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川江家湾古墓奇闻
......
江家湾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名,位于利川市南坪乡五谷村17组。我到江家湾去,是为了探访一座古墓——利川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李大顺墓。
在一位热心村民的带领下,我们爬上一座不算高的土山,穿过一片树林,走近了李大顺墓。我首先惊异于它庞大的规模,一米多高的护墙围着古墓,大体呈长方形,一门两进,占地面积约平方米。
古墓正面是外碑和护墙。二者不在同一个平面上,整体形状犹如一个扁平的“几”字。外碑为牌楼式样,一门两柱两碑石。外碑碑顶已毁,但是它仍然显得高大、壮观。门柱上面刻一联:“竖(树)碑难罄生前德,勒石权标殁后名。”雕刻在门柱内侧上的图案,精致美观,让人看了之后,忍不住还要摸一摸。门的两边各嵌一块碑石,分别刻写着墓主人儿女、孙儿孙女、侄儿侄孙等亲人的名字,仅他的孙儿就达15人之多。两块碑石各一边的石柱上刻着一联:“贻泽犹存厂坝嘴,藏形永记许家沟。”正面护墙高1.2米,条石为柱,块石为壁。护墙外壁上有浮雕和其他装饰图案。浮雕上的梅花、祥云、人物等,栩栩如生,一见难忘。
跨过外碑门,进入古墓拜台。拜台两边有护墙,护墙的两端分别与外碑和内碑相连,隔成一室,面积约3平方米。一块长近一米的厚条石,处于拜台的正前方,大约是用来摆放供品的。拜台护墙内壁上面,刻着赞美李大顺德行的诗作,作者既有奉节县、利川县的庠生,也有李大顺的亲戚。拜台底面全用条石铺就,上面长满了厚厚的苔藓,给人一种沧桑之感。
拜台前面是内碑,为四柱牌楼式,中间部分是主碑,两边部分是副碑。主碑高2.8米,副碑高2.25米。主碑与副碑构成一整体,总宽2.9米。主碑碑身正中刻写着“皇清待赠李公讳大顺字维圣老大人墓”一列大字,两边是墓志铭、立碑人和立碑时间。墓志铭分为两部分,前为序后为铭,由利川县庠生牟明远题赠。墓碑立于清道光二十五年,也就是在李大顺逝世了8年之后的年。主碑碑柱上刻的对联是:“修券敢云酹父德,镌碑聊自书儿心。”副碑碑身上是浮雕,其内容除了梅花、祥云、人物外,还有阁、祠。主碑碑头还在,但右侧副碑碑头已毁,整座墓碑因此失去了对称美。
墓碑后面是李大顺的坟墓,垒得又高又大,如同一座小山,没有任何塌陷的迹象。
除了正面护墙和拜台护墙墙壁有装饰,墙顶有檐口外,其他几方的护墙都没有这些,但是每块石料都经过了打造,基本平整。因为地势原因,护墙建成梯状,看起来很有层次感。
经历了多年风雨的李大顺墓,总体上还算完整,但局部有所破坏。江家湾村村民李诗述,现年72岁,是李大顺的第6代孙,他说,古墓遭受过两次人为破坏。一次是在年冬天,当地的两名造反派头子,带领10多名红卫兵,气势汹汹地来到江家湾“破四旧”,他们砸毁了牌楼楼顶、一座副碑碑头、香钵等,掀倒了一段护墙。部分构件现在还散落在草丛里,无声地诉说着曾经的悲伤;部分构件早已被当地村民抬回了家,镶嵌了火坑,修砌了茅厕。李诗述庆幸地说,整座墓碑没有遭受到毁灭性破坏,因为他们对破坏行为进行了强力阻止。另一次是在上世纪80年代,盗墓贼在坟墓上挖了一个簸箕大的洞。至于盗墓成功与否,不得而知。后来,李诗述将洞回填了。部分碑柱出现的裂缝,部分碑文的剥落,涂在碑文和浮雕上的色彩的消失等,是长期日晒雨淋,风吹冰冻的结果。左侧面护墙上的一个缺口,则是长在上面的一棵大树挤垮的。
李大顺墓规模庞大,做工精美,样样堪称艺术作品。李大顺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李公大顺墓志铭》记载:“大顺先生字维圣,湖南跡(籍)也,生于乾隆乙亥年……自先父之帝公上川回楚,路过文家坝,乐其山水,得遇奇缘,遂落业于斯,即为先生降神之地……不妄交一人,亦不毁誉人是非……岁丁巳,白贼窃发,烧杀肆虐,先生保家保族,安然无恙……乙亥年,岁大饥,待举火者数十余家,先生时赠恤之……遇修桥筑路等事,则又慨然乐施,无所吝惜……年愈(逾)八旬犹喜观传、记、子、史……计公生置业四十余契……享年八十二春……迄今诸孙林立……”原来,李大顺虽然并非本地土著,也没有获取功名,但是他聪明好学,发家有术,治家有方,家大业大,人丁兴旺,又乐善好施,寿高望重,因此死后得以厚葬,也就不足为奇了。
过去,李大顺墓是江家湾的孩子们玩耍的好去处。李诗恒记得,他们小时候最喜欢到墓里玩耍,在护墙上走圈圈,在拜台里睡瞌睡……兵荒马乱的年代,李大顺墓曾经是村民的避难场所。李诗述回忆,年9月,“乱八团”(民间称被打溃散的国民党军队)一两百人扛枪带炮,从江家湾经过,一路抢财夺物。江家湾的男女老少就是躲进树木遮蔽的古墓里,才逃过一难。
从前许家沟,今日江家湾;探访山中墓,始知此变迁。单凭这一点,我就觉得不虚此行,何况还触摸了历史,欣赏了艺术,听闻了传奇呢。
来源:恩施日报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chuanzx.com/lcsxc/1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