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川人自己的服装,就是洋气
秦汉之后,土家族先民服饰已具有浓郁的民族特征,《后汉书》中所记述的“武陵蛮”、“五溪蛮”“好五色衣”,表明了土家先民喜“斑斓”服饰的审美倾向。梯玛到了南宋,在唐代即已蓬勃兴起的织锦业此时已进入全盛时期,同时,用五彩华美的织锦制作服饰亦自然成为了土家人的最爱,南宋《溪蛮丛笑》对此有描述:“绩五色线为方,文采斑斓可见。俗用为被或衣裙,或作巾,故又称峒布。”
土家族“男女一式”的百褶裙,保留了远古时代“裳”的遗风。在我国古史记载中,有“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之说。这是最古老的裙子样式,类似围裙的形状,为一帘式样。
男子头包青丝帕或青布,白布帕2至3米,包成人字路,没有完全盖住头发。较古老的上衣叫“琵琶襟
土家族服饰”,安铜扣,衣边上贴梅条和绣“银钩”,后来逐渐穿满襟衣(多指中年以上者)和对胸衣,青年人多穿对胸衣,正中安五至七对布扣。裤子是青、蓝布加白布裤腰,鞋子是高粱面白底鞋,鞋底厚。
土家族妇女服饰上的衣袖与裤脚图案完全采用“挑花”法,也就是在布上用针刺上连贯的“小十字”,以之联成线条或方块,再组合成花鸟鱼虫等图案。在构图中,运用色彩变换,体现出律动感觉。用色彩绿、红、黄或为黄、绿、红,这种形同色异,不换形而换色的方法,促使呆板的、单一连续的纹样丰富起来,艳丽多姿,给人以美的享受。这些精巧的服饰,可说是土家人的智慧,是民族服饰的珍品。
土家族服饰的结构款式以俭朴实用为原则,喜宽松,结构简单,但是注重细节,喜宽松、衣短裤短、袖口和裤管肥大。男女老少皆穿无领滚边右衽开襟衣,衣边衣领会绣上花纹,绣工精彩,色彩艳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
土家族妇女穿的是无领满襟衣。衣向左开襟。从上领到下摆到衣裙脚
土家族服饰绣有一寸五宽的花边,衣袖各有一大二小三条花边,大花边一寸五宽,小花边有手指宽。袖大一尺二寸许,花边宽窄与衣袖相同,裤大约一尺五寸。另外,胸前外套围裙,俗称“妈裙”,围裙上为半圆形,下为三角形,从上半圆形及下脚也有一圈花边,宽约一寸。围裙胸前绣有花约五寸见方,围带即花带均为五彩丝线织成,一般二尺长,两头分别留有三寸未织的花缓。显示出土家妇女的心灵手巧。
服饰被称为“穿在身上的民族史诗”。土家族传统服饰直观反映了土家族人民从原始到现代的历史、文化发展轨迹。服饰除了满足人们的保暖、遮羞、护身等基本需求外,在社会功能方面,土家族服饰满足土家族人际交往的礼仪需要;表达土家人的爱憎感情和民族意识;反映民族的宗教思想和信仰图腾。在沿河地区的土家族,每逢节日要穿新衣,每逢走亲访友要穿新衣,红白喜事要穿新衣。从小孩出生到生命终结,人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为新生和死人换上新衣服。所以,服饰与人的终身相伴、与历史相伴、与民族节日相伴、与宗教活动相伴。其衣服的文化元素往往来源于社群的文娱体育与社会生活;如土家族男性的“汗杉”;源于择偶活动,如土家族男女的赶场、庙会、吃酒、拜年和其他人群聚集的时候所穿的从头到脚进行武装的民族衣服;起源于宗教活动,如摆手舞衣服、茅古斯打扮、傩堂戏的八幅罗裙、太极罗裙和山河社稷罗裙等。从土家族传统服饰的内容、款式我们可以看出,土家族服饰充分反映了服饰的自然属性、文化属性和社会属性。无论从布料、颜色的选择还是工艺美术及衣帽饰物佩戴等无不展示土家族文化特征,展现了土家族的自然特色、人文特色和地域特色。
了解土家族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我们就会知道土家族服饰的独特性与民族性。与苗族服饰相比,土家族服饰的图案要复杂丰富得多,但土家族的银物饰品在服饰中不是主要的,只是点缀而已,没有苗族的张扬与奢侈。这是土家族不刻意用银饰去代表其文化的内敛性格及其实用性、借鉴或相融文化的反映。因为土家族在与汉族、苗族的和睦相处中,土家族文化的包容性和谦让品格,使苗族的崇银文化和汉族单一颜色相融到土家族服饰文化中来,形成了土家族服饰文化的鲜明特征。所以,我们在开发土家族民族服装时,既不能担心有与汉族、苗族的相似元素,也要突出土家族服饰的鲜明性。而这就得首先深刻了解土家族的文化内涵。
因为特别,所以自豪。
赞赏
长按北京治疗白癜风较好的医院是哪家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间医院疗效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chuanzx.com/lcsxs/1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