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吹,国家发文保护的这些传统工艺,利川
你见过土家吊脚楼怎么建的吗
穿过手打的草鞋吗
背过西兰卡普吗
吃过手工榨出的菜油吗
……
这也许是很多恩施人久违的记忆。一想到这些传统工艺已经远离了我们的生活,突然有些不舍。那些绝活儿,真要成“绝”活儿了吗?
不会!国家已经为此发声了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以下简称《计划》),部署促进中国传统工艺的传承与振兴。
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的传统工艺,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思想智慧和实践经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让传统工艺的春天来临
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国家支了哪些招
什么是传统工艺
传统工艺,是指具有历史传承和民族或地域特色、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主要使用手工劳动的制作工艺及相关产品,是创造性的手工劳动和因材施艺的个性化制作,具有工业化生产不能替代的特性。
为何要振兴传统工艺?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国传统工艺门类众多,涵盖衣食住行,遍布各族各地。振兴传统工艺,有助于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文化生态,丰富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自信。
发挥创造力,弘扬工匠精神
振兴传统工艺,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手工劳动的创造力,发现手工劳动的创造性价值,在全社会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促进就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振兴传统工艺,更对促进就业,实现精准扶贫,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强传统街区和村落活力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目标
到年
传统工艺竞争力和从业者收入等明显提升
5大基本原则
●尊重优秀传统文化。
尊重地域文化特点、尊重民族传统,保护文化多样性。
●坚守工匠精神。
厚植工匠文化,推动品质革命,加强品牌建设,多出精品、多出人才。
●激发创造活力。
保护广大手工艺者个性,挖掘创造性手工的价值。
●促进就业增收。
发挥传统工艺覆盖面广、兼顾农工、适合家庭生产的优势,扩大就业创业,促进精准扶贫,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坚持绿色发展。
增强生态保护意识,合理利用天然材料。
10大主要任务
(一)建立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要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为基础,建立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二)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队伍
调动年轻一代从事传统工艺的积极性,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队伍;
(三)将传统工艺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实施重点
将传统工艺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实施重点,提高传承能力,增强传承后劲;
(四)加强传统工艺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和理论、技术研究
加强传统工艺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和理论、技术研究,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理论研究人才;
(五)提高传统工艺产品的设计、制作水平和整体品质
强化质量意识、精品意识、品牌意识和市场意识,提高传统工艺产品的设计、制作水平和整体品质;
(六)拓宽传统工艺产品的推介、展示、销售渠道
拓宽传统工艺产品的推介、展示、销售渠道,为传统工艺搭建更多展示交易平台;
(七)加强行业组织建设
加强行业组织建设,鼓励地方成立传统工艺行业组织;
(八)加强文化生态环境的整体保护
鼓励各地对传统工艺集中的乡镇、街道和村落实施整体性保护;
(九)促进社会普及教育
促进社会普及教育,增强传统工艺的社会认同;
(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通过双边、多边渠道,组织传统工艺传承人、企业和行业组织代表开展国际交流和研修培训。
4大保障措施
●加强统筹协调
广泛开展面向农村剩余劳动力、城市下岗职工、城乡残疾人、返乡下乡创业创新人员、民族地区群众的手工艺技能培训,鼓励其从事传统工艺生产。
●落实支持政策。
传统工艺企业符合现行小微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等税收优惠政策条件的,可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加强金融服务。
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传统工艺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鼓励社会参与。
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传统工艺企业。
恩施那些渐行渐远的
传统手工艺
西兰卡普
恩施土家族以前有一个特别的习俗,但凡女儿出嫁,被子、枕头和花铺盖等,都是新娘亲手织就,这种织品就是现在名震中外的土家族传统手工艺品——西兰卡普。
“西兰卡普”是土家语。“西兰”是被面,“卡普”是花,就是“土花铺盖”,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及鲜明的民族特点。多以丝、棉、麻为原料,一般以红、蓝、青三种颜色为经线,纬线可以自由选择颜色。用古式织机、挑花刀采取通经断纬、反面挑织的方法手工挑织而成。构图大方、织工精巧、花样丰富,色彩鲜明热烈而古朴,被称为土家文化的活化石,是体现土家人与自然关系的生动艺术写照。
然而与很多传统技艺一样,土家织锦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
年,土生土长的来凤人唐洪祥创办我省第一个西兰卡普专业厂家——土家织锦村。他创新编织手法,改进木机,亲手设计制作图纸,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走“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保护与传承相结合,名牌与产业相结合”之路,将西兰卡普推向产业化。土家织锦村被省文化厅列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唐洪祥个人被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织锦专业委员会评为“中国优秀织锦工艺传承人”。
吊脚楼
宣恩县彭家寨吊脚楼群。
吊脚楼属干栏式建筑的一种。恩施少数民族居民多聚居于林木茂盛的山林,建房时就地取材,主要建筑材料是木料、布瓦。吊脚楼的结构形式为典型的木质穿斗结构,由落地柱和骑柱直接承檩,与穿枋一起构成主要承重构架。正房挑檐和挑廊主要靠挑枋承重。
宣恩县野椒园村,人们参与修建吊脚楼。宋文摄
以一栋三层三开间的吊脚楼为例,共需24根柱子,39根檩子,28根大小枋,根椽子,块木枋和块木板,约1.5万块布瓦。偌大一幢房子,椽子用少许铁钉外,其他部位全部用卯榫构筑而成,充分展现情物相通的深层文化内涵。
宣恩县野椒园村,人们参与修建吊脚楼。宋文摄
吊脚楼的建造过程包括伐青山、架大码、排扇、立屋竖柱、祭神上梁、雕木画柱等过程,每一过程中均有很多礼仪与讲究,昭示着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精神风貌,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敬天敬祖的宗教哲学思想。
咸丰县尖山乡唐崖司村农民覃其安正在制作吊脚楼模型。
传统民居吊脚楼消失之快让人伤感。过去,恩施州内,居民住房基本都是吊脚楼类的传统民居,在逐渐的更新换代中,传统民居大多数被水泥楼房取代,保存较好的吊脚楼群屈指可数,如宣恩彭家寨、咸丰麻柳溪、恩施市盛家坝小溪、鹤峰周家茶园、来凤徐家寨子等,物以稀为贵,这些地方也因此而声名远播。
傩戏面具
傩戏是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民间戏曲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年,“恩施傩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傩面具是傩文化中傩舞、傩祭、傩戏中使用的道具,是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傩面具种类众多,造型各异,一般为杨柳木和香樟木所雕,然后敷彩上漆。
土家傩戏大师、傩面具制作传承人汪儒斌,从年跟随傩戏大师谭学朝(已故)学习,再南下到福建学习彩绘、木雕技术。20年多年来,他雕刀不离手、傩面具不离手,坚守傩文化的传承,对傩戏人物、地方剧目、神话故事里的多种类型的角色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创作,创作了栩栩如生的傩面具千余张。
汪儒斌制作傩面具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手法以五官的变化和装饰来完成人物的剽悍、狰狞、深沉、狂傲、奸诈、滑稽、和蔼、慈祥等性格的形象塑造,赋予面具生命活力,形象地刻画出民间神话中的神灵、鬼怪及传说中各类人物的喜、怒、哀、乐,令人叹为观止。
打草鞋
草鞋是中国山区居民自古以来的传统劳动用鞋,穿着普遍,相沿成习。草鞋既利水,又透气,轻便,柔软,防滑,而且十分廉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草鞋还是恩施各地农民劳作时的必需品,打草鞋是当地农民基本的生活技能之一。
巴东水布垭镇三友坪村宋宏林老人一生爱草鞋。
随着时代的变迁,草鞋逐渐被取代,“打草鞋”的手艺人也越来越少了。如今仍有一些老人,成了传统手工“打草鞋”的守望者。
过去编织的原料分別是稻草和线麻两种。以线麻为经,稻草为纬,编织成草鞋,最后加上绳耳,串上鞋带即可穿著。现在的材料以旧被褥布条,毛线,麻线为主。
传统造火纸
造火纸是一种传统生产工艺,这种工艺在我州少数地方至今还保留着。造火纸的材料是竹子,由竹子到纸要经过几十道工序,主要的生产环节是干打、沤竹、湿打、抄纸、松纸、晒纸,整个过程全部用手工完成。
造火纸最核心的技术是抄纸。用极细的竹丝编成的帘子在浆池中轻轻一荡,滤掉水,便剩下一层薄薄的纸浆膜,干了以后就是一张纸了。
火纸主要是祭奠亡人用,烧纸以寄托对亡人的哀思。
传统榨油
恩施称榨油的手艺人为“打榨佬”。“打榨”是一项由多人配合完成的重体力活。手工榨油工艺程序是先将炒熟的油菜籽填入用稻草垫底的圆形铁箍中,制成菜饼,再将一块块菜饼整齐地横放进主榨的榨槽内,接着榨油。在巨大的压力下,菜油顺着槽眼流出。
随着科技进步,原始的榨油方式已离我们渐行渐远。而在恩施,传统的打榨手艺却固守一方天地。
除此之外恩施还有很多传统技艺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
九佬十八匠
九 佬
补锅佬 钻磨佬 撬猪佬 杀猪佬 剔头佬 修脚佬 渡船佬 打榨佬 烧火佬
十八匠
金匠 银匠 铜匠 铁匠 锡匠 石匠 木匠 雕匠 画匠 漆匠 瓦匠 土匠 篾匠 椅匠 弹匠 解匠 染匠 赶匠(做鞭炮)
来源:人民网/网络综合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chuanzx.com/lcsxc/1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