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老班长讲利川永的故事
我的“老班长”王国春讲述“利川永”的故事
我是土生土长的泸州人,从小就听说过“长发升”“利川永糟坊”的故事。
其实,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泸州本来就隶属于宜宾,后来行政区划调整后,泸州这座“酒城”才与“酒都”宜宾划市而治。
那时的五粮液酒厂,其掌门人是王国春。由于工作关系的原因,我这个党校的行政科长,与王国春厂长便有了较为频繁的接触和往来。除了谈工作,就是听王国春厂长讲有关“利川永”的故事。
80年代五粮液酒厂
其实,“长发升”“利川永”只是宜宾几十家糟坊中一家比较有名的糟坊。开办人是陈三的第三代传人邓子均,此人不仅继承了“陈氏秘方”,而且将“陈氏秘方”发扬光大,用其毕生精力改良秘方,最后形成了沿用至今的“五粮液秘方”。
原来的“陈氏秘方”,是由陈三传给赵铭盛,又由赵铭盛传给邓子均的,传到邓子均手里时,其秘方还是用九种粮食配置而成的。这个秘方到了邓子均手里后,他始终觉得酒味有苦涩味、醇厚味不够,于是琢磨着如何改进。一次,邓子均看郎中时,受中医汤头配伍启发,从药理平衡原理中悟出其道,最终形成了“糯米大米各两成,荞麦成半黍半成,川南红粱凑足数,糟糠伴料天锅蒸”的最佳配方。
用当下的话来说,这本来是技术层面的改进,而真正让“利川永”在宜宾鹤立鸡群的,主要还是因为有一块挂在“利川永糟坊”那前店后厂的牌匾,这块牌匾上书“名震全球”。
90年代初期的五粮液酒厂
说起“名震全球”这块牌匾,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
那时的宜宾城,是一个信息非常闭塞、破落不堪的城市,虽然许多人知道远在千里之外的大洋彼岸的美国欲举办世界博览会,但任何人都觉得与自己无关。可是,作为“利川永糟坊”的掌门人邓子均,却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他辗转反侧拿定试一试的主意后,便与远在上海的利川东商行的马利东取得了联系。马利东一听,便十分爽快地答应尽全力帮助邓子均的“利川永糟坊”漂洋过海。
90年代后期的五粮液酒厂
一切事情准备妥当后,邓子均像当年“荣记湖丝”徐荣村一样,通过长江水道托运了十几坛用陶坛盛装的杂粮酒,捎到了上海利川东商行。而利川东商行又通过清政府官员和美国朋友的帮助,将参展展品运到了美国旧金山。
这便有了与茅台异曲同工的摔坛闻香而获奖的传奇故事,从而也便有了利川东商行将一块“名震全球”的牌匾赠送给“利川永糟坊”的真实故事,也因为有了“名震全球”这块牌匾的原因,“利川永糟坊”便在宜宾闻名遐迩。
可惜的是,这块牌匾却毁于历史浩劫的“文化大革命”期间,这不能不算是历史留给后人的遗憾。
但是,值得欣慰的是,王国春厂长在后来修建中国第一个酒博物馆时,还原了这段历史记忆,让后来的人们可以驻足观赏和追忆。
一九九三年,因工作调查,我从宜宾地委党校调到了五粮液对外开发总公司工作,从那时以来,我耳濡目染了五粮液在国际舞台获得的每一次荣誉,感受到了一个民族品牌成长的艰辛历程。
最为记忆犹新和振奋人心的是,一九九四年十月五粮液参加美国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再次获得金奖,为此,厂里举行了盛大的“八十年金牌不倒”的纪念活动,相继推出了限量版的巴拿马金奖纪念酒。
三十九次国际大奖带来的荣誉与自豪,六百多年的风雨磨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赋予了五粮液天时地利之美,造就了独一无二的美酒陈酿,无法复制。因此,独特的不可复制性,使五粮液和波尔多葡萄酒一样,成为著名的原产地保护品牌。
现在的五粮液酒厂
因此,我也联想到一个概念,这个概念是自由的,但传奇是垄断的话题。大半的酒业人生,让我清晰地看到,白酒产业和工业的技术门槛偏低,总会招惹到有野心的新入者带着资本和热情杀入重围,他们认识到“概念是自由的”,但往往却会撞上“传奇是垄断的”这张难以逾越的铁幕,真正宝贵的产品资源和价值信赖早已被国粹品牌垄断。数千年来,与醇厚的美酒一起发酵飘香的,还是五粮液的气质与底蕴,正是这种独特而不可复制的内在风骨,将五粮液的酿艺升华为真正的艺术,既蕴含着前人的智慧,又凝聚着创新工艺。天人合一,经典方成。
从王总的故事里,我领悟到了更多的、从未有过的东西,也是后来大半酒业人生收获的最宝贵的财富。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chuanzx.com/lcsxs/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