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嘎婆棒棒蛇马彪hellip利川
利川人50后、60后、70后、80后、90后都晓得的故事——”熊嘎婆“的故事,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吓到了许多小孩子的“熊嘎婆”的故事,你确定你真的还记得吗?
故事是这样的.........
熊嘎婆△网络图片
传说,深山有一种动物似人,力大无穷,叫人熊嘎婆。熊嘎婆喜欢吃人,遇到人,就捉住人的两腕,然后她太高兴了,会笑得晕死过去。人们知道它有这个特点,于是入山时用大竹筒戴在手臂上,等熊嘎婆笑晕死过去,就从竹筒中将手抽出,扬长而去。
人熊嘎婆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古代。清代文学家李调元在《南粤笔记》中就记载:“人熊者,如人面,唇黑,身有毛,反踵。见人亦笑,笑则上唇掩目。大者丈余,俗呼为山都……人熊见人,则握手而笑。人以竹筒置臂,姑与之握。握则必笑,笑而上唇掩目,因曲臂以锥穿其唇于额,格而杀之。”
人熊智商虽然堪忧,但这只是跟人比。大家称之为“嘎婆”,更可见人类并没有把它当“外人”。事实上,在所有的民间故事中,熊都是一种聪明而有情感的动物。印第安人的很多部落,都以熊为图腾,把它视为先祖和亲人。
对于熊嘎婆的故事,我想大家都耳熟能详,那么你对棒棒蛇、马彪、龙鱼、飞虎、十二时虫、蛟、貊……这些流传在乡村传说中的神兽,又了解多少呢?
飞虎"飞虎"在中国古老的传说里,有一只长着翅膀的老虎,也就是既能上天也能入地,在天上也行在地上也可以。
而事实上飞虎学名叫鼯鼠,又称飞鼠或飞猫,是对松鼠科下的一个族的物种的统称,称为鼯鼠族(Pteromyini)。全世界现存13属34种,中国有7属16种,其中中国特产的有3种:复齿鼯鼠、沟牙鼯鼠和低泡飞鼠。
飞虎它的粪便和尿,可入药,称为五灵脂。在利川,胆大的探险者,往往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到悬崖上飞虎居住的溶洞,收集五灵脂。
飞虎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请不要伤害和喂养它。
棒棒蛇三十年前,恩施一些乡村的村民说他们看到过令人毛骨悚然的古怪动物――“棒棒蛇”。他们绘声绘色地描述,这种蛇很短,上下一样粗,平时竖立着,就像插着的干树桩子。行动时,它不是爬行,而是“翻跟斗”,速度极快。
“棒棒蛇”非常凶恶,在利川地区有这样一条歇后语:“棒棒蛇”咬人――无药医。传说对付它的办法只有一个,看见它,赶快稳住脚莫动,它认为是大树而不屑一顾。而贵州一带的传说是,棒棒蛇栖息于树上,当人从树下经过,它就身体对折,然后弹起,准确地打在人脸上。
虽然关于“棒棒蛇”的传说多,但从来没有人捉住过,更没有得到动物学家的承认。百科的词条,认为棒棒蛇是大盲蛇,其内容为:
大盲蛇,体长可达27—29公分,眼睛退化,体背呈深褐色,向身体两侧逐渐变淡。无毒,体呈圆柱形,从头到尾粗细相似,尾短、周身被大小一致的、覆瓦状排列的圆鳞。
从图片和描述文字看,它更像一条大蚯蚓,显然并非棒棒蛇。有人认为,世界上从没发现过翻跟斗的蛇,所谓的棒棒蛇肯定是因毒性猛、攻击性强而被当地的百姓神话了,估计所说的这种蛇应该是五步蛇,也叫尖吻蝮!
棒棒蛇到底是不是五步蛇,众说纷纭。
龙鱼《山海经》记载过一种叫龙鱼的动物,能生活在水中,也能栖息在丘陵上,样子像鲤鱼,神人乘着它去遨游九州。金字山的龙鱼当得名于《山海经》,不过,清代光绪年间的知县黄世崇就指出,此龙鱼非彼龙鱼。现在,金字山的龙鱼大约已经灭绝。从当时的记载推测,它应该属于接近于小鲵一类的两栖动物。
神兽一类的传说,不仅在偏远的乡村流传,在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的《县志》多有采录。清代的两本《利川县志》都有关于金字山龙鱼的记载。金字山位于利川城东,一笏插天,卓立参昴,同顶有寺庙,寺旁有洞,龙鱼就隐藏这个洞中。据当时的记载,龙鱼长三寸,首尾象龙,四足五指,黚色,首左右各有角三歧,角端有毛。平时它深藏不出,只有雨后天晴才出洞游玩。在古人看来,龙鱼绝对是驻扎在金字山上的神兽,非常的神秘。
马彪有这样一个传说,马彪搏虎捕牛,都是直接钻到虎、牛的肛门中,从虎、牛的内脏吃起。
在利川,老百姓是这样描述马彪的:
马老虎就是老虎的克星,马老虎能吃老虎,它的头长得像马头,大家习惯叫它马老虎,山里有它在,老虎就不敢大声吼叫,声称它自己是“大王”了。马老虎像狗那么大小,黄黄的毛,马头,长尾,有狗那么大小,黄黄的毛,行动极快,喜欢集体行动,一群一群的,在山里,一个跟着一个的到处游动。它们喜欢吃老虎、野猪,也有本领吃它们。马老虎见到老虎就追,追近后,纵身跳上虎背,先用尖利的爪子,把老虎的眼睛抓瞎,这样,老虎就跑不快。然后,它就咬老虎的屁股,把肠子撕扯出来,吃它的内脏,然后再吃其他部分。它们捕食野猪,也是这样,一个上去,一群围着咬,另外还有放“哨”的照顾。马老虎还知道在野猪经常来往的路途上埋伏,等它经过时,突然上前狙杀,这样比追捕更为省力。
从相关记载看,马彪这种动物被目击的次数非常多,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前,还较为常见,因此它不像一种被虚构的动物。其分布主要在西南地区。潘顺福先生在《利川特产志》将马彪定名为马豹,并记载了一件发生打马彪的事:年,有人在柏杨坝镇小学旁边的树上发现马彪一只,人们立即围在树下,马彪吓得夺路而逃,但老百姓棍棒齐下,将其打死。
那么,马彪到底是一种什么动物呢?互联网上有网友分析说:马彪头像马是个重要的线索。这个特性说明马彪的颌部异常突出,至少嘴巴要比老虎突出,它的形象很像某种地史上存在的古动物——最后斑鬣狗(Crocutaultima)。
△最后鬣狗化石
最后鬣狗,主要繁盛于我国华南各省及北京等地的中晚更新世-全新世,长阳县发现与智人同存的最后鬣狗化石,推测它在中国的最后年代约在1万年前。
蛟对山区的老百姓来说,山体塌方是一件恐怖的事。在山民看来山体塌方的原因是走蛟。
所谓走蛟,是指蛟蛇修练到一定的程度,就要从山底爬出,然后升腾上天,化为巨龙。当然,老天爷似乎并不欢迎它成龙,于是降下雷电,对它进行轰击。大多数蛟龙都没法逃过这一劫。有资料记载,在恩施州利川市汪营镇龙洞沟的一次走蛟事件,时间为同治元年八月,修练成功的长蛟一出洞,就山崩地裂,江水陡涨,田地冲坏者十余里,不久,这条悲催的蛟就被雷击作数段。每段长二三尺不等,委弃泥沙内,腥闻数里,一个多月后才腥臭才除。
现在的玄幻小说写修真者突破境界,尤其是飞升仙界,都要渡劫,接受雷电的洗礼。功力越高,雷劫越厉害。这种描写,显然受中国传统的“走蛟”一类故事的影响。正是对这类传统故事的借用,使玄幻小说迅速从西方的奇幻小说中走出来,形成有中国的特色的网络小说形式。
貊貊是一种传说中的猛兽,据现代动物学家的研究,它的原型可能就是可爱的、被称为“萌宝”大熊猫。不过,在古代大熊猫可不是善良之辈,它是肉食为主,性格暴躁,行动迅速,晚上两眼放出绿光很是诡异。《山海经》称之为“猛豹”,并说:“南山,丹水出焉,兽多猛豹。”晋朝郭璞注:“似熊而小,毛浅,有兴泽,能食蛇,食铜铁。出蜀中。”因此,四川省的《北川县志》把大熊猫称之为“食铁兽”。明代袁牧的《新齐谐初集》,有更详细的记述:“房县有貘兽,好食铜铁而不伤人,凡民间犁锄刀斧之类,见则涎流,食之如腐。城门上所包铁皮,尽为所啖。”
大熊猫曾经广泛分布在清江流域,并和远古人类一起共存。清江流域发现的至万年的古遗址中,常见大熊猫化石。熊猫在清江流域的下限其实很难说。在四五千年前,清江流域气候较热,还有犀象生活其间,大熊猫延续到人类文明时代,并非不可能。
十二时虫在恩施一个山村流传着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个名叫邹景峄的年轻人,有一次在村子闲逛,看到见路旁两穴相对,洞口大如钱,相距仅一尺左右。有一个动物,脑袋已入前穴内,尾尚在后穴中,中间所现者如指粗,蠕动着前行。每过一节,顿易一色,或青、或黄、或赤,五色俱备,过一时许,未竟其尾。邹景峄大为恐惧,急忙回家。
这种动物是什么呢?它应该就是古人所谓的十二时虫。
十二时虫,一名避役。相传能随十二时而变易其体色,故称。《太平广记》卷四七八引房千里《投荒杂录》:“南海有毒虫者,若大蜥蜴,眸子尤精朗,土人呼为十二时虫。一日一夜,随十二时变其色。乍赤乍黄,亦呼为篱头虫。传云:伤人立死。既潜噬人,急走於藩篱之上,望其死者亲族之哭。”
现代研究者认为,十二时虫即鬣蜥科树蜥属变色树蜥(学名:Calotesversicolor),俗名马鬃蛇、鸡冠蛇,全长40厘米左右。分布于印度、安达曼群岛、中南半岛、阿富汗、斯里兰卡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广东、海南、广西等地。
不仅是这些流传在乡村传说中的神兽,在我们所生活的世界里,还有许多远古时代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古代神话总是带给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在中国的很多经史典籍中,中国上古的主要大神们,诸如伏羲、女娲、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等等,都是崇高和圣洁的。“不食人间烟火,没有平凡人的情欲”,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主要大神们神格的重要特征。
在利川地区流传的古老故事还有很多,亲爱的朋友,你有好的故事也可以分享给我们,留言给我吧!我们听你讲故事!
来源/云上恩施、网络
往期推荐⊙利川火车站改扩建动工了,涉及站房改造升级和车站扶手电梯等项目
⊙利川天然气非居用气价格调整,附各类收费标准…
⊙利川城区北门道路施工导致交通拥堵,请过往车辆绕行
⊙利川最美女孩:父亲去世,她带着瘫痪母亲上大学!
⊙为利川留守孩子穿上新冬衣,视频那头许久未见的爸爸哭了...
⊙火车站扩建、利一中迁建、高速收费站东移,年利川会发生什么变化?
⊙利川大众广场要修地下停车场,真的,假的?
⊙利川女子失忆15年后千里寻亲后续:前夫未再婚,女儿不愿见
⊙利川打工女子遇火灾跳楼,失忆15年,终于回家
⊙利川这些景区将在的这些日子免费开放,快来玩!
⊙利川雪景航拍视频,一大波雪景正在刷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lichuanzx.com/lcsxs/10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