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被尊为利川历史上20大关隘之首,距今2

石板岭卡门位于恩施市屯堡乡田凤坪村梨儿坡组。石板岭海拔米,是恩施与利川两市的天然界山,又叫两界关,是川鄂咽喉,自古就有“利川要隘”之称。清湖广巡抚李鸿章曾经此地入川,喟然叹曰:“施路多崎岖,而利川之石板岭、齐岳山尤高,始知蜀道路之险,无愈于此。”石板岭卡门是清时由利川县在恩施县境所建军事设施。

关于石板岭卡门的记忆,对我来说,其实并不遥远。爷爷在世的时候对我讲过,他在年被风雨飘摇的国民党腐败政权抓了壮丁,在解往恩施以后,有幸从魔掌中逃脱。据爷爷回忆,他和利川九保的谭宪成(音),在一个下着雪夜晚,从恩施壮丁关押地的二层木楼上跳下,打着光脚板一路狂奔,直到上了石板岭卡门,才摆脱后面那些拿着枪追他们的人。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记住了石板岭卡门,因为那是爷爷死里逃生的分界线,是生命的卡门之门。我至今仍然记得爷爷说过的话,“不跑,送去当炮灰是死。跑,被抓回去也是死。横竖是个死,还不如赌一把。”其实,这也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另一种解释。所以我不难理解,他们只用了不到十个小时就从恩施跑到了利川谭宪成的姐姐家中,并且还是赤着脚,冒着风雪,真有林冲雪夜上梁山的悲壮和豪情。

我真正去看石板岭卡门,是上个周末,下着淅淅沥沥的雨,石板岭上秋寒料峭,“雾锁群山峰不见,石阶如梯苔痕鲜。居高一望峡谷浅,卡门无语二百年。”我们是自上而下去寻访石板岭卡门的,沿着长满了青苔的石板路一路向下,直到走近了,才在两处悬崖将要结合处,看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石板岭卡门。在我们感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魔力的同时,也为这座雄奇伟岸的所震惊,在你沧桑的容颜之后,我依然看得见你寂寞的眼睛。

卡门是城门式石墙建筑,为关隘防守设施,地处两峰逼峙、一径高悬之间。石板岭卡门是利川历史上20个关隘之首,始建于清嘉庆初年,清光绪五年重修。清光绪《利川县志》记载:“石板岭卡,县东一百五十里,界恩施县罗针田,凡八百余级,嘉庆初,教匪之乱,知县陈春波修,春波有卡门联云:鸟道千寻盘峻岭,螺峰两面夹雄关。光绪五年,知县陈国栋重修,为县境第一险要。”

卡门通高4米,长约20余米,还有部分掩在树林之中,门洞宽1.72米,高2.8米,门洞内保存有门枋洞和门柱洞。门洞两侧各有石槽嵌条石门联两副,右侧一副尚存,文曰:“东接沙渠西连巴蜀二百里荡平共庆颂声遍及康衢邑令国栋撰并书。”左侧有一碑石碎落在地上,依稀可辨“伯宏”字样。

卡门的修建与嘉庆初白莲教起义有关。嘉庆元年,利川知县陈春波与恩施知县尹英图、奉节令周景福督率乡勇土民,击败奉节入境教乱后修建。光绪五年至七年,施南府知府王庭祯主持重修。抗战时期为保证军粮运输,年4月,湖北省政府征集民夫整修屯堡至车坝、卡门到利川的人行大道。

据相关史料记载,年11月1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湖北军区独立二师八团八营西进利川,遭石板岭敌守军阻击,敌居高临下,激战两小时,解放军未能取胜。当晚,担任主攻任务的九连派出一班人,由车坝沿小溪经杨泗岩插入敌后,迂回包抄,14日清晨,正面部队发起进攻,上下夹攻,敌全线崩溃,攻克石板岭卡门,当日黄昏,轻取利川城,宣告利川解放。

连接石板岭卡门那条石板大路,虽说现在已经没有了南来北往的挑夫,但是那些从树枝上滴落的雨水,似乎可以依稀滴溅着挑夫们的汗水在石板上碎落的声音。然而,那些毕竟都是过往的历史,如烟云一样飘散在石板岭的群峰之间。

让人欣慰的是,高压输电线和通信光缆,沿着这条大路延伸,像大动脉一样为生活在石板岭山区的村民,输送着现代文明,让村民们享受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勤劳的村民们种在地里白菜,萝卜,包菜等各类经济作物,虽说是在深秋,依然长得欣欣向荣。

虽说是秋风冷雨,在目睹石板岭卡门的真容之后,我的内心还是兴奋不已。

想当年——

石板大道通鄂川,

民生多艰粟易盐。

壁立千仞悬崖断,

岭高百丈猿愁攀。

祭近代——

金戈铁马夺雄关,

石壁犹见弹痕残。

战士百战重生死,

将军巧将轻挥鞭。

思如今——

古道曲径生花树,

卡门关隘证宏图。

得民心者金瓯固,

尧舜自愧不弗如。

愿未来——

民乐盛世享太平,

族开复兴伟大梦。

家承美德流芳远,

国启宏运世泽隆。

部分资料来源网络,谨向原作者致谢。

赞赏

长按







































小孩白癜风
复方木尼孜其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chuanzx.com/lcsxc/170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