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发现,大名鼎鼎的利川铜锣关卡门上少了
最近一个星期以来,利川骄阳似火,气温飙升,凉爽之城也终于有了夏天该有的模样。
趁着晴好的天气和暑假的当口,来自全国多个地方的游客纷纷来到我市避暑旅游。目前,利川的各个景区都异常火爆。其中,有着“土家第一山寨”之称的鱼木寨也受到了广大游客朋友的热捧。
从利川去鱼木寨,铜锣关是必经之地,同时也是大多数人的必停之地。此地不但有着绝佳的观景效果,它还能让人感受到浓浓的历史尘烟和文化气息。“铜锣对石鼓”本身就是享誉鄂渝的著名景点,虽然石鼓因岩石风化现已垮塌,但老而弥坚的铜锣关仍然让游人流连忘返。
近日,有游客给笔者发来信息,反映铜锣关卡门前后两边的楹联出现了残缺现象。前往鱼木寨参观的朋友多半是一些文化爱好者,路过此地,常常会品味一下这两副对联。现在残缺不全,大家颇有意犹未尽的遗憾之感。
接到读者信息后,笔者专门找到该对联作者——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利川市融媒体中心的陈亮,向他索要两幅对联的全部内容。“雄关独当,地扼襟喉控渝楚;寒岁迁延,天留锁钥镇蜀吴”、“群峰峙列固天险;一关兀立确地雄”。这简短而精炼的三十六个字,将铜锣关雄壮险峻的天生颜值和连控楚渝的地理优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随后,笔者又委托居住在附近的一位初中同学帮忙核实一下情况。原来,铜锣关卡门正面右侧少了四个字;背面右侧的中间部分消失,同样也是少了四个字。至于是自然掉落还是其它原因,目前还不得而知。
希望相关管理单位能按照以上内容将损坏部分修复,以弥补游客在视觉和情感上的遗憾。谢谢!
铜锣雄关赋
文/陈亮
登彼铜锣,爰览阔野。山原逶迤,重门深锁。巡检旧地,关镇西南。扼渝楚之襟喉,控盐路之往还。幽谷气升,起九天之朝日;悬泉雾缭,驻雪域之夕阳。穿山石径穹隆,见玉柱撑天,且访不周遗事于往古;石鼓松关重复,有危岭拔地,可鉴史海钩沉于林泉。天高地迥,游目骋怀。明月出其里,长风生其间。云收远岱,逸响敲残千嶂雨;风过疏林,余间摇落半山烟。
四时胜景,千载烟津。寒岁迁延亘古,雄关往事悠悠。盐夫泪洒大荒路,土司故地秉恩仇。域内泉林,尘迹虚化,月影窥人频惊梦;关外云岭,雨打风流,有客凭栏顿悟禅。重关悲雁,丫公收却天地恨;崖谷孤鸿,清风淡尽古今愁。
嗟乎!斯关依旧。暮鼓云山深何处?星移几度,晨钟斜晖伴孤伶。月逐溪山千秋影,云过诸峰万年流。从来兴亡多少事,都付樵客谈笑中。
美哉!铜锣关
文/陶鹏
在谋道,苏马荡已然成为当之无愧的王牌新贵,但铜锣关仍然是一个人皆向往的神秘之地。石鼓虽然坠落于万丈谷底,可当地民众对它的思念却有增无减,必将留下一段永不磨灭的记忆。与此同时,与石鼓有关的那段耳熟能详的民谣至今还在传唱。
修建于明朝正德八年的铜锣关至今仍屹立在群山万壑之巅,因其地势险要,战略位置重要历来被世人看重。明朝万历年间,当地黄姓、谭姓、马姓三大旺族为争夺铜锣关的控制权足足打了14年官司,直至惊动了皇帝朱诩钧,最后他御笔一挥,谭姓拥有铜锣关地盘的三分之二、黄姓为三分之一、马姓则彻底败北,这场旷日持久的官司方才尘埃落定。
历史上的铜锣关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军事职能,清末白莲教在此抗击清军,虽最终失败但亦重创清军。民国杨森部牢牢控制了铜锣关才得以反败为胜,击溃第一军军长但懋辛部从而为日后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年12月,铜锣关爆发了武装暴动,乡丁枪杀解放军排长,意图武装劫夺被抓捕的同伙。解放军奋勇还击,很快便镇压了叛乱。
铜锣关不远处的丫公天子庙同样极富传奇。清朝道光年间,马头谭氏先祖谭侯虎在年幼落难之时路经铜锣关土地庙,因饥寒交迫而暂憩在此,睡梦中无意听到了一则让他日后飞黄腾达的消息。后来,谭侯虎便出重金在此修建了富丽堂皇的丫公天子庙,里面供奉着各路诸神,香火曾经旺极一时。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旧时建筑逐渐破败,只剩下部分残垣断壁,令人唏嘘不已。值得庆幸的是,铜锣关已得到恢复打造,并逐渐焕发出昔日雄姿。
铜锣关周围阡陌纵横、林田密布,大朵云梯田早已成为摄影爱好者的天堂。伫立在黄白岩顶,前眺旖旎峡谷,耳后松涛阵阵,此时,你就是傲视群峰的真神。
利川商品房出售
该房屋位于利川一中和利川民族中学之间的洪湖小区F栋,距离学校、医院、市场和银行都很近。它不但位置绝佳,停车还极为方便。
此房面积平,三室两厅两卫一阳台。它三面采光,手续齐全,并且不用交物业管理费。房屋内饰较新,无需再装,直接拎包入住,并且赠送全套家具。
客厅实图
售价:55万(十足的物超所值)
(刘女士)
海椒,黄瓜,茄子,花菜,莴笋熟好了
农家原生态种植,美味营养。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chuanzx.com/lcsxs/8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