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川有一种美食,传承上百年,你吃过吗
和面、揉面、发酵、反复压面
擀边、滚面、制成薄面皮、切面
……
独特的制作技艺、传承百年的匠心故事
切面作为利川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
柏杨坝的人,对沈记切面并不陌生,沈家人已经在这里开了上百年的小吃店。沈祥林,是这里的一位普通村民,手艺却是远近闻名。他是手工切面技艺继承人,14岁就做起了切面。
“我没有只把自己当作一名小吃师傅,我是一名匠人!”沈祥林工作时,一定会穿着定做的衣服,严格把控面的质量、煮面的时间,每份端上桌的切面,都现炒一份土家风味臊子,把面做得十分精致。看得出来,他享受这份工作的过程,也获得了精神方面的愉悦。
年全国“两会”后,政府明确了“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我觉得这不是只在讲制造业,各行各业都需要工匠精神,做小吃也如此”,沈祥林说。
“我的祖上至少六代人都是厨师,几代人只做好了这一件事,干一行爱一行、认真工作的精神,我们代代相传。”几代人对做本土特色小吃精益求精的追求,让沈祥林十分自豪。
切面
切面的名气离不开沈祥林的匠心打造。制作切面需要经过20多道工序,沈祥林和切面打交道30余年,旁人眼中的繁琐过程在沈祥林手上显得如鱼得水。
尽管切面美味可口,但长达两个小时繁杂的制作过程有时也让沈祥林的家人觉得很辛苦。
沈祥林却并不这样觉得,“前几年家里人觉得切面太辛苦不划算,劝我改做其他事情,但我还是觉得切面有百多年的历史,是祖辈一代代传下来的,我作为第六代传承人,切面不能在我手上失传了。”
去年,沈祥林作为切面传承人入选利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有很多慕名而来的客人专门去柏杨坝品尝切面,对鲜香爽口的味道都赞不绝口。
唯一抱怨得最多的就是想吃一碗现做现煮的切面需要跑太远,于是,沈祥林决定把切面手艺从柏杨坝带到利川城区。经过考察后,他在基斯顿大桥对面开了一家名为“沈记十八擀”的切面馆。
当谈到对切面的传承时,沈祥林信心满满地说:“我不会让祖宗留下来的手艺白白浪费了,要把它发扬光大,做成利川本土特色小吃连锁品牌,同时也会研究,用包装袋的形式把切面做成‘利川方便面’,让我们这项非遗走出恩施,走向全国。”
沈祥林和他制作的切面
传承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同时也不忘与时俱进
希望利川切面越走越远!
视频来源:利川非遗
编辑|颜晓倩审核|冉春平审签|傅小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lichuanzx.com/lcszz/10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