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利川小曲
从古至今,利川一直是巴人及其后裔土家族人聚居的地方,大自然的厚爱赐予了这里秀美的山川,迷人的风光,勤劳智慧的土苗儿女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特殊的地理环境,楚文化与巴文化在这里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加上巴人后裔世代的辛勤耕耘,利川成了别具特色的巴楚文化完美结合的圣土,形成了积淀深厚的民族传统历史文化。生活在这里的土、苗儿女能歌善舞,民谣“三天两头不唱歌,喉咙好像虫在梭。抬起石头喊号子,敲锣打鼓唱上坡。逢年过节连更响,两口子床前也盘歌”便是其真实的写照。
利川民歌从种类上分有号子、山歌、田歌、灯歌、小调、哭嫁歌、孝歌等多种;从腔调上分有高腔、平腔等;从句式上分有五句子、七句子、十句子、以及一句一首、两句一首、三句一首……直至数十句一首的叙事性长歌。年民歌普查,利川共收集各种民歌首。年10月至年3月,再次收集境内传统民歌多首,采访民间歌手近百人,发现柏杨龙河、毛坝夹壁等民歌村以及柏杨杜氏四代、谭氏五代,毛坝柏氏两代、凉雾牟氏三代等一批民歌世家。
世界优秀民歌《龙船调》、东方迪斯科肉连厢,利川小曲就是其突出的代表,被人们称为利川民间文化“三绝”。虽然利川民间歌舞富集,由于宣传较少,却养在深闺人未识,有的已濒临失传。
利川最有名的民歌莫过于《龙船调》,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它原是群众逢年过节划采莲船时常唱的一首民歌。年2月,经过原利川县文化馆干部周绪卿、黄业成的整理后,著名歌唱演员宋祖英、王玉珍、汤灿、王洁实、谢丽丝、魏金栋等都曾演唱过《龙船调》。年中央电视台播放了“清江绝唱龙船调”文艺专题片,将其闪亮推向全国。此后,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等陆续推出各类《龙船调》专题片,特别是宋祖英在维也纳音乐大厅唱响《龙船调》,把它推向了世界。
肉连厢也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健身舞蹈,在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表演上连连夺得金牌,博得了国内外观众的赞誉和喜爱,7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利川小曲经本土文艺工作者的不断挖掘、整理,融合巴楚文化的精华,整合本民族地方曲艺的资源,现已成为中国戏曲大观园中的一个曲牌,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此曲牌现有50多个曲调,是一朵民族民间文艺璀璨的奇葩。
民俗民间歌舞已成为利川土、苗人民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节庆之时有“龙船调”、“采莲船”、“车车灯”,上山劳动生产有薅草锣鼓,休闲娱乐时有摆手舞、本土小曲,婚庆之时有哭嫁歌,丧葬时绕棺以歌为祭以舞为奠等等。
上海辞书出版社年9月出版的《中国戏曲曲艺词典》记载:“利川小曲,曲艺曲种。曾流行于湖北利川的茶兴、南坪一带。现知曲牌有《龙抬头》、《龙摆尾》、《垛子》、《银纽丝》等近三十个,联曲体,有坐唱和走唱两种形式,坐唱由两人分击鼓、板演唱。传统曲目《打王永》、《十二月》、《骂保长》等短篇。这一曲种于解放前已湮没,解放后经发掘,并于年采用其形式编创了《书记三住青松塝》等新曲目。”
长期研究利川小曲的专家潘顺福说,利川小曲是土家族地区土生土长的艺术之花,是有别于其他任何民族或地区的曲艺形式。
利川小曲原名雅曲、曲儿或茶兴曲,明末清初以后,在利川一带十分流行,其显著特征是土生土长的曲种。与其他曲艺相比,利川小曲在表演形式、文学特点、音乐特点、伴奏及乐器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如利川小曲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有3个显著特点:一是通常以叙事方式来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二是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三是有的段子十分注意描述人物内心活动,表达细腻的内心情绪。
潘顺福认为,利川小曲独特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使其具有珍贵的民族研究价值。
利川小曲的表演形式分为唱雅曲和唱曲儿。民间儒雅之士兴之所致便唱雅曲,穷困艺人靠卖唱糊口则唱曲儿,唱曲儿保持原生态唱法,饱含一个俗字。利川小曲雅俗共存的特征,是其他曲种难以见到的现象,其表演形式的学术研究价值巨大。
另外,利川小曲在内容上具有突出的教育功能,且多用方言土语表述,道具乐器也很有特色。利川小曲犹如一座艺术富矿,饱含着土家艺术的特色,折射出土家艺术的魅力。
从明末清初到解放前,利川小曲流传余年,一直是利川人的精神食粮。利川民间艺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共创作利川小曲曲牌55支,传统曲目20余个。这些传统曲目多取材于当地历史故事或古代白话小说,主要反映民间疾苦,抨击封建礼教、鞭挞社会腐败,如《贾氏坠楼》、《鸦片歌》、《怕字歌》等曲目曾脍炙人口。
在利川茶兴一带,利川小曲更是家喻户晓,老少皆唱。其中民间艺人袁绍卿,其父袁大吉、祖父袁成洪、曾祖父袁明才、高祖袁兴亮,都是唱小曲的高手。作为利川小曲的著名传人,袁绍卿为利川小曲现代曲目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
从解放前夕到上世纪60年代末,利川小曲经历了30年的沉沦。年前后,《老杨三住青松塝》等现代新编曲目的出现,将利川小曲推向辉煌。当初,利川县文艺宣传队干部李源道受袁绍卿优美唱腔的感染,把利川小曲引入专业剧团演唱,并与同事潘顺福合作创作《老杨三住青松塝》。此曲目通过对县委书记杨志刚三次到青松塝蹲点的情节描写,刻画出一个生动的、得到广大群众拥护和爱戴的老干部形象,从而歌颂了党的领导干部发扬艰苦奋斗作风,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
此曲于年5月赴京参加全国部分省市文艺汇演,在京城引起了轰动,被录入电视,制成唱片。《解放军文艺》就该剧发表评论员文章,《湖北文艺》、《长江文艺》对该剧进行了全文刊载,最后被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曲艺专辑《争夺》收集。随后,文化部决定李源道等人留京,到各部队、大学巡回演出《老杨三住青松塝》。
此后,由潘顺福创作的《丢卒保车》、冉贞元创作的《死爱面子活受罪》、黄汝家创作的《千里寻妻》等曲目,让利川小曲在新时代大放异彩。
然而,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利川小曲又开始“走下坡路”了。10多年来,人们听不到利川小曲的声音,更见不到新的曲目。
对利川小曲情有独钟的潘顺福,谈起利川小曲的现在和未来,不免忧心忡忡。他分析利川小曲走到这步田地,从演员角度来看,除李源道外,目前真正能唱出原汁原味的利川小曲的人几乎没有了,特别是小舌音、小颤音无人唱得出彩;从观众角度来看,家家户户有电视,流行歌曲充斥城乡,人们对利川小曲的需求几乎为零。两相结合,利川小曲已失去了生存的平台。
潘顺福说,李源道今年已是73岁高龄的人了,后继乏人让利川小曲陷入困境。好在利川市政府和文化部门目前正在着手抢救和保护利川小曲,让人看到了它的一线生机。
采访期间,潘顺福给我们唱了几首利川小曲,其旋律、韵味、意趣深深地吸引了我们。我们想学唱,他说,利川“申遗”小组正在录制唱片,里面有李源道的唱腔,到时候跟着唱片学,才能领略到利川小曲的真正魅力。
利川小曲被誉为利川民族文化“三绝”之一,是土家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发源于利川南坪、茶兴一带,流传余年,现知曲牌55支,传统曲目20多个,新编曲目40多个。它作为一个独立的曲种,已被收入《中国戏曲曲艺词典》。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chuanzx.com/lcsxs/1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