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有个乔家大院,利川有个范家大院
1
二十世纪前五十年,公元年至年,全世界几乎都处于战乱不断、动荡不安的混乱局面。这期间,先后爆发了两次著名的世界大战,多个国家被卷入战火之中,导致数以亿计的平民和军人死亡,经济蒙受重大损失。与此同时,为了适应现代化的战争需要,几个大国纷纷投入巨资并引进世界上顶尖的科学家投入到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中去,反过来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又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这个时期的中国同样经历了重大的社会变革,清王朝解体、中华民国建立、反抗以日本帝国主义为主的外国侵略、国共两党的两次合作到最终的大决战,直到新中国成立,中国才结束了一百多年的战乱和屈辱历史。在这期间,因为时代的特殊性和国家政权的不稳定性,中国各地都存在一个特殊群体——乡村豪绅。他们或继承祖上产业、或在乱世中迅速敛财,成为富甲一方的大户。豪绅们通常都拥有面积不菲的田地、大肆修建豪华庄园和防御性城寨碉楼、养着众多家丁丫鬟……。到了解放初,这个群体却在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中轰然倒塌,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尘世挽歌。
蜚声中外的世界民歌《龙船调》起源于湖北省利川市柏杨集镇一带,解放前,这里属于四川省夔州府奉节县南杨乡。当年的南杨乡有近千亩深水湖泊,又兼土地肥沃宽广、盐道畅通兴旺,所以此地多出巨富。李、范、余等姓是当地显赫一时的豪门旺族,大水井李盖五家族势力和经济实力影响深远;红焰墙的余炳厚则贵为四县联防团团首,统领着数千精壮团丁,连王文同、向斗山、黄少白这样的风云人物皆是他的手下;而身居团圆的范家不但有着不可小觑的实力,而且男女主人还有着跌宕起伏的传奇经历。
团圆村范家主人范章廷,出生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祖上留有数十亩田产、家境殷实。他自幼好习文弄武、饱读诗书,尤其偏爱《三国演义》,对关云长膜拜至极。束发之年,范章廷花重金打造了一把八十六斤重的纯铜青龙偃月刀,每日文武兼修,风雨无阻,遂成为当地有名的文武秀才,又因排行老二,人送雅号“廷二老爷”。
2
转眼间范章廷便到了弱冠之年,家人便开始为他张罗婚事,由于范家家大业兴、范老二又是集品貌与才能于一身的人中之龙,所以对配偶各方面的条件要求自然不低,数次相亲都没有选到中意的女子。于是范家便向周围有名的媒婆许下重金承诺,一时间,媒婆们纷纷使出浑身解数,按照范家的要求四处寻访德貌双全的妙龄女子。
很快,一位人际关系宽广的媒婆在云阳县清水乡访到一户刘姓人家。刘家不但是清水的名门望族,更以家风严谨、子女娴淑孝顺而闻名。刘家有三男四女,三女正值豆蔻年华,青春貌美、熟读史书;虽为如水女儿之身却个性独立,凡事都有见解主张,颇有巾帼不让须眉的男儿豪气。
经媒人这一撮合,双方父母和孩子都十分满意,接着便是提亲、下聘礼……很快,一段美满姻缘就此结成。婚后,范刘氏一改豪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传统少奶奶慵懒的生活习性,主动挑起家族发展壮大的重任,家里无论大事小情她都事必躬亲。
有一件事情当地老人至今还津津乐道,就在范刘氏快要临盆之际,忽闻院门外传来佃户交租的声音,她不顾自己粗重的身子蹒跚着出去监督过秤并亲自忍痛用风车扇完稻谷,以检验所交谷子是否掺假,最后在丫鬟搀扶下回到卧室不到一个小时便生下了大儿子范慰大。这件事传开之后,无论是长工丫鬟还是家丁佃户,甚至其公婆丈夫做事都严谨认真,不敢有半点马虎。
除了做事一丝不苟,范刘氏还深知开源节流才是发展壮大的不变道理。她一方面严禁家人及仆人铺张浪费、显摆张扬;另一方面她用结余的钱财不断购买土地以获取更多的收益,如此滚动循环,在其长子十五六岁的时候,团圆范家已拥有一千多亩土地、年收租八百多担,其综合实力已跻身到整个柏杨的前三,成为仅次于李盖五家族的殷实大户,只是范家为人低调,一般人还摸不清他家的实力而已。
3
在范家长子长到十八岁的时候,范家夫妻相中了大水井的一位千金小姐。便托媒人上前提亲,李老爷带着鄙夷的神情对来人说:“他范家的房子还没我家的猪圈好,竟然有脸来向我家提亲?”,这话很快传回范氏夫妇耳中,顿时刺激了二人的自尊心,夫妇俩决定一改平时的低调,发誓要修建一座超级豪华庄园来回应心高气傲的李家。
(范家未修花屋之前的房屋)
旧时大户们但凡需要建房造坟,选址的风水必然成为头等大事。范家拿出重金聘请到云阳奉节一带最有名的地理先生,此人姓钟,人送外号“钟半仙”。钟半仙领命后,每日拿着罗盘漫山遍野地转悠,此人在风水研究上倒有些真功夫,只因长期游走在达官贵人和土豪大户之间,愈发变得圆滑贪婪。其实,他只花了一个月便相中了一块宝地,但为了让雇主多出银两,每每在廷二老爷和范刘氏催问时钟半仙都以还没找到作为托词,为了寻到自己满意的风水宝地,夫妻二人一边给银子一边耐着性子等候钟半仙的佳音。
要说这钟半仙也是够狠的,这一等就是三年,就在范家夫妇心理快要超出承受底线时,他才瞅准时机带着夫妻俩来到他所看好的地方。此地前眺群峰状如荷花盛开,后枕小山形似金钟罩球,中间凹凸宽阔之地寓为聚气纳财之盆,更为神奇的是从后山抛下一重物倘若伏地倾听便会发出源源不断的回音,故此地名为“鸣钟盖地”,实乃宅地中的极品。听完钟半仙的讲解,范家夫妇顿时大喜,此前三年等待的煎熬一扫而过,连忙又给钟半仙额外给了赏钱。
可是才兴奋一小会的廷二老爷和夫人范刘氏便高兴不起来了,因为他们发现此地的正前方赫然立有一座刚埋不久的新坟。原来,当地财主蒲兴老爷的儿子看到钟半仙长期在此转悠,他便猜到此地必定不同凡响,于是将父亲的坟墓从皂角塘迁到了这里,坟墓恰恰位于庄园所测定的中轴线上。由于这庄地本来就属于蒲家所有,范章廷便跟蒲家打商量,欲用南坪何家坝的一庄田地调换,可是蒲家却死活不依。后来,对此地志在必得的范章廷采取怀柔之术,终于将其收入囊中。
只是,范家无论使用什么办法,蒲家就是死活不肯将其父亲的坟墓迁出,甚至不惜同范家以命相搏,范老爷只好听钟半仙的劝告:“风水讲究阴阳平衡,阳宅与阴宅可共享同一脉气,而阴宅终将占不过阳宅”。正是因为这座坟墓的原因,使得进入庄园的石梯最终斜对着庄园大门,成为折煞此地风景的一大败笔。而且导致中轴线无法向前延伸,从而大大影响了了范家大院的规模和气派。
4
为了将庄园修建得不输于大水井,范家决定聘请修建过大水井庄园的掌墨师黄开益的木匠班子、周志茂的石匠班子、陈家雕匠画师班子,这些人全是闻名川东的能工巧匠。修建庄园期间,已在万县做教员的儿子范慰大和范刘氏的堂侄女刘蜀云喜结良缘。
大院修建第三个年头时,正堂已初见雏形,就在范老爷憧憬他的华堂早日落成之际,殊不知一场夺命之祸正悄然袭来。一九四二年,范老爷和南坪一大户为一宗田产的所有权闹得不可开交,双方势均力敌谁也不肯让步,最后闹到了国民政府奉节法院。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打得最艰苦得时候,国民政府对地方的监管形同虚设,又兼财政困难所以每每有财主打官司的时候便是法官们变相索取当事人钱财的最好时机。
这群贪得无厌的法官们继续展开他们的老套路,开庭之初态度含糊,同时又给双方都给予一线希望,迫使当事人不得不给他们上供。范老爷在奉节平安客栈一住就是二十多天,就在快要赢得官司的前一天被人在晚餐中下毒,当晚便含恨客死他乡。
第二天,接到噩耗的范刘氏强忍悲痛连忙带领几个长工赶往奉节,并向县警察署报了案子,几个警察痞子下来装模作样做了一番调查便以证据不足、无从查起为由不再予以理睬。身在外地、诉求无门的范刘氏只要让家丁门抬着丈夫尸体回到家乡安葬,此案便不了了之。
5
安葬完丈夫后,范刘氏毅然独自挑起偌大一个家庭的大梁。首先,得把大院修建完整,她又安排原班人马加紧复工。在修建碉楼时需要打制大量的条石,有些石匠看到她如今没了当家的就想趁机懈怠多蹭点工钱,或者打点其它石制品换取私钱,他们没想到精明的范刘氏早就觉察到这一点。有一次,她亲自到石场去查看匠人出工情况,有一个石匠坐在一块打磨的十分精致的石条上表情极不自然,她命令此人翻过来一看,竟然是一个准备私自卖给附近人家的猪槽,范刘氏便当场辞退了这位原本手艺超群的匠人,这件事传开后,没人再敢糊弄这位强干的女主人。
在范刘氏的主导和监督下,这座气势恢宏的范家大院直到一九四九初才全部完工。该建筑雕梁画栋、色彩明亮多样,故又别称“花屋”。花屋占地面积多平方米,由31间主体房屋、7个天井、1座绣花楼、1座碉楼、3座朝门和4间长工屋构成。庄园大门外墙采用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内部构造则是土汉融合的传统模式。庄园正面墙壁全是欧式窗台,西洋壁柱造型精致华丽,面壁顶部为波浪形的布瓦饰脊砖檐。
正堂的天井院坝全用平板青石铺就,水磨雕刻柱墩和水磨石刻廊檐十分讲究;中堂两边厢房及后堂左右厢房均以天井隔开,屋檐下楼道连接,彩楼迂回,走马转角;楼上采用穿斗式木骨架的建筑格局,窗棂雕花精美多样,让人目不暇接、惊叹连连。庄园右侧耸立着一座高大威严的碉楼。碉楼为一座高15米、棱长4米的全石长方体,以青瓦庑殿式封顶。碉楼共三层,设有数个观察孔和炮眼,以专用通道和绣楼相连,一旦遭遇土匪兵痞来袭,庄园内部的人便可迅速撤入碉楼内暂避,守楼家丁可同时用步枪土炮还击。该建筑凝结了范老爷尤其是范刘氏的心血,是工匠们智慧和汗水的结晶。看着眼前这座夫妻俩共同打造的崭新庄园、不由得想起惨遭奸人毒手的丈夫,顿时百感交集、泪如泉涌。
6
四十年代中期,南杨一带有位出了名的谭大侠,此人艺高人胆大、又嫉恶如仇,喜欢同富人作对、又常替穷人出头,当年就连李盖五都得给他三分薄面。李盖五在任南杨乡长期间,谭大侠经常阻碍乡丁们收取屠宰税,这一切让这位民国枭雄大为光火,于是他便联合柏杨和南杨两个乡的豪绅出钱出力对付谭大侠。范刘氏权衡再三,决定为这次行动捐献资金,在众多地方官员联名申请和钱物的打点下,奉节派出五县联防团的特务抓捕了谭大侠并将其正法。
一九四八年年底,随着三大战役和多次决战的惨败,国民党已到达穷途末路的境地,但各个地区的国军残部仍作困兽之斗,从而变得更加贪婪疯狂。第二年年初,四川国民党部队的一位杨姓营长率领手下路过柏杨时所剩军饷不多,便打起了当地大户们的主意。杨营长抓押了一位街上的居民向他逼问周围富绅的详细情况,威逼之下,此人只好向杨营长透露了范氏一家的情况。
杨营长当即率领队伍赶到了范家庄园,那时花屋刚刚落成不久,就连见过大世面的杨营长也被眼前如此豪华的庄园惊呆了,继而是一阵狂喜,他终于遇到了一位名副其实的大户。范家当时拥有几门土大炮和几十支步枪,凭借着碉楼之牢固和众多家丁之忠勇,即使再剽悍的土匪都不敢轻易冒犯。这次面对一个营的正规部队架着重机枪迫击炮时,范刘氏深知任何抵抗只能是徒劳无功,弄不好还会带来灭顶之灾,于是,范刘氏下令停止抵抗并对儿媳交代一番后便只身走出庄园大门,杨营长便将其捆绑后带到奉节县城关押。
关押期间,杨营长狮子大张口,竟然将赎金要到两万银元,范刘氏早就料到他会有这一招,所以在出门前对大儿媳妇刘蜀云特别交待:“如果杨营长索要银元过多干脆就不要赎我”。杨营长没想到范刘氏如此倔强,双方就此僵持着,没有范刘氏带话她儿子媳妇也不敢轻易去救她,这一关就是一个多月。后来,范刘氏娘家人坐不住了,她的两个弟弟来到范家大院主持家庭会,决定不顾其姐姐的嘱咐而采取重金赎人行动,他们来到奉节和杨营长亲自谈判,别看杨营长是个贪得无厌的无良军官,但他内心却对范刘氏生出几分敬意,便主动降低了赎金,在范家缴纳银元后将其放回。
7
同年6月,川东游击队齐南支队司令员刘孟伉被万县警察局和国民党五县联防办事处悬赏通缉,在柏杨躲避期间,范刘氏为这个远房侄儿提供了有力的掩护和银元资助,并巧妙安排他隐藏在龙山和大鱼泉岩洞里,从而躲过了爪牙的追捕。后来,刘孟伉在和范刘氏道别时和这个姑姑推心置腹地交谈很久,给她讲解当前形势和党的的政策,劝说其将土地分给周边穷苦百姓,争取做个开明绅士以求全身而退。同当时绝大多数乡绅一样,抱着对家业的不舍和对未来形势的判断不足,范刘氏终究没能走出这个群体的宿命。
年12月5日,柏杨全部解放,随即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范刘氏被定性为顽固乡绅遭到镇压,在万县教书的大儿子也被投入到沙洋劳动改造,范家庄园和全部土地被充公。这时,不到30岁刘蜀云带着丈夫的两个妹妹、一个弟弟和自己所生的三个孩子暂居在后山上的一个茅棚里,勤劳善良的刘蜀云硬是凭着自己瘦弱的身子和永不放弃的信念将这六口人养大成家。八十年代初,举家迁到柏杨坝集镇居住,一大家人都过上平静幸福的生活。
光阴荏苒,六十年春秋弹指一挥间,刘蜀云早已从一个美丽少妇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妪,无数个日日夜夜、多少回花开花落,每每在梦里和丈夫重逢,醒来却是泪湿孤枕,直到风烛残年、甚至弥留之际她都一直念叨着分别六十多年音信全无的丈夫。
如今,范家大院走过曾经的地主庄园、走过曾经的村民住房、走过曾经的乡村小学、走到如今的省保文物……。房屋逐渐老去、记忆日益模糊,只是,亲自缔造这座辉煌大院的前人和那些惊心动魄的往事永远不会淹没在时光的长河里。
这一部半个多世纪前的历史早已淡去,作为家乡子民,我们不忍这里曾经的风云人物及惊心动魄的故事随着一代人的离去而长眠于地下,故以纪实手法编写成完整故事,用文字将尘封零散的记忆串并以供后人阅读。重新触碰过去那段动乱时代的伤口,我们会更加珍惜和平安宁的当下。
作者声明
该故事采用纪实手法,有些细节来自当事人亲人的回忆、讲述以及对附近多名老人的采访,难免有一些出入之处,敬请读者谅解,谢谢!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智源童稚慧同日辉?
利川智慧树幼儿园通知
我园定于年2月21日(正月初六)一2月26日(正月十一)报名,2月27日(正月十二)正式入园上课。
为了使宝宝尽快步入正常的生活学习轨道,建议家长调整孩子的作息时间,帮助孩子早睡早起,提醒孩子按时入园。同时感谢各位家长在过去的一个学期里对我们工作的理解与支持,本学期期盼您一如既往的支持和帮助,让我们一起来共同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chuanzx.com/lcszz/10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