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叫利川,这是我的简历,请多关照
中文名称:利川市
外文名称:LichuanCity
别名:大利之川
行政区类别:县级市
所属地区: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下辖地区:2街道6镇6乡
政府驻地:都亭街道
邮政区码:
地理位置:鄂西南武陵地区
面积:平方公里
人口:90.6万(年)
方言:西南官话-成渝片-利川话
气候条件: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腾龙洞、苏马荡、鱼木寨、大水井、水杉王
机场:恩施许家坪机场
火车站:利川站,凉雾站,齐岳山站
车牌代码:鄂Q
民族:土家族、苗族、汉族为主
市树:水杉
市花:杜鹃
行政代码:
身份证中国西部名城利川旅游宣传片
简单自我介绍利川,县级市,隶属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中国湖北省西南部,长江清江上游,邻接重庆市,临近长江。北部为利中盆地,清江自西向东横贯利中盆地,平川大坝与山地丘陵镶嵌两岸。因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为有利之川,故名“利川”。四周有齐岳山、寒池山、石板岭、马鬃岭、麻山、钟灵山、甘溪山、佛宝山环抱。东西宽92公里,南北长公里,总面积.1平方公里。
利川市辖2街道办事处、7镇、5乡。截至年,利川市总人口90.6万人,总面积平方千米。政府驻都亭街道。
利川市年,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
家庭成员 利川市辖都亭、东城2街道,谋道、汪营、团堡、柏杨坝、忠路、建南、毛坝7镇,南坪、沙溪、文斗、元堡、凉雾5乡。居民委员会13个,村民委员会个。家庭住址 利川市位于鄂西南隅,地处巫山流脉和武陵山北上余支交会部,为清江、郁江发源地。境内万山重叠,沟壑纵横,道路崎岖,关隘四塞,历为楚蜀屏障、军事重地。地跨东经°21′~°18′、北纬29°42′~30°39′之间。东与恩施市接壤,南与咸丰县毗连,西南与重庆黔江区、彭水县相邻,由西至北依次与重庆石柱县、万州区、云阳县、奉节县毗连。成长经历古为廪君国地。周属巴国地。秦属黔中郡。汉属南郡胊忍县地。
三国初属荆州建平郡。蜀汉建兴八年(),置南浦县,属巴东郡。晋、宋、齐、梁因之。北朝北周置盐水县,为亭州资田郡附郭县。
隋开皇初,废郡存州、县。隋大业初改亭州为庸州,置清江郡,盐水为庸州清江郡附郭县。唐省庸州入施州,改清江郡为清化郡,省盐水县入清江县。五代仍唐之旧。
宋,复改清化郡,隶夔州路,清江县下置都亭乡,为今利川县地。南宋,县南属龙渠县地。元,废郡,以施州隶夔州路总管府,至元二十二年(),并清江县入施州,二十五年复置清江县,以附都亭乡蛮洞置施南宣抚司、忠孝安抚司。明玉珍据蜀,置忠路宣抚司。
明立施州卫领所及诸土司,境内为都亭里及施南宣抚司、忠路安抚司、忠孝安抚司、剑南长官司;嘉靖中置上、下支罗二百户所;天启中置沙溪宣慰司。清,废指挥、千百户,设流卫。康熙四年(),改沙溪宣慰司为宣抚司,改剑南长官司为建南长官司,余都亭里及施南、忠孝、忠路诸司如故。雍正六年()裁施州卫,领于巡荆道归州。
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以施南、忠孝、忠路、建南、沙溪5土司、上下支罗及原恩施县之都亭里地为利川县,隶巡荆道施南府。
民国初,属湖北省荆南道,后改施鹤道,废道后直属省。民国十七年()属鄂西行政委员会。二十一年()属第十行政督察区,二十五年()属第七行政督察区。
年11月14日,利川解放,隶属湖北省恩施专区。
年属恩施地区。
年撤恩施地区,建立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隶鄂西州。
年建利川市,仍隶于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利川市隶属于该州至今未变。
性格特征地形
利川市,属云贵高原东北的延伸部分,地处巫山流脉与武陵山北上余脉的交汇部,山地、峡谷、丘陵、山间盆地及河谷平川相互交错。钟灵山-甘溪山-佛宝山呈东西走向,横亘于市境中部,将全境截分为南北两半。
南部山高坡陡,沟谷幽深,地形复杂。齐岳山为境内最大山,成为鄂渝边区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寒池山为境内最高山,海拔.5米。东南星斗山-人头山-雷音山与西南挂子山-大木峰-九条岭环绕东南、西南边境。西南部郁江出境处河涌为境内最低点,海拔米。
水文
发源于境内的清江、郁江、毛坝河、梅子水、磨刀溪等河流,顺着地质构造和山势走向奔流出境,呈典型的放射状水系。西南部郁江出境处河涌为境内最低点,海拔米。主要河流有:属于由西向东流入长江的清江水系;由东南、西南流人乌江的郁江、毛坝河的乌江水系;西部流入石柱河、西北和东北流人长江的建南河、磨刀溪及梅子水的长江水系。最大河为清江、郁江。清江发源于西部的都亭山,郁江发源于福宝山。境内多年平均降水总量59.19亿立方米,水多年平均径流深毫米,径流总量37.02亿立方米。(数据截至年)
气候
气候为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因山峦起伏,沟壑幽深,海拔高度不同,气候差异明显,为典型的山地气候。夏无酷暑,云多雾大,日照较少,雨量充沛,空气潮湿。海拔米以下的低山带,四季分明,冬暖夏热,年平均气温16.7℃,年降水量至l毫米,日照时数.2小时。海拔至米的二高山地带,春迟秋早,潮湿多雨,日照偏低,年平均气温12.3℃,无霜期天,年降水量至毫米,日照时数.9小时。海拔米以上的高山地带,气候寒冷,冬长夏短,风大雪多,易涝少旱,年平均气温11.1℃,无霜期天,年降水量毫米,日照时数.9小时。主要灾害性气候有:低温连阴雨、干旱、暴雨洪涝、大风冰雹等。利川气候的主要特点是:光照不足,热量偏低,降水量充沛,气候差异明显。(数据截至年)
自然资源利川境内生物、矿产、水能、风能资源丰富。有维管植物科、属、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树种3种,二级保护树种12种,三级保护树种13种。境内盛产坝漆、黄连、莼菜,也是地球上的珍稀孑遗树种水杉树的发祥地,因此利川被誉为坝漆之乡、黄连之乡、莼菜之乡、水杉之乡。有野生动物余种,主要粮食作物10余种,家畜家禽10余种。矿产资源门类齐全,已初步探明有43种,处矿点,天然气、卤水、煤炭、生物礁、石膏、石灰石蕴藏量较大。水能资源蕴藏量31.3万千瓦,可开发量17.13万千瓦,现已开发的总装机容量6.万千瓦。风能资源蕴藏量80万千瓦,可开发量50万千瓦。(数据截至年)
人口民族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利川市户籍人口89.91万人,少数民族53.22万人,占总人口的59.2%,其中:土家族47.13万人,占52.43%;苗族5.46万人,占6.07%;蒙古族0.22万人,占0.25%;其他少数民族人口0.41万人,占0.45%。
年,利川市总人口为90.6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万人。
民族
利川市境内长期居住着土家族、苗族、侗族、壮族、藏族、畲族、白族、蒙古族、彝族、满族等11个民族。
财务状况年,利川市生产总值万元,比上年增长11.0%。其中,一产业增加值万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万元,增长16.9%;第三产业增加值万元,增长15.0%。三个产业的比重为39.29∶23.04∶37.67。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7%,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0.4%。商品零售价格上涨6.1%。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1.2%。全年财政总收入万元,比上年增加万元,增长29.7%。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
博学多才教育
年,利川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所。包括幼儿园52所,小学所(其中教学点个),初中29所(其中民办初中1所),高中5所,职校和特校各1所。
利川市在校学生99人,其中普通高中在校学生人,初中人,小学人,职业中学人,特殊教育人。全市专职教师人,其中普通高中人,师生比1:20.9;初中人,师生比1:16.8;小学人,师生比1;18.4;职业中学人,师生比1:26.9;特殊教育24人,师生比1:5.3。
宗教信仰天主教:年天主教传入利川,并在花梨岭设经堂。随着传教活动的展开,利川先后有多处设立了教堂。新中国成立之后,天主教传播、神甫及其房产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年后,利川部分教堂重新修缮恢复,神职人员的地位也得到了匡正明确。
利川市凉雾乡的花梨岭百年老教堂
佛教:东晋咸康年间来凤建成仙佛寺,利川即有居民前去顶礼膜拜,此后,佛教便在利川传播开来。至清末,利川境内佛寺林立。每逢庙会,香客云集。在改士归流(清雍正十三年)之前建成寺庙34座。随后的几百年中,因为时局的变迁,寺庙被毁或占用。年,经湖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批复同意,湖北利川市重建白云寺。建成后的白云寺是利川市第一座合法佛教寺庙。
利川福宝山白云寺
相传三国刘备入川,路经此地发现风景秀丽,四周八龙朝山,欲建都于此,但独少一龙,故放弃之,后入成都,孔明知道此事后,对刘备说:“您只数了八龙,您自己就是一龙,唯独忘记您自己,其实是九龙归位”,皇叔恍然大悟,可赶到这里时,发现已建了寺庙白云寺。又有人说此寺始建于明,复修于清,终毁于文G等,众说纷纭,给白云寺蒙上了一层神密的面纱。
利川建南镇龙泉村王母城
农历6月19是王母城庙会的日子。王母城,又名龙泉寺,始建于明朝末年,几经兴衰,历数百年风雨至今犹存。王母城位于利川市西北部的建南镇龙泉村王母山顶上,海拔米,相当高度达0米。第四纪冰川运动造就了这里奇特的地容地貌。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如果借用诗人的话来说王母城,是最贴切不过的了。“王母城,路难行,走到山顶才算人”。坐车可以到一个叫平镇的地方,然后,约爬两小时的陡坡就可到“城”。就这两个小时,在坡陡路窄的山路上,无处不在考验你的毅力和诚心。当你四身乏力,汗水洗面时,抬头一望,王母城仿佛在天上。在登山过程中,衣服是越穿越少,汗水是越来越多,在你觉得快撑不下去的时候,再向上一望,王母城还是在天上。但是,当你登上山顶,回首一揽众山低,阵阵清风袭来,疲倦立马随风而去,你心情不由得为之一爽,你的大脑立刻高速运转,搜肠刮肚,顿生“无险风光在险峰”、“不经一番彻骨寒,哪得梅花扑鼻香”之类的感慨来,这也算是大自然或者说是王母娘娘对你登山之苦的回报吧。
利川忠路公母寨(寨公寨母)
野夫老师《年代的爱情》拍摄地
公母寨位于利川市忠路境内,这里海拔0多米。山上常年云雾缭绕,仙气朦胧,人至此处,如临仙境一般。公寨和母寨分别为两个高耸入云的小山峰,两峰对立,有如牛郎织女遥遥相望,故公母寨又名“鸳鸯峰”。关于公母寨,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
相传古时候有一个叫罗二娃的青年,长得一表人材,英俊不凡。但因家境贫困,只能给地主放牛。有一次,他结识了员外家的小姐巧巧,两人一见钟情,在山神庙私定终身。可员外知道这件事后,却棒打鸳鸯,极力反对这桩婚事。
于是,罗二娃与巧巧商量后,终于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私奔。那是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罗二娃与巧巧刚刚出逃,就被员外的家丁发现了。他们在前面跑,家丁就在后面追,终于逃到一个悬崖边。望着万丈绝壁的深渊,俩人深情地相视一笑,毅然双双跳下了悬崖。是夜,家丁们举着火把到处寻找,却不见罗二娃与巧巧的尸体。
翌日清晨,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在罗二娃与巧巧殉情的悬崖边,莫名其妙地耸立起两座山峰,这便是人们所知的公母寨了。
后来每逢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公母寨上人山人海,大家都来拜祭这对生死不渝的恋人。如今,公母寨上修起了庙子,塑起了观音,除了烧香化纸外,前来旅游观光的人也不少。
利川市文物局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发现一罕见的地母庙。该庙位于建南镇龙井村三组,海拔1米。始建于清,民国和上世纪70年代多次整修。现存建筑四列三间,砖木结构瓦房,宽13.7米、进深8.2米,两边次间为上世纪70年代垮后重建,土墙瓦顶。中间明间抬梁式,主体木构架,屋内后壁设神台,长5米、宽1.8米、高1米,神台正面镶石雕四柱三厢,每厢浮雕莲花图案一幅,中间两根柱上各浮雕神像一尊。神台上供有神像6尊,青砂石雕成。中间地母和左边观音呈坐姿,两边各两尊呈站立状。地母顶吞口式发髻,身着五彩海水云纹袍,手持方印,足踩鳌头,端坐在须弥座上,双目炯炯,注视着人间万物。
地母,是中国农耕民族在原始宗教中对土地的崇拜而所信仰的大地女神,是大地之母,是万物的生灵,被视为“万物之母,大地母亲”。千百年来,民众为了生存达到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目的,建庙塑像祭祀地母,以求赐福灭灾,给众生带来吉祥安康。但在鄂西地区,土地庙、关帝庙、观音庙都非常普遍,而地母庙还是首次发现,对于研究鄂西地区的民族信仰和宗教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交通利川市境内,国道,宜万铁路和沪渝高速横贯全境,到年底,全市通车总里程将达到公里,全市个行政村全部实现村村通公路,包括国省县乡道代通,个村公路实现了硬化或黑色化。境内的G50沪渝高速、国道是连接东西部的重要交通要道。省道(利川--奉节)起于利川小柏杨,止于重庆奉节交界的土地垭口,全长65.54公里。省道(湖北利川-湖北咸丰-湖南龙山)连接利川咸丰两地。省道贯通利川重庆石柱两地。宜万铁路和渝利铁路是沪汉蓉高速铁路的一部分。建设中的利万高速公路全长公里,将成为渝鄂高速公路第三通道,建成后,从利川驱车到万州只需1.5个小时。利川境内铁路线长度60公里,在建39公里。利川火车站有通往北京、武汉、广州、成都、重庆、杭州等方向的列车。[8]
年12月28日,渝利铁路全线贯通。
火车站:利川火车站、凉雾火车站、齐岳山火车站
利川火车站
多才多艺摆手舞
摆手舞是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舞蹈形式之一,是土家族山民庆祝丰收、欢庆胜利的一种舞蹈,土家语称“舍巴”,汉语称作“摆手”,主要流行于酉水流域的土家族聚居地区,跟清江流域的土家族的跳丧舞形成鲜明的对比,故有“南摆手北跳丧”之说。
恩施州来凤县河东还保留着地道、原汁原味的跳摆手舞的习俗,每逢摆手舞节,身穿土布长衫、头缠青色丝帕的男子和身着土布服饰的女子,汇集于摆手堂前,尽情地欢舞。来凤县城也修建有“神州第一摆手堂”,每年都要在这里举行盛大的摆手舞节日盛会。
腾龙洞土家摆手舞表演
土家服饰
土家族服饰接近生活型、实用型。民国以来,土家男女一年四季都戴头巾,男人以青、蓝、白或条纹布为主,长二三米,一圈圈地缠绕在头上,包成人字路;女人则多为青丝帕或自印花头巾,丝帕薄如蝉翼,最长达七、米,是妇女终生陪伴之物,死后必以帕缝头入葬。衣服以青、蓝、白、印花布为主,男穿对胸衣,双排七至十一扣,俗称蜈蚣扣,袖口、领口及裤管末端加花边;女人则右开襟,袖大而短,饰花边,挂银铜佩饰,俗称“满襟”,有满清道风:未出阁少女着花衣,讲究大红大绿;小孩喜戴菩萨帽,虎头帽;男鞋多为青蓝布,女人穿绣鞋:姑娘出嫁时必穿“露水衣”,上着鲜艳桃花绣衣,下着八幅罗裙,与土老司八幅罗裙有异曲同工之妙。据大文豪沈从文考证,八幅罗裙是正宗土家装。
利川灯歌
年,湖北省利川市的“利川灯歌”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音乐项目类别。
利川灯歌起源于利川市柏杨坝镇,距今大约有年的历史。据民俗专家谭宗派先生介绍:利川灯歌始于何时尚无确考。根据利川柏杨现存灯歌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全友发的传承谱系:其师为汪安佐,师爷为姚泽美,师祖为李祖田,祖师爷为清康熙时的谭功朝(鼓师)、乔国富(演员,外号乔幺妹)、毕凯(画匠)以及一些清代墓碑上关于灯歌的浮雕,我们完全可以认定:明末清初,灯歌已在今利川柏杨坝一带流行,迄今至少已有多年的历史。从清朝开始,群众逢年过节、喜庆集会、玩采莲船时都要唱灯歌,现以《龙船调》为代表,涌现出《筛子关门眼睛多》、《打把扇子送情郎》等一批旋律优美、歌词诙谐生动的灯歌。利川灯歌就是这民歌海洋的一串珍珠,它熠熠生辉,照耀着山里人的生活;它像百灵鸟,给他们带去欢声笑语;它像山泉,给他们的生活增添了甘甜。
新中国成立以后,扮演神仙鬼怪的花灯和大量以歌唱爱情为内容的灯调被取消,但“后八出”中的龙灯、狮子和“杂灯”中的采莲船、车车灯却得以幸存。“文革”中,灯歌中止。改革开放以来,采莲船、车车灯的演出虽然早已失去了它昔日的辉煌,但其演出时间却从年节逐渐扩展到了一切喜庆集会和休闲,从一种习俗逐渐变成了一种随时都可进行的群众文化歌舞活动。
“毛古斯”舞
“毛古斯”,土家族语为“拔步长”,是老公公的意思。它是土家族纪念祖先开拓荒野,捕鱼狩猎等创造的一种古老舞蹈。形式风格,异常古朴、别致。
跳演“毛古斯”,需十五六人组成,为首的祖辈叫“拔步长”,其他的是小辈儿孙。无论辈份高低,浑身都得用稻草、茅草、树叶包扎,甚至脸面也用稻草树叶遮盖住,头上还要扎五条大棕叶瓣子,四根稍弯,分向四面下垂。“毛古斯”舞,从动作到内容,都别具一格。演出自始至终,讲土话、唱土歌,形态滑稽,诙诣有趣。碎步进退,曲膝抖身,左跳右摆,浑身颤动。摇头耸肩,茅草刷刷作响,全是模仿古人的粗犷的仪态。
跳“毛古斯”的形式,相当自由,不受内容的限制。被称为古老文化艺术的“活化石”。
肉连响
肉连响是产生于利川市都亭、汪营、南坪一带,流行于全市的民族民间舞蹈。舞蹈主要以手掌击额、肩、脸、臂、肘、腰、腿等部位,发出有节奏的响声,人们习惯称之为“肉连响”。
肉连响起源时代无详考。肉连响主要动作有:“秧歌步”、“穿掌吸腿跳”、“颤步绕头转身”、“鸭子步”、“双打”、“十响”、“七响”、“四响”、“三响”等。在动律上讲究“圆转”,顺着相击部位不断改变身体倾斜角度,柔美协调。肉连响本无唱腔和伴奏,艺人根据表演的需要,加上舌头和手指弹动声响伴奏,增加舞蹈的欢乐气氛。
带你去玩利川境内有古遗址13处、古墓葬11处、崖墓14处、古建筑13处、古石刻6处、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地6处,均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大水井古建筑群落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鱼木寨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塘摩崖题刻、团堡石龙寺、南坪如膏书院、忠路三元堂、凉雾花梨岭天主教堂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建南古代巴人崖葬遗址、谋道谌家牌坊、南坪如膏书院、团堡石龙寺等6处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腾龙洞
腾龙洞风景区,距利川市城区7公里,景区总面积69平方公里,集山、水、洞、林于一体,以雄、险、奇、幽、秀而驰名中外。腾龙洞景区由水洞、旱洞、鲤鱼洞、凉风洞、独家寨及三个龙门、化仙坑等景区组成,整个洞穴系统十分庞大复杂,容积总量居世界第一,腾龙洞口高72m,宽64m,洞内最高处m,初步探明洞穴总长度59.8km,其中水洞伏流16.8km,洞穴面积多万m2。洞中有5座山峰,10个大厅,地下瀑布10余处,洞内终年恒温14-18℃。
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审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年又命名为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年5月,腾龙洞荣膺国家AAAA级景区,年9月,腾龙洞被评为灵秀湖北十大旅游名片之一。
朝阳洞
朝阳洞景区位于利川市南坪乡朝阳村,距重庆万州区80公里,离利川市城区23公里,距国道干堰塘处3公里。初步探测考察洞穴长10余公里,整个洞穴沿齐岳山脉腹部延伸。朝阳洞属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特征,洞内水洞旱洞相连,最具特色的资源有五指石、银河响水、野生峡和戏楼。尤其是蓬莱仙境大厅--石笋、石柱洁白如玉。首期洞内开发1.8km,洞中可游“聚仙厅”,跨“银河响水”,过“野生峡”,进宝德门,观蓬莱仙境。年12月16日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区景区。
玉龙洞
玉龙洞AA级风景区,地处团堡镇北8公里梨树乡樱桃井村的一个半坡上。洞口高5.7米,宽12米,为人工开凿。支洞有三,左一右二,全长米。主洞最高处80米,最宽处40米,最窄处0.6米。因洞内化学沉积物洁白如玉,且洞中一景酷似飞龙,故名玉龙洞。
该洞分上、中、下三层,洞内终年恒温14-18摄氏度,仅中层洞穴面积就有10余万平方米,中层洞有各种景观80多处。玉龙洞主要有一条主洞和三个支洞,主洞最高处80米,最宽处40米,最窄处0.6米,三个支洞左一右二,全长米。景点主要有“擎天玉柱”、“洞中舞厅”、“天鹅孵蛋”、“雨后春笋”、“群象迎宾”、“万寿宫”、“玉龙飞腾”、“泉奏八音”、“金蛋银窝”、“慈禧皇冠”、“石林大观”、“九龙杯”等。
佛宝山(福宝山)
国家AAAA级景区佛宝山大峡谷漂流风景区位于国家级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区——佛宝山生态旅游区境内,是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区东距利川市城区、火车站仅28公里,距G50沪渝高速佛宝山出口仅7公里;交通十分便捷。
景区由高洞岩瀑布群、大峡谷漂流、佛宝山水库、白云寺等组成,总面积44.5平方公里。佛宝山大峡谷漂流是佛宝山生态旅游区的核心项目,漂流河道河道全长5.8公里,落差米,河道上游为1万立方米的佛宝山水库。佛宝山平均海拔米。佛宝山属于巫山余脉,是清江和郁江“两江”的发源地,境内山峰逶迤,峡谷巍峨,水源丰沛、森林茂密,森林覆盖率在90%以上。全年最高气温27℃,夏天平均气温23℃,是渝东鄂西著名的避暑圣地、“中国西部凉城”。同时,这里植物资源异常丰富,是“世界莼菜之都”和“中国黄莲之乡”。
水杉王
利川谋道镇生长着一棵古老苍桑、龙骨虬枝、高大挺拔的水杉树,树高35米,胸径2.5米,冠幅22米,树龄达多年。它是世界上树龄最大、胸径最粗的水杉母树。
年,国民党中央大学干铎教授首先发现了这棵古树,后经植物学家胡先骕、郑万钧教授鉴定为水杉,并于年发表了《水杉新科及生存之水杉新种》论文,推翻了“水杉早已灭绝”的定论,一时轰动世界植物学界。这棵古树就被称作“天下第一杉”、“植物活化石”、“世界水杉爷”、“水杉王”等。
谋道水杉树的发现,被称为二十世纪植物学上的最大发现,利川也成了国内外公认的“水杉之乡”。利川拥有水杉母树棵,每年产籽0公斤左右。
大水井景区
大水井景区是国家级AA景区,坐落于世界优秀名歌之一《龙船调》的发源地--利川市柏杨坝镇。整个建筑群由李亮清庄园、李氏宗祠、李盖武庄园三部分组成,它像一首由土家唢呐、木笛、叶笛、锣鼓加西洋长号奏出的三部曲,演绎着一个家族的荣与辱,兴与衰,凝固了一个民族的建筑文化史。
建筑群共占地2万余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2万平方米,共有24个天井,余间房屋。建筑时间由明末直至年,先后长达余年。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船水乡(水莲洞)
龙船水乡是湖北利川市的重点景区之一。龙船水乡景区原名水莲洞,位于利川市凉务乡境内,距城区约10公里。7年8月,利川市凉雾乡与湖北经天公司达成了投资0万元按AAAA级景区标准开发的协议。
苏马荡
苏马荡,国家AA级旅游景区。地处长江南岸,海拔余米,面积20平方公里。年顶峰国际旅游规划项目。“苏马荡”在土家族语中的意思是“老虎喝水的地方”。该景区森林密布、气候凉爽、宁静自然,风情独特,保留着土家族原生态特色,大自然赋予她原始、自然、纯朴和美丽,堪称“森林中的伊甸园”,是人们休闲、度假、纳凉的绝佳去处。苏马荡气候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8℃左右,是盛夏“绝无仅有”的天然空调。景区万余亩森林处于原始森林状态,植被保持了多样性,千年杜鹃、满山红叶、天然园林、植物奇观独具特色。景区内有着石英沙地貌所特有的优质矿泉水,苏马神水、凤凰泉闻名遐迩。有”中国最美小地方之美誉。
观音峡
观音峡,坐落在湖北省利川柏杨坝镇兴隆口境内,离兴隆口古镇两公里,距利川市城区48公里,与古建筑群大水井遥遥相对,相距12公里,峡谷长约6公里,平均深度公尺左右,平均宽度80公尺左右,可开发面积20平方公里,峡谷内狭窄阴深,险滩星罗棋布,满面鳞次栉比,石壁如雕如凿,景色如诗如画,由于四面绝壁,人无行路,鸟难飞过。千百年来,没有任何人从谷底穿越而过。
二OO七年下半年,利川市旅游探险协会和当地老百姓,经过三个多月、十多次艰难探险,终于走通了峡谷,揭开了观音峡的神秘面纱……
齐岳山
年12月9日迎来了利川的第一场初雪,利川因为地处武陵山区,海拔较高,是南国少见的避暑胜地,而在冬天又有北国的洁白风光。利川齐岳山冰雪奇观外地旅客很难看到的,而今高速、高铁动车全都通了,交通便捷了,外地旅客可轻松登上利川齐岳山观雪景。可谓置为奇观。
齐岳山位于湖北省恩施地区的利川市,站在海拔一千多米高的齐岳山高岭上,看雪绕群山、万里银装、袅袅炊烟。此时,我们置身于茫茫天地间,任雪花夹杂着一些若有若无的感悟像飞蛾一样地涌入心中。驻足雪岭,仰天长啸,张开双手,心中涌出的是无边的壮美!
利川有俗语云:齐岳山的雪、茅槽的风、利川城落雨像过冬。如今冬天已到,城里城外都是白雪飘飘,此时的齐岳山太美了。在这里,皑皑白雪就像一个天才的国画大师,时而轻描淡写,时而泼墨疾笔,将万物勾勒得千姿百态,宛如天上的朵朵白云飘落人间,变幻无穷。山岭上的高低树木,都在尽情地用雪来装扮自己,然后争奇斗艳。“浓妆淡抹总相宜”,雪景、雪情、雪韵被渲染得淋漓尽致,让我们一行不得不佩服大自然的妙笔。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chuanzx.com/lcsxc/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