夫人彭氏舍不得百丈沟庞大的家业,更不想丈夫深陷纷繁复杂的军阀混战漩涡中,遂苦劝向斗山不要去做杨森的幕僚。向斗山觉得夫人说得很在理,后来便以委婉的理由拒绝了杨森的数次邀请。杨森虽然感到惋惜到最终还是理解了向斗山的选择,直到解放前夕他们还时有书信往来。
向斗山父亲向延海众多能干的学生中,只有一人后来和向斗山家族反目成仇,此人是百丈沟龙宝寨人氏,名叫向诗元,解放前长期担任谋道乡乡长。向诗元对老师向延海倒也十分尊重,虽说一山不容二虎,两人同为百丈沟大名鼎鼎的官绅,但碍于老师的威严,向诗元和向斗山的关系开始还算融洽,虽然心里谁也不服谁但面子上的事还是互相支持配合的。这两人之间第一次产生隔阂的鱼井坝买地事件,位于百丈沟中心村4组的鱼井坝有良田十顷,此间地势平缓、阳光充足更兼水源丰富灌溉无忧,实乃一方难得的宝地。向斗山和向诗元对这十顷良田都志在必得,本来谈好的公开竞价,但向诗元私下做了一点手脚从而轻松将此地收入囊中。向斗山顿时火冒三丈,发誓以后要找回面子。后面的向延珍事件中,向斗山用相对低廉的价格购买了中坝更多更好的田地。这一次该轮到向诗元失眠了,从此两人明争暗斗、互不相让。后来在官派的征税过程中向斗山几次不给向诗元面子令其在众人面前格外难堪,那时,他便对向斗山起了杀心。一九四九年九月底,向家隆重为去世了三个月的向延海先生举办追悼会(为了等二子向长鸿,向长鸿正在从台湾返回的途中)。时值乱世,向家又是当地名人,安保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向诗元调集20个乡丁身背“汉阳造”步枪到现场警戒。对现场来的所有宾客一一核对身份后再发放“入席证”才准放进。向斗山和三弟向长风跪在老父灵前,向诗元大声拜读由袁仁杰亲写的祭文,追悼会庄严隆重,规格颇高,轰动了整个南岸。事后一个家丁透露,当晚向诗元暗藏着一个惊天阴谋,他带众乡丁维持秩序只是表面现象,他是想等向氏三兄弟聚齐后在给其老父行跪拜礼时让家丁开枪灭了这三兄弟,然后他就可以独自称雄一方。只是老天有眼,向长鸿当晚没能回家,向诗元自然不敢轻举妄动,他这一计划便宣告流产(另一说法向诗元是地下党员)。真正让向斗山收获大片土地的是向延珍事件。向延珍,百丈沟中坝人,向斗山的远房叔叔,曾拥有中坝数百亩良田沃土,是远近闻名的大户,其一百年前修建的碉楼至今完好无损。常言道:“人怕出名猪怕壮”,在那个乱世,土匪经常出没,专门武装抢劫大户人家进行敲诈勒索,当地称之为“捉肥”。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十几个剽悍的土匪全副武装地潜到向延珍碉楼附近,趁楼里守夜的家丁麻痹松懈之际悄悄潜伏到楼底下。虽然碉楼四面的各个角度布满了射击孔,但射击孔里大外小,人一旦后背紧贴着石壁便进入了射击死角。当里面的家丁发现情况不对时再怎么扫射也无济于事,土匪毫发无损地砸开了石门控制了里面的家丁,并牢牢捆住睡梦中的向延珍。那个年代,但凡有点常识的大户都不会把钱放在家中,土匪们倒腾半天也没搜到几块大洋便一怒之下连夜把他拘禁到建南附近的一个山洞里,在向家人交付了一千大洋赎金后才被释放。(向延珍碉楼—原来有六层)经历这一次有惊无险的教训后,向延珍严令家丁们提高警惕,密切注意夜间过往行人,也正是因为过度小心日后又给他惹出了一场既破财又深陷囹圄的无妄之灾。一个漆黑夏日夜晚,有位匡姓男子夜间赶路经过了碉楼附近,家丁以为又是土匪来袭便一梭子弹射出去,来人应声倒地,后来查明真相后向延珍给其家人赔钱道歉后方息事宁人,但这件事很快在当地传开并被居住在马头一位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这位马头人名叫谭文优,自恃有点文化且巧舌如簧时常在江湖上混点饭吃。当他得知这一事件后便找到向延珍想就此做文章弄俩钱花花,但向财主义正言辞地拒绝了他还将其轰了出来,一方面他认为此事已花钱把家属摆平,另外对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伙计根本没放在眼里,谭文优啥都没捞着还遭到羞辱,顿时恼羞成怒果真跑到万县警察署告了密。本来那个年代对于这种误伤且已摆平了的事警察都懒得搭理,但一听说对方是一个大户便认为有油水可捞顿时来了精神,当天便将向财主抓到了万县。警察署长是个贪得无厌的家伙,便拟以草菅人命的罪名将向延珍判处终身监禁,幸好堂兄向延海给其当年的学生、当时万县的一位副县长打招呼说情才改判两年有期徒刑,但前提是必须支付给警察署一万现大洋。为了筹集这笔巨额款项,向延珍低价向堂侄向斗山转卖了大批良田肥地,向斗山因此跃升为百丈沟最大最富有的财主。而向延珍在服刑期间学得一身过硬的医术,出狱后在老家做起了救死扶伤的郎中,成为当地众人皆知的名医,其子向长志也子承父业,解放后一直医院。5
在购买向延珍大片土地之后,向斗山便在位于河边的一块平地上修建起自己的庄园。因庄园正面有一字排开的五间正房,此地便叫做“长五间”。修建之初,向斗山特地派出一乘四抬大轿专门去大兴场请来民国时期闻名南岸的石刻大师杜如珊。杜如珊,又名杜珍(~),此人是有川东“石秀才”之称的江海(鱼木寨大院和碑群建造者)徒孙。杜如珊虽然只念过半年私塾,却在长期的石刻生涯中悟出一套比肩大师的书法。现保存完好的万州西山石壁凿刻“太白岩”三字就是由他书写和雕刻的,杨森将军年修建的万安大桥竣工碑文也是由他凿刻;谋道长坪支罗“护关寨”楹联同样出自杜如珊之手。其墨晶石雕“龙凤戏珠”、“八仙过海”和“孙悟空大闹天空”等作品当年畅销重庆、长沙、成都等地。杜如珊常用棉花团代替毛笔写字,至今利川文化馆珍藏有他的书法作品,其简介也收录在《利川志》第页中。只可惜,年在修建万开(万县~开县)公路放炮时不幸被流石砸中而殒命。由向延海、向斗山、向长鸿和向长风父子四人撰文、杜如珊书写和凿刻的向斗山庄园正门石牌坊是文化与艺术的完美结晶。向斗山大院是民国建筑的巅峰之作,巨大的石墙上刻满了立德修身的儒家文化和传家教子的朱子格言,对联寓意深远、书法潇洒飘逸、雕刻遒劲有力。大门两旁粗大柱子顶部有青石玉白菜、还有长龙和蟾蜍……遇百财、蟾宫折桂等主题寄托了主人对财富、平安和金榜题名的向往和追求。宽敞的庭院更是将中西建筑艺术融合到极致,遗憾的是那些刻在青石壁上栩栩如生的三国名将雕像在文革期间悉数被铲平。九十年代以前,这里曾是著名的百胜大粮库,每到秋收以后,各个家庭都用箩筐和背篓装着金黄的稻谷从四面八方赶到这里来交粮,好一派丰收和热闹的景象。只可惜,随着粮食系统的改制,其土木建筑部分因无人经管而垮塌,这一宏伟精湛建筑如今只剩下残垣断壁,让人唏嘘不已。斗山庄园向斗山充分吸取堂叔向延珍碉楼遭土匪洗劫的教训,不在庄园内建碉楼,而是选择在对面的万丈悬崖下修建兵洞。兵洞前临悬崖背枕绝壁,在一个岩洞前用巨大的条石修建起一面封闭的防御墙,上面留下多个射击孔。并在去兵洞的必经之路上修建一个卡门,这是护卫兵洞的第一道屏障。兵洞居高临下、坚不可摧。再将大量的财物和武器存放在洞中,并派数十名精壮家丁持轻机枪日夜把守,大有“此地就是金银仓,有种你就进来抢”的气势。还真有不信邪的,民国30年,正值抗战最艰难的时候,贫穷和饥饿摧残着国人的神经。周边地区的悍匪纠结一些临阵脱逃的国民党士兵扛着重机枪公然在大白天强攻兵洞,不料其内侧做了一层厚厚的灰岩(以糯米、桐油、石灰、砂石混在一起猛火烧至沸腾后再慢慢冷却凝固,其硬度远远胜过如今的钢筋混凝土),普通枪炮根本奈何不了它。于是他们又想效仿当年川军贺国祥断水攻陷大水井的办法采取围而不攻,待水源和物资补给供应不上后让其自乱阵脚。谁知向斗山在修建之前早就深谋远虑,洞里有流动泉水、而且开通了一条通向山顶的暗道(目前无法找到其位置)。在徒劳围攻几天后悍匪们只好扔下几具同伴尸体后狼狈撤退,从此,无人再敢染指兵洞。八十年代初期,还有几个放羊的孩子在兵洞附近的隐蔽处捡到过好几枚空子弹壳。向氏兵洞
罗田到百丈沟有一段山路非常险要,行人必须在一个高约40米的绝壁上攀爬而行。即使成年人经过时也会胆颤心惊,更何况常有孩童单独路过,只要稍有不慎就会掉到崖底摔个粉身碎骨。不远处还有一条小溪,倘若遇到大雨涨水便有将乡民卷走的危险。为了确保这一路段的安全,在父亲向延海的动员下,向斗山投入巨资在绝壁旁修建起一条宽约.6米,与地面夹角达到80度的整齐美观梯级石路,共有级之多。并在小溪上用青石建起一座造型别致的石桥,名唤“石龙桥”,现为罗百公路的必经之路。这几百级石梯路和石龙桥不但确保了当地人安全出行,更是成为此间独特风景。可惜九十年代修公路时填平了这一奇观,连同刻在岩壁上斗大的“云生路”三个字(此路用向延海的字云生命名)一同被炸毁,不过他们父子俩当年修桥筑路的善举仍被一代人铭记在心。向斗山雄居当地二十年,成为说一不二的百丈沟之王。解放后不久,人民政府开始了清匪反霸运动。万县人民政府派出一个排到百丈沟抓捕向斗山,他早有预感便日夜隐藏在长五间后面的一个隐蔽山洞里(山洞至今还在),战士们搜查三天后只好无功而返。后来建南的地主宋祖云、姜方泽主动向人民政府投案而得到了宽大处理,向斗山也准备效仿此法以求全身而退。于是亲自前往建南向政府投案,本来领导准备在核实他的情况后同样赦免他,但当年武防大队的一名排长和他有些积怨,便将他他曾率领武防大队准备围攻贺龙将军的往事检举,所以没能得到政府的宽恕,很快就与国民党谋道乡长向诗元等人在恩施被处决,其庄园也被人民接收后改装成百胜粮库。(未完待续)这一部半个多世纪前的历史早已淡去,作为家乡的子民,我们不忍这里曾经的风云人物及惊心动魄的故事随着一代人的离去而长眠于地下,故以纪实手法编写成完整故事,用文字将尘封零散的记忆串并以供后人阅读。触碰曾经的过往,我们会更加珍惜和平安宁的当下。声明:由于当事人均已辞世,又无详细记录,所以有些具体的时间、地点、事件难免有不准确之处,敬请谅解。
讲述:曾世熬(向延海外孙)、向承应(向延海孙子)谭登华、向长美、赵青松、袁世鸿。
资料手机:陶鹏、陶燕、幸建新、谭登康、严正
物证:向先科、向先树、袁立宏。
特步,非一般的感觉
买特步儿童服装衣帽,就来利川欧泰广场二楼
本平台综合了同城信息、招聘、咨询、外卖、跑腿、各种小程序制作……在这里,你还能了解更多全景商家优惠信息,度展示商家周边环境。
畅享品质生活,给你不一样的体验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chuanzx.com/lcsxs/6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