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川ldquo半天先生rdquo

先生姓王,名文珍。年7月湖北中医学院中医系毕业,医术好,治疑难。年12月被聘为副主任医师。从医30年,共约看病32万人次。煮美酒,好养生。12年苦心研制成参七、玖瑰花两款养生保健好酒。他的名字很怪,外号人称“王半天”。

一、“半天先生”名字的来历

过去几千年,中国老百姓的家神龛上都写着“天地君亲师”(民国时曾把君字攺为国字,写成“天地国亲师”)几个大字。这里的“师”就是我们平常喊的先生。中国是个农业大国,文明古国。在中国老百姓心里只有四种人才配称为三个半先生。教师、医生和巫师是三个整先生。犂、磨、铲、搭,从耕田播种到撘谷整米,能一颗米吃到口,门门会,样样行的农民能手才被称为“秧先生”。秧先生除耕作全能而外,绝大多数都无啥文化,所以,他们不是整个先生,只能算是半个先生。

利川汪营是个出先生的好地方。就我所知,从清末到现在人们熟知的好教师好医生就有以下几个:清末,后坝段老先生(龙渊),武高师毕业,是“五四”运动武汉大学生进京代表团的领头人,后来一直在恩施利川教书,桃李满天下。民国时,利川初中的校医和美术教师英二先生(段绘仪),不仅是悬壶济世的高手,而且还是没骨大写意的著名国画大师。解放后,谭先生(吉三)的烫伤药和膏药有特效,深受群众喜爱。汪营位于清江源头七岳山下,坝子大,水田多,当然,秧先生的故事也很多。特别是八角庙幺妹大丘栽秧打擂招亲,那个秧先生赢媳妇的故事,至今还在民间久久流传。

古话说,地灵人杰。利川汪营确实是个出先生的宝地。你看,现在好多老先生还健在,在貊丘就又出了个会治病好养生的好先生王文珍。王先生现年54岁。90年7月湖北中医学院中医系毕业。在长达30年的行医时间里,前22年他早上半天给人拿脉治病,下午半天学习钻研医学理论;后8年他上半天仍然认真给人拿脉开药,下半天却结合医药实践在家研究养生煮酒。他是医生,当然他是先生。他医术高明,30年来看病硬是只看半天。那么多的病人排起队找他,拿起的钱他硬是不要!王医生看病——半天。这是现在利川流行的一句歇后语。土家人说话风趣幽默,抓特点,图简单。王先生看病只看半天,就干脆叫他“王半天”!这就是半天先生的来历。见怪不怪,日久天长,王文珍的真正职业和名字,大家似乎都已经忘却。现在,你在利川城问王文珍医生是谁?在哪里?确实很少有人知道。但是,只要你问王半天在哪里?人们一定会说:他呀,医院呢!看病一定要早上去啊,半天先生嘛,下午他是不上班的。

二、穷苦是他成长的起点和动力

过去,利川是老少边穷山区。改革开放以前,利川农村人的生活普遍穷苦。年11月9日,半天先生出生在利川汪营貊坵村的一个农民家里。父亲患肺结核,兄妹七人,一家九口,家大口阔,没劳力,没办法,母亲独木难支,所过的穷苦日子可想而知。虽然,母亲个字不识。然而,她却十分强调读书。或者,正是因为她个字不识,才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重要。她常说:“养儿不读书,只当喂个猪。养儿不学艺,挑断箩脚系。”所以,不管日子再穷再苦,她也要把七个孩子统统送去读书。老大老二老三都聪明,都努力读书,成绩在班上总是排在前面。唯独老四,也就是半天先生,本来也很聪明,但是,小时候他却调皮贪玩,硬是不愿读书。四年级时休学半年。复学考试,他的数学得0分,语文得8分。然而,自从那次复学以后,他却一改旧貌,彻底变了。他刻苦攻读,连连考入重点学校重点班。79年考入汪营二中初中部〈重点中学),82年考入利川一中快班。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利川的高中毕业生考取三峡以外的大学叫“出峡”。当时能“出峡”,能跨出山门走向山外世界,不仅是学生们的理想和他个人成绩优秀的证明,而且也是他所在学校、家庭甚至整个家族和地区的荣耀。年王文珍考入湖北中医学院中医系,当时,他的内心里还不满意。因为,三年高中他的数理成绩一直好于文科,高考自填三个自愿都是理工,不是文科,也不是中医。当然,他那时并没有料到在考试中他的数学会失误,报考理工会落选。更不知道,后来他考取的这个湖北中医学院的自愿,还是他的班主任为防万一帮他填写上的。然而,他毕竟上了出峡名榜,毕竟给学校和亲人带来了荣誉,他不高兴,大家高兴。正如他的母亲当时所说:“好啊,当医生,一辈子都不会失业!”

看了王先生上面的经历,人们当然奇怪,当然会问:他小学四年级前调皮贪玩,不愿读书,成绩很差。为什么在休学才半年之后,他就大改大变,刻苦攻读,成绩优秀,最后还出了峡,考上了大学的呢?这其中究竟是什么力量使他变好的呢?最近,在和半天先生的倾心交谈中,他终于记起了下面的两件事情。他笑嘻嘻地说:

第一、我家境贫寒,三个哥哥都在读书,两个弟弟一个妹妹还小,家里缺人手。我休了学,帮助父亲的事当然就落到我的身上。“鸭子客,鸭子客,白天跟着田坎转,晚上跟着鸭子歇。蚊子咬起一身包,鸭糞臭得过不得!”随父亲在外地放鸭子,从汪家营到观音寺、小山、建竹溪、王家寨,一路下来几百里,几个月的风餐露宿,大半年的爬山涉水,实在是太辛苦了。是啊,正是这些辛苦使我懂得了努力读书的重要。

第二、那时我们农村人的生活确实穷苦,就拿穿的来说吧,我们弟兄姊妹多,一件衣服总是老大穿了给老二穿,老二穿了又给老三穿……疤上加疤,补上加补。晴天穿草鞋,雨天光脚板。夏天光脚杆,冬天脚杆光。试问,那时我们农村娃儿有几个能穿上鞋子袜子的?然而,我们穿不上别人却穿得上。我们穿得烂别人却穿得好。记得,我们附近就有一位姓周的大哥,他那时就穿皮鞋,戴手表,穿衬衣,特别是他的那条秋裤,连套裤都不穿,黑黝黝的一穿几个月,换都不换,洗都不洗,硬是那么新崭崭的,漂亮亮的,爱得人心里发慌!当时我就想,周大哥的生活为什么能那么潇洒那么甜呢?难道他不就是多读了几天书么?是啊,要摆脱穷苦的生活,就只有读书。只有刻苦读书,才能摆脱穷苦。现在想来,正是这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成了我那时决心要努力读书的动力和追求。

古话说:“玉不琢,不成器。”王文珍本是一块穷乡僻壤里的璞玉,穷苦既是他成长的起点和动力,也是最后把他琢磨成材的金砂和利器。

三、“能看好几个病就行”是他的座右铭

王半天进了中医学院,家里全靠三个哥哥操持,他们除种庄稼外,做点小生意,贩点黑炭维持全家生活,家境仍然困难。所以,他又曾经提出过转学和休学。不想在他大三那次提出休学回家找学钱时,他的三哥却坚决地说:“家里有我们,你的学钱我给。学医要一鼓作气,不能中断。毕业后能看好几个病就行。”当时王半天想:好嘛,学五年医,出来能看好几个病还不简单!并从此把这句话写在笔记本上,作为座右铭言,作为自己一生工作的目标。然而,当年7月毕业分配到汪营卫生院中医门诊工作时,他才逐渐懂得他三哥说的“看好几个病”,并不是只看好几个人的小病,而是,要能看好几个别人尚未看好和看不好的疑难病。他方才知道要“能看好几个病”,实现自己的梦想是多么的艰难!

怎么办呢?王半天是从穷苦里奔出来的人,他知道要战胜困难,要实现自己“能看好几个病”的梦想,第一是要学,要勤学。第二是要干,要苦干。在刚毕业的10年里,他向书本学,先后认真学习巜本草纲目》、《中药学》、《濒湖脉学》、《常用中草药识别与应用》、《药性三字经注解》、《新编常用中药手册》、《风湿病中医临床实践》、巜中医火神派医案全解》、巜单桂敏灸除湿寒》、巜寿世保》等医药典籍十余部。他向病人学,从上班的第一天开始就认真书写临床笔记,记医案,十年里天天记录,一天不少,共记录临床典型案例余例。向民间学,一逢场就去姑(方言,蹲的意思)草药摊摊儿,一有空就去找民间老先生请教,搜集民间单方和偏方。刚从学校出来的那几年,他确实穷,确实苦。毕业第二年父亲才64岁就撒手人寰。三个哥哥也都已结婚成家。两个弟弟一个妹妹还小都在读书,没有挨帮,只能靠他。没有钱怎么办?他借,他干,他靠行医去找。他没日没夜的苦读,没日没夜的苦干。别人不出诊,他不要任何报酬,不管你的路有多远多险,只要你请他都去。不管你给的钱多钱少,他都认真地拿脉抓药,都认真地干。

王半天常读的书籍

俗话说: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十年苦学苦干,半天先生从理论和临床的实践中,从和民医草医的沟通互补中终于总结出一套对临床常见病的系统性诊疗方案。同时,对疑难杂症也逐渐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和诊治方案。他深刻地认识到,中医看病是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是把人和他所在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结合他的疾病、心理作为一个整体来看。看病既要看病人肉体的阴阳虚实、寒热表里。也要看他所处所在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阴阳虚实和寒热表里。他认为,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地“辨证施治”,才能准确地把病人的病治好。他年被聘为副主任医师。从医30年,他近些年每天只看60个病人,30年若平均以每天只看30个病人计算,他看过的病人至少也可以达到32万人次。治愈率高达80%以上,以一人看3次计算,他至少也为8万人解除过疾病带来的痛苦。特别是下面的两个病例,他一直觉得是他30年来治病救人,努力实现他“能看好几个病就行”梦想的成功范例。他说,我的第一个范例是我的岳父辜老先生。他64岁时患脑溢血,在利川住院昏迷十多天不醒。后来,我们医院请全国知名的王永刚徐俊两位专家检查,诊断为“前交叉动脉有血管瘤”。专家说:如果开刀,95%可能成为植物人,如果采用一般治疗,随时都可能死亡。那时两个舅弟一个住在北京,一个住在上海,经过反复商量,我们决定把岳父送回上海,尽点人事,由我用中药进行维持性治疗。根本没有想到,岳父服用我开的中药一个月便大有好转,后服用两年半的中药。到现在10多年了,他住在繁华的上海,70多岁的人出门也不要人照护,逛公园,逛超巿,生活基本能够自理。第二个患者名叫杨天喜,毛坝人,货车司机,去年出车祸脑壳上撞个大洞,成了植物人。住院久治未愈。一天,医院去看我二嫂,杨天喜和我二嫂住在同一个病房。二嫂是个菩萨心肠的好人,她相信我的医术,当时硬要我给杨天喜看病。我行医30年有个规矩,不是病人请我看,我不看。“二嫂!”我当时语气很重,埋怨二嫂不懂我的规矩。然而,当我告别二嫂,走到电梯门口时,却被杨师傅的妻子拦住了,他本想我为她的丈夫看病。经过我的中医治疗,现在杨天喜已经从什么都不知道的沉睡中被唤醒转来。现在,他已经知道给自己喂饭(还喂不准)和知道拿手机了。用中医中药把植物人唤醒,在利川医药史上,应当算是一个奇迹。

四、研制养生酒是他近年的美好追求

王半天从医30年来,前22年上半天看病,下半天学医。后8年仍然是上半天看病,下半天却改学食疗、养生和煮酒。这一改变的原因是经过22年的医药实践,使他逐渐认识到不仅药物是药,人们日常生活的所有饮食甚至衣物用具都是药,都要求适当,都不能过。饭是药,水是药,白天穿的衣服,晚上睡的枕头都是药。民间有“发物”一说,把牛羊肉、公鸡、辛辣刺激性食物、香椿、魔芋、鱼等定为“发物”。而且认为这些东西只要生病了就不能食用。而他则认为:所有的食物都是发物又都不是发物,是不是发物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来判断。比如一个脾胃虚寒的人就适宜吃温性食物牛肉、羊肉、花椒、胡椒、姜蒜等,这些东西就不是发物。而如果疾病是湿热型,那么这些东西就是发物。其实发物并不单指食物,只要因为它能让病症复发的所有东西都是发物,比如手工职业、高枕头就是颈椎病的发物;重体力劳动就是腰椎病人的发物。医书记载:“酒为百药之长”。他看到,有些人喜欢喝酒,有些人是不得不喝酒。现在市面上的一些中低档酒对肝脏、胃和血管的损伤严重,对身体健康不利。他想,既然酒是百药之长,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可以研制出一种又不伤身体又能健身养生的酒来呢?有病早治,无病早防,预防为主。目前中医治病是强项,是常务,但病前预防、病后保养、无病保健还是弱项,还须大力加强和提高。正是从这一思考和愿望出发,所以,在后8年的医药实践中,王半天把养生酒的研制提上议事日程,放在了他医药研制的首位。

粬为酒本,粬不同则酒也不同。王半天研制煮酒是从研制酒粬开始的。他的师傅周金扬,南坪大罗坝人,从民国到解放初期,40多年以做酒粬为生,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制粬高手。无巧不成书,周金扬解放前学制酒粬有点巧。早先,他是挑二,那年挑盐在云阳住宿,傍晚天雨,老板喊他把晒在楼顶上的酒粬子帮忙收一下。那时,他年轻,精灵,想学点本事找大钱。在收完酒粬后,他恳切地向老板求教,请求老板把制酒粬子的药方传授给他。千说万说,口水都说干了,那晓得老板硬是只打哈哈,摇头,硬是不教。不教就不教吧,周金扬年轻时是个有心劲的人,最后他对老板说,那好,不教没关系,我们交个朋友总可以吧,今后有事到利川找我,我一定尽力帮忙。真是说好多不成,说坏句句真。那次分别不久,店老板就公然遭遇天灾,跑到利川来找他求援。周师傅是个耿直人,他说话算话。那几天他又是请店老板吃饭,又是东奔西跑地给店老板借钱。店老板感激不尽,在分手时终于把那张从清朝传下来的祖传酒粬秘方送给了他。你说,这事巧也不巧!说来话长,周师傅解放前找店老板学做酒粬有点巧,王半天解放后找周师傅学制酒粬更是巧上加巧。回想起来,在文化大革命时,认为煮酒熬糖都是资本主义,都不准搞,周师傅怕挨批斗,把制粬药方东放西藏,放失了手,早就不知放到哪里去了?改革开放以后,好多人都想煮酒发财,都来找周师傅要药方,但是,年深月久,周师傅翻箱倒柜,硬是没有找到。然而,当王半天去找他要时,他只是顺手一翻,药单子就掉在了他们的面前。你说巧也不巧!当然,制粬光有药方不行,还必须要有真药。可是,单子中的一味主药“独一味”,王半天找了半年,跑遍齐药山佛宝山两座大山却硬是不见踪影,没有找到。然而,有一天他和妻子在乘车从汪营到利川的途中,妻子却突然指着路边的小花草说,那不是你要找的独一味么?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用功夫。踏遍两座大山,花了几个月时间都没有找到的独一味,不想无意之中竟在大路边上找到了。联系先前找药方的事,你说,这是不是巧上加巧!药方配齐了,粬子做成了,王半天开始煮酒,头两桌的酒苦,和平常的白酒差不多,不是他想要的健身养生酒。于是,他按照中医的理论和实践逐渐改进酒粬配方,研究用中药配方制曲、研究煮酒的粮食配方、试验窖藏和封藏方法。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他终于有了一套完整成熟的工艺技术和流程。运用中医中药理论与临床经验从药食两用的中药中筛选出两个配方,研发出参七酒和玫瑰花酒两款养生新酒。为了检验自已研制养生酒的功能,近两年来,王半天不仅天天喝自已研制酿造的养生新酒,而且也请那些过去喝酒就生病不喝又不行的“酒客”喝他的养生美酒。四川自贡铁厂镇龙老板既是一个烧制酒瓮的高手,也是一个不喝酒不行,一喝酒就要喝醉,医院去输液的“好酒客”。前年,他给半天先生送酒瓮到利川,半天先生请他喝参七酒。龙老板先是慢慢地韵,接着是整杯整杯的倒,也不过才喝十来杯吧,龙老板就面红耳赤地醉倒在了桌前。见状,他的司机焦急地喊,快帮忙把他抬上车,送医院打吊筒针,慢了会出大事啊!然而,当他们正准备把龙老板抬上车时,他却一拍爬掌醒了。他连连地说:好酒啊,真是好酒啊!二天上市,在我那里开个分店,我帮你代卖。近几年的试饮证明:参七酒用量小,每天服用1两到2两之间,对心脑血管有保养作用,能预防血栓形成。玫瑰花酒是低度酒,口感细腻香甜,美容养颜,女性饮用最为适宜。

五、“三看三不看”是他看病的规矩

王半天在门诊看病

王半天看病有三看三不看:上午看,下午不看。请他看他就看,不请他看他不看。给钱多给钱少都看,但是,如果发现你是个不孝的人再有钱他也不看。王半天是个孝子,经常觉得对不起自己的父母。刚毕业才参加工作,辛苦一辈子的父亲就走了,没有吃到他弄的一口饭,没有穿到他买的一件衣。一想起这些,他就唉声叹气,就偷偷落泪。有次,一个青年和他的父亲来找他看病,父亲看病时,青年坐在一边不理不睬,抓药时他说没钱。等他父亲一走,他却说有钱,硬要给他自己看病。王半天气不过,说,你这种人再有钱我也不看!当然,请他看他就看,有个例子现在说起来都还叫人好笑!有年,巷子口张老大家的一条大牯牛病了,找上门来硬要半天给牯牛看病。王半天说,我又不是兽医,你的牛病了我那么看啰。张老大说,大牯牛是我们的大劳动力呢,那几块田没有他不行啊,养条小牛要好几年才得力,才能用,我们实在是没得法啊!俗话说人畜一般啊,王医生你帮忙看看,看好了,过年杀年猪我砍块饱肋肉谢你。半天心软,听不得别人给他说好话,求他。他仔细观察看那条牯牛气喘,口有白沫,断定是感冒,便开了副剂量三倍于人的中药用竹筒喂它,想不到,只一副,牛就完全好了。张老大千恩万谢,那年杀年猪,正准备砍块大饱肋谢他,却不想杀猪的当夜,肉都被强盗偷了。张老大没法,只好提了笼猪肝来谢他…

熬中药

早上在院门外等着找王半天看病的人群

谭宗派年4月26日星期日初稿

年4月28日星期二第四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chuanzx.com/lcsxs/91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