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风成果篇跟着文章走进利川感受独特
年6月26日和7月3日,萧山区文联的文艺骨干分两批到湖北恩施利川开展采风。
今天
我们继续来欣赏
艺术家们的采风作品
让我们随着文章走进利川
感受属于利川的独特风情
(注:以下图片为柳田兴摄)
《行摄利川》
作者:柳田兴
作者:柳田兴我还算荣幸,坚持跟踪拍摄长达十一年之久的《畈里张村的变迁》这组纪实摄影作品,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全国农民摄影大展“今昔映照看发展”纪念新农村纪实摄影工程十周年摄影展中入选列展,并被萧山区文学艺术联合会评为萧山区第十四届文艺成果一等奖,才有了这次行摄利川的采风之旅。
说起恩施,谈及利川,我并不陌生。年和年先后两次到过那里,印象最深的是:青山绿水,人们友善,风情万种。
时隔不足一年,我作为萧山区文艺志愿者服务团成员之一,飞赴恩施,行摄利川,结识新友,探访鬼斧神工的腾龙洞,领略满目翠绿的山乡美景,欣赏茶艺展示和民族舞蹈表演,触摸岁月留痕的大水井古村落和永顺廊桥,品尝源自清江碧水的江鲜鱼虾,体验举手摔酒碗的民俗风情……可谓不虚之行,收获颇丰。
利川,是湖北“西大门”,也是八百里清江之源头,又是巴楚文化交汇之地,更是世界优秀民歌《龙船调》的故乡。境域面积达平方千米(是萧山的三点二四倍),总人口95万(占萧山现住人口三分之一),以土家族、苗族为主,楚文化与巴文化相互交融,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情独特浓郁。自然资源丰厚,无害生态农业成熟,是人类宜居之地。
7月4日上午,梅雨连绵,气温凉爽。利川市文联刘少俊科长热情陪同,驱车前往毛坝镇善泥村观摩由利川市毛坝人民政府、利川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萧山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办的“利川红”首届茶艺技能大赛决赛。
要去陌生的毛坝镇,虽然路途有点遥远,但那里是土家民族的文化宝库。一镇之域,拥有“坝漆髹漆技艺”“绕棺舞”“傩戏”“柏氏山民歌”“灯戏”“造纸技艺”“传统利川红茶制茶”“吊脚楼木工技艺”“篾匠技艺”“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十余项省、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中国名茶之乡、中国楹联文化艺术之乡、中华诗词之乡、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诸多殊荣,令人刮目相看。
汽车穿梭在云雾缭绕的群山之间,透窗可见散布的村落,一派祥和、宁静的山乡美景。房前屋后和山坡梯田里是成片的玉米和烟草,是当地的大宗农作物和土特产。目睹如此原生态的山乡风貌,让我们这些久居“水泥森林”的城里人,感到特别的惬意和眼馋。
道路弯曲,景色诱人。中巴车盘旋在狭窄的山道上,幸亏司机大哥胆大技高,轻车熟路,一路畅行。不知越过多少座群山,爬过多少个山坡,拐过多少道急弯?终于平安抵达深在远闺人未识的毛坝镇善泥村。
从车上鱼贯而下,与正在迎候的毛坝镇委郑书记会合。握手寒暄,主人引领,走向善泥老街。
▼
善泥老街,始建于明代,长约二百米,宽约十余米,设有江西会馆,保留着46间木结构瓦房,是当地居民赶集之地。年,贺龙率领的红军路经善泥坝,曾在江西会馆住宿一夜。年,中共地下党员花有明在善泥老街创办善泥小学。到了年,老街因火灾焚毁。自年起,当地政府筹集近百万资金,对老街进行整修,恢复江西会馆和善泥小学旧址,收集民间古老家具,复制原来活动场景,吸纳民间传统工艺小作坊,重开临街店铺,形成茶叶交易市场。如今,仍有二十余户人家居住,他们由江西迁徙而来,世代守望着老街,时刻记忆着乡愁。
梅雨浸湿的石板路,一脚踩上去发出噼啪的击水声;两侧古宅白墙黑瓦,错落有致,一间紧挨着一间,蕴藏着许多远亲不如近邻的故事;滴水的屋檐下,悬挂着一盏盏红灯笼,门框上贴着红色楹联,让古街弥漫着喜庆祥和的韵味;在一间非遗文化陈列室里,摆放着“坝漆髹漆”“利川红茶”和各式农家具,让我这个异乡客能够轻松地解读善泥人崇尚礼仪、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
老街西头,一场别开生面的“利川红”首届茶艺技能大赛决赛已拉开帷幕,给老街带来了旺盛的人气。那些习惯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男女村民,坐在观众席上,欣赏参赛者心灵手巧的茶艺表演,对自己辛勤耕耘的茶园寄予更多的希望。
隆重而精彩的茶艺技能决赛,由善泥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周颖女士主持。她身着鲜红的民族盛装,戴着一副斯文的眼镜,手持麦克风,讲着流利的普通话。我揣摩,这个满腹学文的现代知识女性,看上去不像土家族妹子。结果,不出所料,她原籍重庆,前几年随夫调入利川,是市委统战部下派到善泥村挂职的一名汉族女干部。
参加决赛共有30名茶艺技能高手,她们都来自毛坝茶乡。土生土长,自幼喜茶,采茶制茶,精通茶艺,文静儒雅,依次登场,动作娴熟,倾情献技;台下评委,全神贯注,善于挑刺,公正评判。
也许是茶姑娘精彩的茶艺表演,感动了寂寞的苍天,落下淅沥的雨点。屋顶的瓦沟里形成涓涓细流,落到五彩伞上,发出嘀嘀嗒嗒的杂声,却丝毫没有影响赛事的有序进行。
我是一个喜好品茗者,却对茶艺一问三不知,岂敢对赛事评头论足。身临其境,被现场的良好氛围所打动,情不自禁地端起相机,或爬楼,或登台,或穿行在观众席间,用客观真实的镜头,捕捉那些生动而喜悦的人文瞬间,记录茶乡这场精彩纷呈的茶艺技能竞赛盛况。
01艺术来自人民,源于生活。毛坝镇委郑书记既重情义,又爱艺术,恳请萧山艺术家在毛坝的文化苑里播撒新的艺术“种子”,使之成为姹紫嫣红的奇葩。
黄勇芳主席欣然答应,身先士卒,舒展宣纸,挥毫泼墨,将“融通”两个意味深长、苍劲有力的大字跃然纸上,让郑书记笑得合不拢嘴。书画艺术家李仲芳、蔡利平、张祖勇,各献绝技,或书或画,一幅又一幅佳作赠送给毛坝人民,赢得围观者热烈的掌声。
经过激烈的比拼,茶艺技能决赛冠、亚、季军揭晓,迎来激动人心的颁奖时刻。黄勇芳主席作为特邀嘉宾,上台为获奖选手颁奖。萧山歌唱家叶子、施兴娟,应邀登台献演了歌曲和越剧,观众热情鼓掌,彰显萧山、利川一家亲的情景。
款待来宾的午餐,安排在老街上。长长的一溜方桌,每桌8位嘉宾。我们萧山远客围坐两桌,主人端上一道又一道富有山乡特色的美味佳肴,斟上土酿的高粱酒。宾主互敬,举筷夹菜,尽兴品尝。
02
老天爷俯瞰人间如此美好的生活,似乎有点嫉妒,再次下起稠密的梅雨。大家撑起彩伞,继续就餐,雨滴声、碰杯声和欢笑声久久回荡在老街上空。
我面对韵味独特的雨中餐,再也按捺不住。起身离席,带上相机,走到古宅檐下,拍摄色彩斑斓的老街“长龙宴”,多了一份意外的收获。
世上没有不散的筵席。山乡美味佳肴,贪吃容易饱肚。说声“谢谢”,挥别淳朴、憨厚的善泥人,一步一回头惜别悠长的老街。
东道主郑书记和周书记,依然一路陪同来到毛坝镇石板村,让我们参观一座始建于清代的永顺廊桥。廊桥横跨在峡谷绝壁清溪之上,长约四五十米,木质榫卯结构,歇山屋顶灰瓦,气势不凡,保护完好,自成一景,是恩施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郑书记手指廊桥介绍说:“这里曾是一条贩运食盐、茶叶的古道,各路商贾往返必经之地。却因峡谷山溪相隔,通行不便。当地一位乐善好施的商人,带头出资和募捐,在此建造了这座廊桥,终使天堑变通途。”
我踏上廊桥,注意观察其用材、造型、工艺,似乎与浙江省泰顺县境内的廊桥群有异曲同工之妙。我臆想,当年建造廊桥的那些能工巧匠,会不会来自闽浙一带?很有可能是他们将建造廊桥技术传播到利川,让毛坝这个山坞里留下了这座一脉相承的风雨廊桥。
巴蜀人家的晚餐别具一格,让我几度笑得前倾后仰。需要说明的是,能让我开怀大笑,并非是山珍江鲜的美味,而是从未所见的饮酒摔碗这一古老而独特的习俗。
相传,古代土家的两个族之间产生了恩怨,两位族长为了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决定冰释前嫌,笑饮一碗酒,以示今后的友谊与和谐。饮酒之后,持碗摔碎,以抵恩仇,求得吉利……
美丽动听的传说历久弥新,如今当地沿袭的摔酒碗,已经演化为一种彼此友情的表达方式,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心与心贴得更紧。
我是一个滴酒不沾的人,内心不想参与这场似乎有点“野蛮”的摔酒碗活动。可是,人在异乡,礼仪为上。我破例在粗糙的陶瓷碗里斟上些许高粱酒,频频起立,碰碗互敬,酒润咽喉,随即挥臂将酒碗摔向地面,现场响起了噼里啪啦的瓷片碎裂声和击掌喝彩声。
萧山区政协副主席俞志仁前来敬酒。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领导,书法、摄影造诣很深,与文联麾下这帮兄弟姐妹兴趣相投。因此,他毅然决定加盟我们的采风团。经久不息的掌声,算是简约的欢迎仪式。
7月5日
身在利川,假如没到腾龙洞,肯定后悔莫及。承蒙东道主的周到安排,7月5日上午我们如愿探访腾龙洞,因而无憾。
腾龙洞是国家地质公园,总面积69平方千米,集山、水、洞、林于一体,以雄、险、奇、幽、秀而驰名中外。洞口高达74米,宽64米,最高处达米,洞穴总长52.8千米,洞穴面积余万平方米。可谓洞中有山,山中有洞,水洞旱洞相连,水旱两洞仅一壁之隔,主洞支洞互通。属中国最大的溶洞,为亚洲第一大旱洞,世界特级洞穴之一。
走近湿漉的山崖边,耳闻万鼓齐鸣的咆哮声。循声俯瞰,形如万马奔腾的清江在山间形成一个狭口,浊浪滔天,汹涌澎湃,势不可挡,冲入深不可测的山底暗河之中。
洞外山静水动的壮美奇观令人陶醉,洞内有更多的神奇期待我们探究。谈笑风生,依次登上观光车,环顾宏大、奇妙的溶洞,颇感震撼。
我曾经游览过桐庐瑶琳仙境、桂林的芦笛岩和七星岩,但与腾龙洞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如果驾驶直升飞机,完全可以在洞内自由飞翔。如果用于屯兵,能够容纳数万人和相应的装备。足见,腾龙洞的战备意义不可小觑。
洞内与洞外温差较大,不失为避暑胜地。迎着暗淡的灯光,来到激光秀剧场落座,翘首以待表演启幕。洞顶时有落下水滴,恰巧进入脖子,顿觉特别清凉。激光秀上演的故事传人扇情,但对我和李仲芳大师两个“小老头”,没有太多的诱惑力,毅然选择悄悄离开,将座位让给后来者。
乘坐第一辆返程观光车,来到文艺表演剧场。假如等待演出,还得守候半个小时。我俩依旧耐不住性子,一拍即合,退洞而出,把有限的时间用于亲近川流不息的“黄河”(清江),留下足迹,带走照片。
下午的活动是萧山与利川双方艺术家互动切磋。萧山作为客方,几位艺术名家粉墨登场,大显身手。俞主席披挂上阵,挥毫泼墨,馈赠主人,传情增谊。黄勇芳主席巾帼不让须眉,手握如椽之笔,挥洒自如,跃然纸上,连赠数幅书法佳作,令利川同行啧啧称赞,共同祝愿萧山与利川携手浇灌的文艺之花盛开娇艳!
7月6日
7月6日上午的采风活动,依然走进青山绿水。汽车迎雨奔驰几十千米,进而盘旋在蜿蜒的山道上。海拔渐次攀升,云雾山间萦绕,空气湿润清新,养眼润肺提神。
抵达佛宝山生态综合开发公司,高书记热情相迎作陪,她滔滔不绝地向我们介绍佛宝山景区的概况。佛宝山景区由峡谷激情漂流探险、峡谷山地徒步探险、滨水生态休闲游览、土家苗风情文化体验四大核心板块组成……佛宝山是清江和郁江的发源地,境内峡谷巍峨、飞瀑成群、森林茂密、气候凉爽,是休闲养生、漂流运动、风情体验、户外拓展的好去处。
撑着多彩的雨伞,踏着湿漉的山道,穿行在一尘不染的绿荫间,来到海拔米的佛宝山水库大坝,又称“两江源天池”。水库库容超过一千立方米,库周群山逶迤,云雾缭绕,山岚漂浮,生态宜人。
名山胜川僧多占,佛宝山亦是如此。缓步拾级而上,迎面便是历史悠久的白云寺。该寺始建于明洪武初年,明朝万历年间和清乾隆四十八年先后两次重修。“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直至9年重新选址动工复建,年8月竣工,是利川市第一家合法宗教活动场所。
在海拔千米之上的佛宝山,居然生长着一种珍稀水生植物——莼菜,的确有点意外。路经几丘水田,上面漂浮着鲜嫩的莼菜,打破了唯有萧山湘湖莼菜名贵的固有思维,无疑是利川可与萧山媲美的又一张“金名片”。
退山而下,转道来到凉雾乡土家60公社。这里曾一个知识青年安置点,区域内的建筑按原样复制,各式农具应有尽有,各种蔬菜瓜果遍布院落,各式花草开满坡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盛行的那些标语口号和毛泽东画像特别醒目,勾起了我对那个特殊年代的苦涩回忆。
其实,我的命运比那些知识青年还要坎坷。他们响应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在那里是大有作为的”的号召,初中或高中毕业,踏上上山下乡之路,已能自食其力。而我,还是一个5虚岁的稚童,被迫从县城下放到温饱无着的农村,童年的梦想被击得粉碎,人生迈上荆棘之路。
从心酸的回忆中惊醒过来,忽然听到谁在吆喝“吃饭啦”。走进庭院式的公社食堂,围坐在单间的圆桌边,举筷品尝源自当地的纯天然、无污染的山珍佳肴,异口同声,无不点赞。
吃饭喝足,饱嗝咯噔,起身离席,步出食堂,踏着鹅卵石铺就的仿古街道,边走边拍,不亦乐乎。行至土家60公社武装部旧址,一幢红砖楼房的墙面上,绘制着闪耀光芒的毛泽东画像,两侧分别书写着毛泽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中国共产党是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等几句耳熟能详的语录,因而我感觉这是拍摄集体照片的理想之地。列队一行16人,舒展上书“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到人民中去”的萧山区文艺志愿者服务团旗帜,一张背景时代特征显明的“全家福”悄然而生。
山里山,弯里弯。最后一站,我们来到柏杨坝镇水井村,领略独树一帜的古村风貌。从接天莲叶无穷碧的荷塘栈道绕行而上,经过一处只剩基座的古坊址,位于山腰间的大水井古村落映入眼帘。在如此偏僻的大山深处,居然蕴藏着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令人叹为观止。
大水井古村落,始建于清代乾隆四十一年()。李氏高祖李廷龙、李廷凤,从湘逃荒入鄂来到大水井,被当地好心人黄氏老人收留,取得信任。之后,他们继承黄氏家产,开始建造庄园。经历明末、清中后期、民国三个时期的扩建和修缮,形成由李氏庄园、李氏宗祠和高仰台李盖五住宅组成,占地面积两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一万二千余平方米的古建筑群。
驻足古村,环顾四周,北望齐岳大山,面临寒池高岭,东揽尖刀古观,西控九龙雄关,遥想长江三峡,近赏崇山峻岭,仿佛把我们带回到两百多年前李氏家族,同心合力,破土奠基,大兴土木,兴建家园的情景里。
我在皖南地区曾经探访过不少徽派建筑的古村落,规模有大有小,历史有长有短。不过,今天所见的大水井古村落,除了吸收皖南徽派建筑之精华,还具有许多独到之处,令人叫绝。
譬如李亮清(李廷龙五代孙)庄园,占地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六千余平方米,分设24个天井、余间房屋。整座建筑互为连贯,楼阁高耸,雕栏玉砌,中西合璧,实为罕见。朝门匾额“青莲美荫”,巧妙地吸纳了唐代诗人李白自号“青莲居士”中的“青莲”之意,表明庄园主人以李白后裔自诩,借历史名人光耀门庭,平添了几多耐人寻味的文化底蕴。
李氏宗祠独具匠心。整个建筑设计系宗法城堡式,建于清道光二十六年()至二十九年()之间,由李廷龙四子李祖德主持修建。占地八千余平方米,建筑面积三千八百余平方米,房屋60余间。采用中轴对称布局,三路三进院落。主体建筑为前殿、拜殿、祖宗殿。左右两路为双廊式厢房。祠内族规、家训木刻及楹联、瓷嵌图案等琳琅满目,庄重肃穆。宗祠前部用条石砌建堡墙,依山势起伏石砌护墙,并设置护卫枪孔,整座建筑壁垒森严,固若金汤,俨然一座封建土皇城,实属罕见。
还有宗祠东北角一口高大石墙围护的水井,墙外由李氏最后一位族长李盖五亲笔题写“大水井”三字石刻,仿佛是在向我们这些八方游客叙述李氏家族薪火相传、兴衰成败的动人故事。告别古风犹存的大水井村,意味着我们此次利川采风之旅已近尾声。
平心而论,仅用寥寥数日,用双脚丈量利川的四千多平方千米沃土,只是走马观花。诚然,利川那些看不够、玩不转的青山绿水,却已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之中。利川那些浓郁的风土人情和真诚的待客之道,让我终身难以忘怀。我深信:萧山与利川有缘牵手,共谋发展,比翼双飞,从中建立起来的真诚友谊,一定会像钱塘江和清江水那样,奔腾不息,源远流长!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chuanzx.com/lcsgr/6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