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利川多地发现操外地口音的男子在村子

今年虽说有很多人的没有回村过年,但也有很多人回来了。在回来的一部分人中,有的是外地人,这里说的外地人,指的是方言特点明显不同,民宿民风特色明显不同的区域,不一定非得要跨省。

这些来我们村里过年的“外地人”,一般都是跟着媳妇来的,也就是说,他们是咱们村的外地女婿。由于语言不通,民俗不同,甚至于礼节都有差异,让他们步步小心,还是无所适从。他们要不是媳妇儿要回村,恐怕打死也不愿意来。

远嫁和远娶,除了以前的动乱和饥荒造成的流离和逃难被逼成的之外,现在则是由务工经济带来的人口大幅度正常流动形成的。特别是很多进厂务工的年轻人,只要看对了眼,擦出了火花,才不管你是哪里的呢?在爱情里,听不懂的方言,还可以说普通话,无论是不是地方彩色普通话,大家能凑个着听懂就行,时间久了,还可以相互学,学会了不就成了啊。风俗不同,咱们利川人和河南人在浙江的工厂里结婚过日子,就不需要讲究什么风俗了。

但是,回到村里,则不一样了。你不讲究的,老年人讲究,当地人讲究。比如说,有些地方是不“装烟”的,但到了我们这里不成,如果你拿出来自顾自的抽,不说别人,只怕你的丈人老头都不高兴了,乡亲们也会悄悄议论,某某家的女婿,烟都不装,没见识。

再比如说,大年初一早上,“外地女婿”见到屋里的瓜子壳,花生壳,糖果纸皮没有扫,拿起扫把就干,丈母娘可能马上跳了起来,莫扫,莫扫,扫了庄稼要被大风吹。外地女婿一头雾水,扫屋和吹大风有什么关系。丈母娘又说不来普通话,半天解释不清楚,“幺儿,你各人来跟他说。”这是,外地女婿更是一头雾水了,悄悄问媳妇,“你是老大,怎么成老幺了,你明明是女的,怎么成儿了。”

那就不干了,洗脸吧。洗了之后,后门一开,端着水就要倒,这可吓坏了老丈人,不过,幸好他有准备,一把就接住了,“幺姐夫,让我来,让我来。”这下外地女婿更不明白了,我们北方都是叫“姑爷”,到你们这里成了“姐夫”,怎么就差辈儿了。(上了年纪的老人,还是保持跟着小的子女喊女婿的习惯,比如大姐出嫁了,老人也会跟着大姐的弟妹喊“姐夫”,有的甚至于跟着孙子叫。老罗认为,这既是一种礼节,又是一种亲切。喊和称呼,是不一样的。)

写到这里,老罗想起了我们村里很久之前的一个故事。说是一个地主家的少爷取了土司家的女儿,回去拜年,少爷要跟媳妇儿一起睡,可是风俗则是不能够的啊。但少爷不干,不依不饶,不和媳妇儿一起就是不睡。尽管土司丈人气得吹胡子瞪眼,因为是新年大节,又不好发作,只好吩咐下去,在牛圈楼上给他们扔两床被子。事后,土司还是忍无可忍,便写了封信给亲家翁,让其女婿带回,在信中,他大为不满,说,看你们也是书香之家,大户门第,怎么就养成这么一个不懂礼数的儿子,枉自为人。(大概意思,并非原文。)

当然,在现实中,这种离经叛道的行为,并不多见。但是,文化的差异会让无法融入的对象,倍感尴尬。就像那些跟着媳妇儿来的女婿,在他们的内心里,其实还是想回到自己的村里的。虽说丈人家也是家,但是终归会束手束脚,装模作样。可是,为了自己的爱人,又不得不忍受着。

于是,当你在村子里看到那些见面了不说话,又不打牌打麻将,没事了就把手揣在荷包里转悠,看哪里都觉得稀奇,又不是太习惯的人,不用猜,他们大抵都是跟着媳妇儿来过年的外地女婿。

过完年,他们就带着自己的女人飞跑了,鞋底板上,仿佛抹了油一般。

其实,这些都不重要,只要你们幸福就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chuanzx.com/lcsly/115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