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巨变谱新篇利川建市30周年发展纪实

记者牟联文通讯员龚慧杨再辉杜靖

  城南新区、清江之滨,一排排高楼拔地而起,气势雄伟;城市沿江景观带,杨柳依依,绿草如茵,休闲市民络绎不绝;道路交通四通八达,城区四季鲜花盛开,百姓生活安居乐业……

从高路开通到动车通行,从坝漆、黄连、莼菜之乡到风电起航,从优秀旅游城市到文化先进县市,建市30周年来,利川市域生产总值由2.5亿元增长到近亿元,财政收入由万元增长到16亿元,历届市委、市政府克难攻坚、真抓实干,开启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农业:“银利川”的嬗变

从上至下:南坪香淹坝秋色、水稻机收、乡村旅游

利川有水田30万亩,素有“银利川”美誉。截至10月中旬,全市已超过8成水稻收获归仓。作为全州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县市,多年来,当地党委、政府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努力探索。可以说,利川农业30年发展史,就是一部扶贫史。从年至今,该市累计有43万余人脱离贫困线。

该市30年农业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年,致力解决温饱问题。第二阶段为-年,全市形成较为完整的“气候适应型”栽培技术体系,粮食产量连续增长。第三阶段为-年,城乡居民生活逐渐富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特色产业得到长足发展。

第四阶段是“十二五”的五年,这是利川农业发展最快的时期,全市蔬菜、茶叶、林果等种植面积均达历史最高水平,农田建设、村级公路、农村饮水、农村能源等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改善,为农业丰产丰收、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基础。

过去几年,该市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莼渔共生”、“稻渔共生”等特色基地方兴未艾,一大批新能量注入传统农业,标准化生产、新型农机大行其道,现代农业推进顺利,全市绿色富硒食品产业规模和实力不断壮大。

随着城市、工商和民间资本的大量涌入,产业跨界、农旅融合等新思路、新行业也应运而生,生态观光、体验农业、乡村旅游成为农业消费新主张。千年不变的黄土地,正迎来加快发展的黄金机遇期。

工业:从多方探索到重点突破

上图:利川经济开发区腾龙工业园一角,下图:齐岳山风电

10月8日,记者走进位于汪营石坝集镇的德华漆木工艺有限公司,工人们正抓紧时间整修厂房。为早日上马实木门项目,国庆期间企业仍安排人员施工,为新项目落地做准备。石坝曾是利川的工业重镇,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随着时代发展,石坝钢厂、火电厂等一批老工业企业先后破产关停,昔日的工业重镇一度没落。

近年来,利川着力实施“一区多园”发展战略,汪营镇抢抓民生产业园和石坝工业园落户辖区的发展机遇,筑巢引凤搭平台,加快工业发展步伐,重振老工业基地雄风。据了解,德华漆木企业所在地,就曾是钢厂地盘。如今,五洲牧业、山江农业、山野食品等一批现代企业加快崛起,成为引领全市工业发展的明星。

利川地处武陵山腹地,过去因交通不便,发展滞后。到年,利川工业形成以烟叶为主,以小加工业为辅的工业体系,门类齐全,但总量偏小。至年,该市工业由“两叶三工一基础”目标转为“调整提高卷烟工业,超常规发展医药工业、能源工业,精心培植化工工业、建材工业和林特产品加工业,放活放小其他工业“的工作思路,突出重点,全市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年,该市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达3.65亿元。值得一提的是,其间成立的利川腾龙经济开发区,几经辗转,发展成今天的利川经济开发区,成为全市工业发展的主力军。

此后五年,利川进一步突出烟草工业地位,超常规发展一批支柱产业,国有企业改革深入推进。到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较年增长1.46倍。清江卷烟厂破产搬迁后,利川立足实际,加快特色资源开发力度,风电工业正式起航,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快速发展,特色农产品品牌培育成效明显。到“十一五”期末,利川市域经济综合实力在全省排名大幅靠前。

“十二五”时期,利川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全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30.9:27.3:41.8,能源工业、生态旅游、特色农业等支柱产业加快发展,经济开发区“一区多园”建设加快推进,入园企业达到63家,年实现产值27.1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11.2亿元。

坚持生态崛起,绿色繁荣,30年的发展历程,利川立足实际,摸索出了独特的工业发展之路。今天,该市加快绿色富硒食品、生态旅游、清洁能源、生物医药、信息物流、大健康等六大产业链建设,着力推进产业融合,加快建设州域经济重要支撑和副中心城市,向全省县域经济第一方阵目标阔步前进。

城建:提升城市品位和竞争力

从上至下:城南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干净整治的城市街道

金秋时节,从沪渝高速抵达利川互通,远处群山起伏,城市高楼鳞次栉比,夕阳的余晖把城市装点得金碧辉煌。近年来,利川市抢抓机遇,整合资源,加快推进城市建设和管理,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截至目前,该市城区建成面积达20平方公里,较30年前扩大5倍。

年,利川首部总体规划《都亭镇总体规划》出台,拉开当地加快城市建设的序幕。其后,规划历经三次修编,年《利川市城市总体规划》将城市发展定位为鄂西南经济区重要门户和恩施州副中心之一,并获省政府批复,为后续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

年后,利川城市建设速度加快,城市骨架进一步拓展。此后,该市按照“改造旧城、拓展新区、整治环境、美化清江、完善功能、集聚产业”的城市发展战略,以规划促建设,城市建设进一步规范,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

过去五年,该市先后实施多个城市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城乡空间布局不断优化。长达15.7公里的城市新主轴线南环大道及延伸工程全线贯通,24个老城改造和一批城市交通重点项目相继竣工,中等规模城市骨架基本拉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魅力逐步彰显。

在加快城市建设的同时,利川也积极探索城市管理模式。此前,该市城市管理工作由建设局下属原城建监察大队、市容环卫局、市政管理局等单位负责。年8月,该市在全州率先推行建管(规)分离,正式成立利川市城市管理局,不断探索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城市管理体系,城市管理水平持续提升。

年,该市创新推出“9-+1”综合执法模式,由城管执法部门实施市容环境卫生市政设施、城市环境保护、城区工商行政、公安交通、交通运输等法律、法规规定的部分行政处罚权。随后,利川市城市管理执法局正式成立,与城管局实行一个机构、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九龙治水”全面终结。年,该市成立城市管理委员会,大城管格局初步形成。

自去年“六城”同创启动以来,该市坚持群众需求和问题导向,进一步加大投入和治理力度,城市功能更完善、环境更舒适、交通更顺畅,良好的城市环境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地人走进利川。湖南长沙段亚楠夫妇经多方考察,最终选择来利川养老定居。如今,夫妻俩以艺术为媒广交朋友,每日四处歌唱大美利川,俨然地道的利川人。

旅游:从铿锵起步到全域旅游

从上至下:腾龙洞景区秋色、苏马荡赏杜鹃花、火热的利川民宿

刚刚过去的国庆黄金周,利川旅游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1.68万人次,再创历史新高。今年,利川举办山地马拉松系列赛、迷笛音乐节等大型文体娱乐活动,举办“大V看利川"等建市30周年系列活动,还深入武汉、重庆等城市推介民宿旅游,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旅游产业受益明显。

利川旅游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年6月,该市人武部开展腾龙洞旅游资源探险考察,拉开当地旅游开发大幕。如今,腾龙洞已蜚声海内外,并加快5A景区申报步伐。

此后,利川加大旅游资源普查,为后续景区开发奠定了基础。回想旅游产业起步的一点一滴,王孝怀至今仍记忆犹新。作为当地首任旅游局长,他曾在岗位上工作近十年。谈起旅游开发细节,他绕有兴趣地向记者讲述腾龙洞探险和资源普查的诸多故事。由他撰写的《腾龙洞探奇》一书,记载了腾龙洞探险开发的种种历程,影响至今。这位年近八旬的老人,至今仍担任当地老年旅游协会会长一职,继续为利川旅游发展贡献力量。

年,《利川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通过评审。竖年,《利川市生态旅游项目总体规划》通过国家批准。之后,利川旅游开发步入快车道,产业发展更加科学化、规范化。自年9月腾龙洞景区试营业以来,十余年来,《夷水丽川》实景歌舞历经四次升级改版,超过万游客欣赏了土(苗)少数民族原生态歌舞表演,成为来利川旅游的经典。

近几年,该市抢抓“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机遇,着力实施“旅游强市”战略,旅游产业快速发展。龙船水乡、苏马荡、大水井、傩王谷等一批景区快速崛起。年,该市出台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十条意见,支持突破性发展旅游产业。-年,该市共接待游客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亿元,旅游已成为当地重要的支柱产业。

去年以来,该市立足实际,大力发展民宿旅游,仅今年暑期就有数十万游客前来感受体验土(苗)山寨风情。下一步,该市将加大规划力度,推进全域旅游,实施全产业融合,着力打造溶洞品牌、山寨品牌、大健康和民宿品牌,加大旅游营销和推介力度,全力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

来源:中国利川网

赞赏

长按







































白癜风的原因
北京那个医院白癜风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chuanzx.com/lcsxs/177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