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伟大的爱国华侨

陈嘉庚先生被毛泽东称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他担得起这份厚重的礼赞。特别崇拜陈嘉庚先生,先生的精神境界一般人难以超越。陈嘉庚的爱国精神主要表现为倾尽家资兴学、以商养学;抗战救国、明辨是非;支持社会主义建设、坚决维护祖国统一。

陈嘉庚(TanKahKee),原名陈甲庚,年10月21日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集美社(现属厦门市集美区)。陈嘉庚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华东行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

陈嘉庚出生的年代,正逢中国从独立国家逐渐向半殖民地沉沦的过程。其父陈缨杞,为了生计远渡新加坡经商。陈嘉庚出生时父亲并不在家,出生后在集美的十六年间,父亲也仅回乡三次,可以说陈嘉庚是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故而母亲的教诲对其人格的养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陈嘉庚的母亲孙秀妹是个大家闺秀,深明大义。在教育子女方面,她深受娘家“教子读书”和“治家勤俭”的家训影响。陈嘉庚幼年时期,父亲虽然下南洋经商,但并不顺利,因此寄回的汇款不多,且时断时续。面对拮据的生活,陈嘉庚的母亲在督促他读书识字的同时,也时常带着他下田下海,辛勤劳作、补贴家用。

 陈嘉庚到南洋后,父亲将他带在身旁耳提面命,传授经商秘诀。父亲对“爱拼才会赢”这一信条的坚信,也深深影响了陈嘉庚。与父亲一起在商海打拼的陈嘉庚,十分善于学习总结,不断吸纳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充实和壮大自己的企业,并以极其敏锐的洞察力不断调整和实施对市场运作的控制。更难能可贵的是,历经商海沉浮的陈嘉庚始终坚守“诚信”的原则。其父亲的企业因受排挤破产时,陈嘉庚以极大的诚信与毅力,重整旗鼓、还清父债、开辟市场,奠定和树立了陈嘉庚的企业信誉和做人威望。

 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了童年、少年时光,陈嘉庚不仅锻炼出了一副好身板,还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更为重要的是,小时候的苦日子和坎坷的经商道路,让陈嘉庚深知百姓的疾苦,对其以后热心公益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

陈嘉庚在贫穷落后、民生调蔽的家乡度过了青少年时期,念的是私塾。17岁(年)时陈嘉庚渡洋前往新加坡谋生,起初主要在他父亲经营的顺安米店服务,共做了13年。陈缨杞晚年实业失败,陈嘉庚接手衰败的家业后,于年创建菠萝罐头厂,号称“新利川黄梨厂”;承接了一个也经营菠萝罐头厂的日新公司;自营谦益米店。是年,陈嘉庚之弟陈敬贤来新加坡习商,管理谦益米店财务,主理新利川菠萝厂业务。年,陈嘉庚创办“日春黄梨厂”(兼制冰)。年,陈嘉庚入股恒美熟米厂,在福山园套种树胶。经过兄弟二人同心努力,自年起三年间各年分别获利(实利)5万多元、4万多元、13万元。

新加坡当时的法律有规定“父债子免还”,但以信誉为重的陈嘉庚虽然经济拮据,却宣布“立志不计久暂,力能做到者,决代还清以免遗憾也”。面对家道中落,陈嘉庚艰苦奋斗了4年时间,终于有些盈利,他便不顾亲友反对,花了许多时间和精力找到债主,到年为止,连本带利还清了父亲所欠的债务。此事成为新加坡华人商业史上一大佳话。当然,当时也曾有人说他“傻”,但他说:“中国人取信于世界,决不能把脸丢在外国人面前!我们中国人一向言必信,行必果。”陈嘉庚“一诺万金”的信誉迅速传遍了东南亚。此后,人们十分相信陈嘉庚的商业道德和信誉,都愿意与他做生意。可以说,陈嘉庚之所以能在家业衰败后艰苦创业10年左右成为百万富翁,与他“一诺万金”的诚信商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陈嘉庚很快就崭露头角,以开拓者的姿态,从事橡胶垦殖业,被称为东南亚橡胶王国的四大开拓者之一。年前,他从黄梨厂、橡胶园和米店获利数十万元,成了同业中的佼佼者。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他的事业迅速发展提供了机会,橡胶不断涨价,海运业获利丰厚。-年他已成为一万五千英亩橡胶园的拥有者,橡胶制品遍销五大洲。陈嘉庚首创橡胶制品大规模生产,促进了侨居地民族工业的发展;他开辟了橡胶制品和其他制品直接输出的国际市场,在华侨中第一个打破英国垄断资本的垄断局面;他还培养了成千上万的企业家和技术人才。他还经营米厂、木材厂、冰糖厂、饼干厂、皮革厂,资产达一千二百万元(叻币,约值黄金百万两)。然而这一大实业家的"黄鹄之志",不在发财,而在于报国。

陈嘉庚在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哺育下参加了同盟会,辛亥革命时被新加坡闽侨举为福建保安会会长,募款支持福建光复和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动;并为发展当地华侨教育作出贡献。

陈嘉庚认为:“国家之富强,全在乎国民。国民之发展,全在乎教育。”因此,他以“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为信条。

年他回乡创办集美小学校,在其手撰的《集美小学记》中,把兴学目的说得很明确:"余侨商星洲,慨祖国之陵夷,们故乡之哄斗,以为改进国家社会,舍教育莫为功。"十数年内陆续增办各种类型学校,到年计有:男子小学、女子小学、男子师范学校、男子中学、女子中学、水产航海学校、商业学校、农林学校、幼稚师范学校、国学专门学校,统称集美学校。年年孙中山大元帅大本营批准"承认集美为中国永久和平学村"。

 年爆发"五四"运动,陈嘉庚看到了新的希望,以愚公移山的气概创办厦门大学,"通告"宣称:"民心不死,国脉尚存,以四万万之民族,决无甘居人下之理,今日不达,尚有子孙,如精卫之填诲,愚公之移山,终有贯彻目的之一日。"这是当时全国唯一独资创办的大学。

年,陈嘉庚创办厦门大学,亲自选择校址、校长,主持建筑校舍,以及高薪聘请师资等,设文、理、法、商、教育等五院十七系,为海内外培养高等人才。在侨居地新加坡亦倡办和赞助许多学校,形成陈嘉庚广泛的开放型教育体系。年5月9日,厦门大学第一座校舍群贤楼奠基,之所以选择此日是因为六年前,也就是年5月9日,袁世凯签订的《二十一条》生效,陈嘉庚希望以此来提醒厦大学子——“勿忘国耻”。

尽管遇世界经济危机,企业经营未能转机,他仍多方筹措校费,百折不挠维持办学。-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中,陈嘉庚的公司受到严重冲击,陈嘉庚撰写的《南侨回忆录》中记载:“有人劝余停止校费以维持营业,余不忍放弃义务,毅力维持”,于是有了后来“出卖大厦,维持厦大”的故事。企业危难时,陈嘉庚的这个选择,足见其兴办实业的最终目的。年,当外国财团答应以停止支持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为条件保护其企业经营,即遭他断然拒绝,他愤然说:"不,企业可以收盘,学校绝不能停办!"。

年年,陈嘉庚股份有限公司终于在困难重重中收盘。企业失败了,"倾家兴家"的美名永存。黄炎培说:"发了财的人,而肯全拿出来的,只有陈先生。”直至年春无力支持,遂无条件地将厦门大学献给政府。厦门大学改为“国立”后,他极为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chuanzx.com/lcsly/961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