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名家利川教育随笔
本刊记者方腊全
摄影康林华蔡军
利川,秀美清江发源之地。其名有二解:一是有利之川,意为山清水秀,群山连绵,水源发达;二是入川便利之道,古称蜀道之难,从利川进入四川则较为方便。
利川是我常去之地。不因为多美景,而是受两种文化的诱惑。一种是自然文化,惊险的大峡谷和古老的腾龙洞穴吸引。一种是民俗文化,这里是龙船调发源地,柔婉而清脆的歌声给人绝美之感。
以往来利川,注重自然文化欣赏,这次为了采访,以悄然方式进入学校,没想到几年之内教育发生的深刻变化,让人感叹更多。
首先遇到了市教育局办公室副主任曾敏。上个世纪90年代,曾敏从利川师范毕业,在大山里转悠了20多个春秋,无论是乡镇学校,还是城区学校,几乎没有他不熟悉的教师。特别是爱人在武汉办企业,他却执着地待在大山里,说什么也不愿意离开山里教育。谈起利川教育的现实与未来,他认为,最大的变化不是学校硬件建设,而是教育观念的变革。或者说,这种变化不是大山色彩的变化,而是互联网+时代给大山人带来远行的目光,教育改变的是土家人的视野,一大批执着的教育人用智慧改变着土家人梦想和追求。
走进利川市第二民族实验小学,让记者视角一亮。对面是连绵的群山,背后不高的两座山峰相映,学校宛如世外桃源,优美的生态校园,恬静安谧而又充满生命活力。校长杨序辉,国家网络二级工程师、湖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专家。他和曾敏是同学,年进入教育行列,从年起,先后任过三所小学校长。10年磨一剑,如今是一位资深的校长。年5月调任到第二民族实验小学任校长。来时,这所学校,学生不愿来,教师不愿教,办学无理念,校园环境差,百姓不满意。四年时间,他把学校办成恩施州品牌学校,学生由最初的名发展到名。杨序辉为人低调淡定,但办学充满智慧和创造力,既有大山的厚实,又有山外世界的目光。从他身上可以看出,一是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即以“尚行”“生长”“阳光”为特色,希望学生向着阳光的方向生长,把山里孩子的目光带到山外世界,给孩子梦想和追求。二是他身上散发的亲和力,能够感染所有教师对教育充满激情,为了学校发展为了孩子的未来,倾注全部心血忠于教育事业。三是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经验,特别是在课程改革上能够发挥他网络专家特长,把山里教育与世界教育直接接轨,让山里教育走向世界。他的梦想和追求很远大,他希望老师和学生不仅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而且能成为大山的“文明的使者”,更希望他的学生知道世界,世界知道他所办的这所山里学校。
利川市第二民族实验小学
利川市思源实验学校,在校初中学生达名。与第二民族实验小学一样,四周被山峦环抱,校园内不仅充满浓郁的教育色彩,而且彰显出现代教育文化气息。年秋季,该校举行了一次“校园是我家”的演讲比赛,从班级到年级再到全校,三千学子用自己的激情表达了对学校的爱。班袁柳同学说,“当我们第一天踏入这所新校园,我很惊讶,看到这优美、干净、舒适的学习环境时,就感觉学校就是我们学习的殿堂,是我们生活的家园。”班牟歆淳同学感悟,“学校有一种浓浓的温情,学生遇到老师时,会主动问一声老师好;当有的同学忘带课本时,同桌会把书移到课桌中间共同阅看;当有个别同学不认真时,更会有善意的眼神将其提醒。一个眼神,一声问候,一丝微笑,都体现了思源教育情。”什么是好学校,学生心灵是最纯美的,他们喜欢的学校就是好学校;什么是好教育,学生变得快乐和上进,就是好教育。学生的心声,无须记者再叙说。
利川市思源实验学校
校长王明利,话语不多,给人厚实智慧。42岁的他,生于大山,成长于教育,中学高级教师,湖北省中学数学优秀教师。自年8月走进教育文化圈,从小学教师到中学教师,又从教师走上校长岗位,见证了思源实验学校的变化。王明利是一个跟着时代前行的智者,犹如余秋雨著作“千年一叹”,他的思考和探索不仅穿越了沉寂的大山,也改变困扰很久的教育生态。他认为,山里学校师资比不上城市,但网络可以实现改变课堂教学。为了共享优质资源,他在校内开设了网络课堂,全校学生都可以共享李瑶的英语课。当然,还有其他课程正在走向网络课堂。当代教育家朱永新说,未来不是品牌学校的竞争而是课程的竞争。利川思源实验学校师生共识,课程的竞争核心是互联网+。应该说,这是利川教育最重要的变化。
走进元堡乡小学,给人舒适和好感。像大山中成熟女性,纯美中有一点乡土之气。校园不大,后面有山不高,三栋教学楼,与地形错落有致,花草与树木,自然与文化,相互依偎,不俗不雅,如庄园又似庭院,是一个适合读书的地方。教学楼上,有鲜明的办学理念:团结、求实、创新;崇德、乐学、健美、笃行。校园文化墙有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综合大楼,有一条醒目话语:追随快乐的音符,聆听成长的声音。在一(2)班记者看到班级口号: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班主任寄语:不努力怎么知道你能行,不努力怎么知道你不行。虽然是乡村小学,办学内涵一点都不逊色城市名校。采访时正遇校长外出开会,但从中可以看出校长追求所在。
元堡乡小学
学校有名学生,上课时间校园却很安静。58岁的学校支部书记申康锡,是一个老教育人,从年来到这里,36年来一直坚守着,至今仍然充满热情。他告诉记者,为什么这么多的学生留恋这里,一是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二是有一批执着于乡村教育的教师。在教师办公室,记者遇见年轻教师余文静。她年出生于新疆伊犁市,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年报名来到利川市,先后教过初中英语、两所小学语文,年来到元堡乡小学教一年级语文和三年级英语。她从小就梦想当一名教师,天性喜欢和孩子在一起,希望自己和每一个孩子成为好朋友,愿意和学生一起分享成长的快乐。她告诉记者,在教育的路上要不忘初心,永远做一个爱孩子的好老师。她从遥远的新疆而来,踏实扎根大山,记者感觉这就是利川教育改变的原因所在。
团堡初中,创建于年,现在校学生达多人,属利川市初中规模大校之一。该校虽不是百年老校,但半个多世纪的乡村教育变革,现已形成了淳朴的校风和优美的自然文化环境。进入学校,细细品尝,宽敞校园,红白建筑群落,自然朴实现代,有古木相拥,有草地花草簇拥;四周有山有水,虽是秋天,但森林依然葱郁。给记者感觉,有点古诗田园山野意境,不仅适宜青少年修身养性、读书治学,而且具有古朴之风和宁静致远之气,适宜文人雅士讲学休闲。也许在城市住久了,记者忽然心中有一种冲动,在这里当一名普通教师也是一件美事。采访时恰好下课间隙,一群年轻男女教师个个面色较好,记者随意采访,目光里都流露出自信和满意之情。分管德育副校长陈泽义,湖北省优秀教师,学校网络专家,从教30多年当了18年副校长,见证了乡村教育的变革,他十分珍惜教师这个职业,对学生对学校始终充满敬畏之情。
校长冉建军是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校长,虽然在封闭的大山中,却有条不紊地推进课改。他认为初中教育有两重目标,一是传承文明,本质是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二是夯实基础,为学生走向未来打好基础。所以在办学上,学校提出“求真、尚美、笃行”的理念;在课改上,理念为“勤思善问,乐学进取”。冉建军教育思维十分清晰,强调教师要做一个家长放心的老师,校风要以“诚信、求实、互爱、勤奋”为本,教风倡导“严谨、务本、开拓、创新”,学风以“勤学、善思、自律、自强”为目标。特别是学风上,他将传统的学风与现代课程改革相结合,坚持教研并举,以学为本,以研促教,实现传统课堂向高效课堂的转变。创新应对好的传统坚守,团堡初中实现了完美的结合。
来到凉雾乡小学,天色傍晚。学校刚开完运动会,天真活泼的学生还不愿离去,宽阔的操场上,他们尽情地玩耍,翻筋斗,倒立,相互友好的扭打,烂熳的童心快乐表现得淋漓尽致。记者感觉,这种教育才是现代追求的教育,因为孩子是那么开心,那么快乐,一种天人合一的自由状态,反映了大山教育的改变。厚实的宋士才校长,对乡村教育充满激情,他说看到孩子们的快乐是一种享受。该校创建于年,至今有76年历史,坐落清江河畔,与“龙船调之乡”近邻。宋校长介绍,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一直以“龙船调”文化滋润学生心灵,因而办学理念和校训校风中有“尚美、尚雅、爱生、乐学”等,追求一种美的教育。在这里,不仅有乡村最好的校园,还有充满生命活力的教育。
凉雾乡小学教师拔河比赛
凉雾乡小学学生为拔河队加油助威
建于年的利川市一中,是该市教育的王冠。夜幕下记者匆匆在校园浏览,遒劲古树下吐纳着一种古朴之气,彰显着百年老校的文化底蕴。古老的教学楼上写有:“爱岗敬业铸师魂,勤奋好学成栋材。”一个是教师精神,一个是学生成长目标。这是一种追求,也是一种大山人的气质。学校办公室主任何德友介绍,利川一中是湖北省第一批品牌学校,年高考成绩再攀高峰,这一切源于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其中,特级教师3人,高级教师70人。他们爱教为怀,爱校如家,爱生如子,用自己的热爱成就学生的未来。校长毛昌文说,教师,虽然身处基层,但事业崇高。苦中有乐,苦中有甜,是教师感受的形象写照。有人说,教师是最能创造奇迹的行业,是最能改变人的职业,是最能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事业。这让我们感到很温暖、很幸福、很自豪。
利川一中
两天的采访,匆匆而行,曾敏主任和教育服务站的谭珊、张智华一直陪同着。应该说,还有很多好的学校未看,也未采访教育局领导,一切都是原始真实的。互联网时代到来改变了世界生活,也改变了大山教育,记者从这几所学校变化中窥探出利川教育改变的深度。
有一点记者在思索,从民族实验二小校长杨序辉、思源实验学校校长王明利,到团堡初中校长冉建军、凉雾小学校长宋士才,他们不仅有教育的热爱和热情,更突出的是他们都在40岁左右,身上充满智慧和创造力,与山外世界在一个频道上,共同追求未来的最好的教育。
赞赏
人赞赏
商务BD北京去哪里医院治疗白癜风比较好转载请注明:http://www.lichuanzx.com/lcsgr/1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