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利川大水井村探寻一个家族的兴衰

几年前看土家野夫散文集《乡关何处》,记住了大水井村这个名字。大山深处历来和闭塞落后相关联,茫茫群山之中居然有一座颇具传奇结合了西式风格的大宅子,怎么能不让人产生兴趣与联想呢?几天前朋友老姚来我夏天居住的苏马荡,说起对人文建筑感兴趣,于是我俩便抽了一日,前往了这个记忆中的陌生地。

大水井村是老名字,目前这个地方开发成了名为“大水井古建筑群”的4A级景区,包含了李亮清庄园、李氏宗祠和高仰台(李盖五庄园)三部分。其中高仰台距离前两处8公里,现在属于重庆奉节,因为事先没有做好功课,未能前往,甚憾。

虽是慕名而来,实际的观感还是远超预期,据说,李氏宗祠是湖北保存最完备的宗祠建筑,而李亮清庄园,则是长江中游几省最大的私家庄园,占地多平方米,建筑面积多平方米,计有房屋多间,天井24个。

先到的是李亮清庄园。

(这张图是网络搜索而来。本文引用图片如无特别说明,则全为我用手机拍摄。)

庄园入口的牌匾写着“青莲美荫”,青莲指的是李姓的骄傲,青莲居士、诗仙李白。

庄园正对着绵延几十公里的巍巍齐岳山,从图中可以看到,庄园的朝门是侧向的,与正屋朝向成45度夹角。据说,这是因为那个方向对着风水上的“龙口”,取“龙跃大海”之意。庄园“北望齐岳山、南靠寒池高岭、东揽尖刀古观,西控九龙雄关。”从风水上说,这是块“前有照,后有靠,左青龙,右白虎”的宝地。

(庄园看对面蓝天白云下的齐岳山,美哉!)

李亮清是谁?他为何能在这里建了这么大的一个庄园?这要从清朝乾隆年间说起。

明末清初,经历了张献忠起义和吴三桂反清之后,四川人口大幅减少,诺大的天府之国,据康熙24年官方统计,仅仅剩下了9万多人,于是就有了后面延续百年的人口大迁徙,即著名的“湖广填四川”。

乾隆年间,李廷龙、李廷凤兄弟从湖南西迁入川,到了现在大水井村之处(当时隶属四川夔州奉节),为黄姓地主收留。据说黄氏无子,将财产留给了勤劳诚实的李家兄弟。从此湖南李氏便在这茫茫群山之中扎下了根,根深叶茂,到第五代李亮清时,已是川东第一大家族。到了民国年间,属于李氏家族的庄园,比较大的据说就有不下七八处,现在的大水井古建筑群,只是其中相对完整保存下来的部分,其余的,损毁在了过去那不堪回首的癫狂岁月里。

深处闭塞的大山,李氏家族根深叶茂的秘诀是什么?我在网上看到了不少猜测,比如出了大官、经营盐业等等。这些都确有其事,不过在我看来最靠谱的说法,是重视教育。据说李廷龙李廷凤兄弟共有8子,其中7个中了秀才,堪称奇迹。

李氏宗祠里,挂着“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的祖训。在家族初步走向兴旺之后,李氏家族第二任族长李玉田便主持修建了一直开办到解放前的峨麓书院(后改名魁山书屋、魁山小学)。为了鼓励族人读书,李家还把祠堂的钱粮拿出一部分,奖励李氏读书人。据说在民国时期的规矩是,小学生一年补助一石5斗,中学生近两石,大学生毕业则可领石稻谷(约3万斤)。

据说,科举时代,大水井李氏祖、永、远、胜、先五辈人,共考取秀才七十多人,廪生十余人,举人一名,进士一名。在闭塞偏僻的川东,可谓空前。

至年,李氏家族在川东繁衍七代,建成了以李氏宗祠为中心,外加八个庄园的庞大建筑群。

庄园正面中间,是西式风格的廊柱,两侧则是原本的土家吊脚楼结构木质房屋。据说,这中西合璧的庄园改扩建,是李亮清去过日本留学的小儿子自行设计的。

整个庄园多间房子,全部采用传统木工卯榫结构,没有用一根铁钉。

(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天井)

中西合璧的庄园,耗尽了家中的积蓄。据李家原来的佃户向贤早回忆,李亮清本人在年过世,而庄园的风水,却没有能保佑他的子女们。他的大儿子李蔚廷,因在土改被抄家时拿不出财宝,称家中金银修宅子时已经耗尽,被第一个枪毙;大儿媳被扒光衣服群殴后苟活几天,也被枪毙。日本留学归来的小儿子因交不出金银,受尽折磨后,跳楼摔死。二儿子毕业于国民党中央大学,因当时不在家中逃过一劫,之后天网恢恢,还是入了监狱,而他留在老家的妻子,则被架在火上活烤以审问金银藏在何处,据说幸亏当时的区长干预才幸免一死。

如果他家当时确实还有积蓄,就能逃过此劫吗?

出了李亮清庄园后门,往东延青石铺就的小路步行约米,就来到了李氏宗祠。

宗祠主体建于清道光年间,占地平方米。建有大殿3个、厢房4排、天井6个,共房屋69间。三大殿均宽17米,进深10.5米,四厢房中分别设有讲礼堂、仓库、银库、财房、族长住房及客房等。

(以上两图引自新浪龚小平文集的博客)

宗祠的主殿当然是供奉先祖的祖宗殿,因李廷龙、李廷凤兄弟字天魁、岐山,所以祖宗殿命名为“魁山堂”。

据说,庄园与宗祠以前各样的牌匾曾有80多块,土改时农户按需随便拿了,有拿去粮店把牌匾锯了垫在磅秤下面的,有拿去砍猪草的。一个弹棉花的卸下“魁山堂”匾额,因为嫌太大不便使用,锯掉了魁字,这个牌匾现在静静的躺在一间空荡荡的侧房里。

李氏宗祠三面依山势逐级用巨石修建了高8米,厚3米的围墙,墙梯依山势逐级升高,角梯皆为整块巨石建成,依次布设枪炮孔个,盗匪横行的岁月里,保护着族人的安全。

(本图引自飞雪迎春到美篇《利川市李家庄园-大水井》)

宗祠的东北角,顺石阶而下,有一口水井,便是“大水井村”地名的由来。

井并不大,游客们看到后往往大失所望。

(此图引自新浪龚小平文集的博客)

其实,这是个很有故事的水井。年,川军贺国祥率部前来劫掠军饷。事先得到消息的族长李盖五,将全族上下多人迁进了祠堂,指挥家丁与民团和贺部对峙。因地势险要,院墙高厚,川军久攻不下,然而祠堂内饮用水储备不足,李盖五最终被迫开门求和。

此后,痛定思痛的李盖五,扩建祠堂,将本在墙外的这口水井围了进来,并亲笔于围墙外写了“大水井”三个大字,以此告知有歹意的各方军匪,祠堂内有充足水源,可以据险一直坚守,不要再打李家的主意。井不大,但是对于保护家族平安而言,作用重大,保护水井的围墙也是又高又厚耗资巨大。大水井村也就因此而得名。

末代族长李盖五更是个很有故事的人。他生于年,中学毕业后考入成都政法学堂就读,秘密加入了同盟会成了革命党,参与了辛亥革命时的奉节起义。曾先后担任奉节龙门乡团总,奉节第七区区长,奉节县团务委员会委员长兼县参议员(也有说是担任川东6县团务委员长),年土匪突袭占领奉节城,是他的团防经历巷战赶走了土匪保了一方平安。

后来,李盖五辞官还乡出任族长,并将李家的魁山书院改成了私立龙门魁山小学,广招农民子弟入学。年,与人民解放军合作参与了奉节解放,主动上缴了自家财产,曾在匪乱时救过新中国人民政府的副县长,还出任了奉节第一届人民代表会议副主席等。

年土改时,当地农会认定李盖五还有隐瞒的财产没有上交。他被关押在自家的粮仓,七天七夜没给饭吃活活被饿死了(也有说法是他主动绝食)。

繁盛了年了川东李氏家族因“读书”而兴,因社会变革动荡而湮没,只留下了几座宅子,在茫茫大山中供后来人遥想当年。

2年,曾被当作政府办公室、农民住宅的李氏宗祠、李氏庄园、李盖五宅院被国务院认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了旅游景点,年,大水井古建筑群被评为4A级旅游景区。

(本文诸多内容整理自互联网上不同来源,如有不实之处,欢迎指正。)

晓明73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chuanzx.com/lcsgr/1095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