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川1地凭看家本领获省级称号,快来支持
近日
湖北省文化厅发布了—年度
“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的公告
▼
恩施州共有5地入选,分别是:恩施市三岔镇、利川市柏杨坝镇、巴东县野三关镇、宣恩县、咸丰县。
恩施这5地凭啥脱颖而出?
没别的,它们都有一门看家本领!
让人不得不服
恩施市三岔镇
傩戏
傩戏又称傩愿戏、傩堂戏,是从古代傩祭活动演化而来的一种原始宗教剧种,以戴面具表演为特征。傩戏戏种早于恩施的南戏和灯戏,是目前恩施地方戏曲中保留年代最久远、最完整、最原始的地方戏曲。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恩施三岔镇是全国闻名的傩戏之乡,被恩施州人民政府命名为“恩施州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连续两届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三岔镇莲花池风景区走道旁的傩戏脸谱成为这里独特的风景线。(新恩施论坛网友情人大使摄)
利川市柏杨坝镇
灯歌
最原汁原味的《龙船调》。沈祥辉摄
老艺人在街头演出。沈祥辉摄
灯歌又名灯调,是土家族人逢年过节,沿街沿村,划地为台,以彩龙船、车车灯为主要道具的一种传统民间歌唱。闻名世界的《龙船调》便是灯歌代表。
灯歌起源于利川市柏杨坝镇一带,距今约多年历史,有记载称,从清朝开始,当地群众逢年过节、喜庆集会、玩彩龙船时都要唱灯歌。年《利川灯歌》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巴东县野三关镇
撒叶儿嗬
野三关撒叶儿嗬表演队在灵堂前跳撒叶儿嗬。陈力摄
“撒叶儿嗬”是土家语,一般认为是丧歌的意思。跳撒叶儿嗬,又叫跳丧,或者打丧鼓。
巴东县野三关镇是“撒叶儿嗬”的发源地。早在隋唐时期,土家族先民就有“父母初丧,击鼓以道哀,其歌必号,其众必跳”的习俗。这种习俗经过不断传承,逐步演变为跳丧舞。
宣恩县
滚龙莲厢
宣恩县城,土家幺妹儿艺术团的演员们表演“滚龙莲厢”。
莲厢又名莲湘、霸王鞭,是流传在湘西、鄂西、黔东北地区的传统民间舞蹈,动作灵活多变,调子轻松明快,唱词通俗易懂
滚龙莲厢表演。宣恩县李家河镇民间艺人们将莲湘与莲花落巧妙结合在一起,唱、打、跳、滚等动作融为一体,创作出了独特的民间绝艺滚龙莲厢。年6月,滚龙莲厢成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咸丰县
吊脚楼营造技艺
咸丰县黄金洞乡麻柳溪村吊脚楼群。吊脚楼,又叫干栏式建筑。咸丰县有“中国土家族吊脚楼第一乡”的美誉,其吊脚楼建造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陈列在咸丰县文化馆的吊脚楼模型成品。
土家吊脚楼的结构,最常见的是“一正一横”的“钥匙头”,当地人称之为"七字拐"即“单吊式”。而且这种"钥匙头"的龛子一般都设在正屋右侧,这估计是从采光的角度来考虑的。另外,还有“双吊式”,俗称“撮箕口”的“三合水”,它是单吊式的发展,即在正房的两头皆有吊出的厢房。
造型别致的吊脚楼。
“单吊式”“双吊式”的吊脚楼在民间比较常见。还有"四合水"、"两进一抱厅"、"四合五天井"式的干栏建筑,如今随时间流逝,留存于世的已不多,咸丰县境内最大的单体吊脚楼建筑新场蒋宅便是一栋"四合五天井"式建筑。
这些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你最看好哪个?
快来为你的TA投票吧
▼
来源:长江云/恩施发布/综合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chuanzx.com/lcsxs/6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