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川人为什么都应该在12月13日这天悼念
80年前,——年12月13日,中华民国在南京保卫战中失利,国府南京沦陷之后,罪恶滔天的侵华日军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6个星期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和奸淫、放火、抢劫等血腥暴行,在南京大屠杀中,大量平民及战俘被日军杀害,无数家庭支离破碎,30多万条鲜活的生命惨遭杀戮,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惨绝人寰的特大惨案,侵华日军的罪孽罄竹难书。
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说:“日本人是有史以来我见过的最卑鄙、最无耻的民族。”法国总统戴高乐说:“日本,这是一个阴险与狡诈的残忍民族,这个民族非常势利,其疯狂嗜血程度类似于欧洲中世纪的吸血鬼德库拉,你一旦被他看到弱点,喉管立即会被它咬破,毫无生还可能”。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评价日本人:“日本人的性格是非常变态的。在欧洲人看来,日本是一个血腥变态嗜杀成性的民族。日本人顽固不化、任性作为、刚愎自用、愚昧无知,对上级奴颜卑膝,对下级凶狠残暴。日本人动不动就杀人,动不动就自杀。不把自己的生命放在心上,更不把别人的生命放在心上。所以,日本充满了混乱和仇杀。”
利川到南京有公里的距离,在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并没有踏上我们这片土地,过去的时间已经有80年之远。但是,为什么我们利川人,在12月13日这个沉重的日子里,也应该且必须要悼念南京大屠杀呢?只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都热爱自己的祖国。只因为记住历史才会保持危机感才会保持进取心才能睁眼看世界。
从国家层面上来说,党中央、国务院已经将12月13日在年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并在南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了首次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以国家公祭的形式来记住那一场民族永远的伤痛和屈辱,是为了以公祭的方式来凝聚中华民族的信仰,来激发我们每一位中国公民的爱国热情。
这并不是苦难教育,因为那是我们这个国家深入骨髓的疼痛,是我们这个民族融入血液的屈辱,是我们每一个人内心深处不可逾越的黑暗。但这也是一种苦难教育,因为在物质越来越富有的今天,有必要为一部分信仰流失、立场动摇、思想松懈、意志薄弱的人敲响警钟。
作为在抗日战争幸免于战火的利川,同样为抗日战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牺牲和贡献。牟伦扬、潘桂臣、肖特生、黄仕雄、陈道巽……他们都为民族的独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那场战争中,贫瘠苦难的利川人民,同样以饱满的爱国热情捐钱捐物,为那场关乎国家命运和前途的抗战中,不遗余力的奉献和付出。
在八年抗战中,利川因战争死亡人,其中在外地参加抗战伤亡人,灾民伤亡3人,劳工伤亡10人。同时,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利川全县遭受到重大损失,折合成年7月的价值约为元。其中社会财产损失为元,居民财产损失为元。年利川人口为户人,但年利川全县为户人,也就是说,抗战8年,利川的人口减少了人。所以,我们不要说,战争离我们很远,国家离我们很远,民族离我们很远。注:数据来源吴德成主编,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抗日战争中的利川人》。
在国家公祭日这天,我们对死难同胞致以沉痛的悼念,并不是去宣扬和发泄仇恨。《论语宪问》说的明白:“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一个生活在仇恨里的人的内心是扭曲的,一个生存在仇恨里的民族的灵魂是丑陋的。我们以历史为鉴,是为了警示着我们努力奋斗,激励我们砥砺前行,鞭策我们再接再厉。只有我们不再是弱者,不再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不再孱弱得没有骨头,我们才能够以强者的身份拥有“我是天下的王”的荣耀和地位。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之际,曾经尝一口苦胆问自己一句:“汝忘会稽之耻邪?”(你忘了会稽兵败国破的耻辱吗),随后流泪大呼:“不敢忘!”。今天上午10点01分在距离我们千公里之外南京城上空拉响的1分钟警报,是我们所有中国人都应该默哀铭记的时刻。我们不想要仇恨,我们要世界和平,我们反对战争,但我们一定要看清世界,自强不息,才能守护国家民族,才能守护自己身边的人。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只有敬畏死者、追念先逝,社会之风俗道德才可以渐渐笃厚起来。在年脱贫攻坚的决胜期,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的伟大征程中,在奔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辉煌道路上,举行国家公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的“爱国”等主张高度契合,不单是对死难者的祭奠,更是对民族精神的一次唤醒,以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延伸阅读——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chuanzx.com/lcsxc/1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