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川,那些渐行渐远的美食制作方法
作为一个利川人,游走在利川城乡际,发现,利川人爱做美食,能烹饪出各种各样的美食。
其实,仔细去了解制作过程,你还会发现,利川美食和外地美食有很大的不同,最大的区别在于:利川美食不是靠种类繁多的调料支撑刺激你的味觉,而是靠多年的经验,熟稔每一道食材的特性,把它充分利用,尽情释放它的味道气息和口感。
且不去说现在正火爆的神豆腐,也不说那香喷喷的炖猪脚杆了,咱就来说说每一个人都熟悉的花生仁包大汤圆吧。
去年腊月的时候,我回到利川,闲来没事,总是喜欢去大街小巷走走,看看拥挤的人群,精巧的竹篾花背篓,讨价还价声和那招揽顾客的吆喝声。
走走看看,有着别样的情怀。或许,一把呛人的叶子烟能勾起你的一段回忆;老人铺着胶纸的地摊上的蕨粑使你想起童年乡村生活的贫苦。
在这美轮美奂的利川城里,还能保留这条老街这个自由贸易市场实为不易。
在这条街上逛的时候,最让我震惊的不是物美价廉的乡村绿色食品,而是一个擂钵!
擂钵,这石器,在十年前,利川农村家家户户都有。
地面小摊上简简单单的一套石器,旁边有一小袋炒干了的花生米,一位六七十岁老妇蹲在摊后。
这套擂钵已经很陈旧了,由细沙石打造而成,观其成色颇有些年岁了。
像我这样利川乡村长大的,一眼就能看出,这擂钵是用来捣花生米的,老人的商品就是花生米碎屑。用这器件是做不出粉的,只能是捣成细小的碎屑。
腊月二十几,很快就要过年了,很多人都在寻找准备过年那几天的食材,大年初一吃大汤圆,这花生米碎屑是用来包大汤圆的。
老街虽然过往人流量很大,却很少有人去光顾这老人的生意。
我蹲下去,和老人拉起话来。
我说:“老人家,现在年轻人都喜欢去超市买花生粉芝麻粉,磨的很细,您为什么还来摆摊卖这呢?”
老人微笑着说:“现在的年轻人才不懂呢,这花生啊,钢磨打细的那种粉,太细了,这花生粉一细哈,那香气就跑完咯,吃起来可就不大香咯。”
其实,这我是深有体会的,花生细粉和碎屑包的大汤圆我都吃过,确实是用这擂钵捣出来的碎屑包的大汤圆吃着更香一些。吃到嘴里,咬开皮,和花生米碎屑嚼起来,能感觉到一股香气从碎屑种喷出来,流过牙缝,钻进鼻孔,越嚼越香。
我说:“是您说的这个道理。现在的年轻人懒了嘛,再说了,现在的年轻人没几个吃到这么地道的味道,没得对比,所以还不知道这样做出来的味道才是最好的。”
老人叹了口气,说:“就是嘛,可惜了!”
老人这一句可惜了,或许带着深意的吧。
这多少年代多少辈人总结出来的这一制作美味技术的失传,带着无限的遗憾。
用擂钵不仅是制作出来的花生米好吃,捣出来的蒜蓉、辣椒、火烧嫩竹笋等等,都很好吃。
和老人闲聊了一阵子,买了几杯。价格很便宜。
我问老人为啥卖这么便宜。
老人说:“花生是自己家种的,擂钵是自己家的(用了三十多年了),摆个地摊,又不要租金,所以很便宜嘛。反正在家坐着也是没事,出来做点小生意,活动一下好些。”
这就是上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勤劳,善良,简朴,对美味食材制作技术的失传,带着些许伤感。
蓦然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chuanzx.com/lcsxw/6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