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十多年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利川灯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利川灯歌》申报资料,原生态唱段及图像片。
利川灯歌起源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柏杨坝镇一带,距今约多年历史,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记载称,从清朝开始,当地群众逢年过节、喜庆集会、玩彩龙船时都要唱灯歌。如今,在柏杨坝镇,有一些热爱民族文化的老艺人,用心口相传的形式传唱利川灯歌,释放土家人豁达、幽默的人生情怀。
利川灯歌具有很高的民族文化艺术价值,《龙船调》《筛子关门眼睛多》《打把扇子送情》等一批灯歌旋律优美、歌词诙谐生动,深受人们喜爱。
利川灯歌的代表作《龙船调》。新华社发(杨顺丕摄)
民间艺人孟娟在演唱利川灯歌代表作《龙船调》。新华社发(杨顺丕摄)
民间艺人在表演利川灯歌的代表作《龙船调》。新华社发(杨顺丕摄)
民间艺人陈文菊在演唱利川灯歌的代表作《龙船调》。新华社发(杨顺丕摄)
附谭宗派老师关于利川灯歌的研究文章
以龙船调为代表的利川灯歌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经6年了,由利川县文化馆干部周叙卿、黄业威把种瓜调收集整理成龙船调已经60年了,听说今天还有两位先生对“龙船调的创编权”提出异议。震惊之馀,我想把6年前撰写的几篇学习心得公之于众,谨供对《龙船调》有兴趣的读者参考、品评。
浅议非物质文化遗产《利川灯歌》传承演变、内容特征之根源和有效保护
谭宗派撰文
年6月10日,我国第六个文化遗产日到来前夕,国务院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项。在所公布的16项传统音乐之中,《利川灯歌》名列第三。
回想起来,利川市的申遗工作是年8月2日才正式开始的。那时利川市文体局下文任命由我担任《利川灯歌》(先为“龙船调”)申报组的组长,具体负责调查研究、资料收集,项目确定、文本撰写和录像编导等工作。现在《利川灯歌》终于登上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我市文化事业上的一件大事。我既为我市文化事业的进步发展和美好前景而欢欣鼓舞,同时,也为自己在暮年还能为家乡文化完成一项攻坚任务而感到由衷地高兴。
《利川灯歌》是一种古老的民歌,是一份十分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具生命、传承活力和开发、利用潜力。它是世界优秀民歌《龙船调》的母体,由它的《种瓜调》整理而成的《龙船调》,现在已经唱遍了中国、唱响了世界、唱上了太空!欣喜之余,我们不禁要问:《利川灯歌》究竟是怎样的一种传统民歌,它为什么能在利川保留传承?它具有哪些内容特征,由它整理而来的《龙船调》为什么能唱响世界?对《利川灯歌》这样一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后我们又应该怎样去保护、继承和发扬呢?
(一)奇特的环境历史的冰箱
我国中原玩灯,始于西汉宫廷,唐、宋流传民间,形式极为多样。然而,随着历史的风云变幻,时至今日,那些五彩斑斓的花灯·灯歌形式,多数都已经被淡化或淘汰出局了。然而,《利川灯歌》为什么却能在利川这块“蛮野之乡”保存至今呢?我个人认为其重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首先,《利川灯歌》之所以至今能在这里保存,是因为它拥有一个有利于它生存延续的自然、人文环境。今利川地方,位于鄂西南隅。从地理上分,它属云贵高原东北延伸部分,巫山余脉和武陵山余脉在这里交汇。境区四周山峦环绕,中部平坦,海拔一般在至1米,全境地势高于相邻各地。这里山寨林立,关卡雄奇,“十二危峰东川保障;三千远路南浦雄关。”从四周进入利川,都要跨过湍急的溪涧,翻越陡峭的高山,它是一个镶嵌在四川大盆地东沿上的典型高山“悬圃”。从行政领属分,它“古属巴国。历秦至汉,时巴时楚,或蜀或吴;唐宋以降,或属资田、清江,或隶盐水、庸州;元明时期,其地为土司分据。直至清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始裁施南、忠路、忠孝、剑南、沙溪诸土司地建立县治,以水清照十丈的清江从这里发源,横贯全境,平川广漠,物产丰富,为有利之川而定名利川县”(清同治、光绪《利川县志·沿革》,年版《利川市志·沿革》)。年撤县建市,全市东西宽92公里,南北长公里。年全市总人口82·88万人,其中土家族占29·4%,苗族占7·7%。历史表明,这里从古至今一直为古代巴人及其后裔土家族人的集居地,土家族是这里的世居民族。从人文上分,特殊的历史演绎和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特别是在秦灭巴、藉巴灭楚等历代重大政治变革、兵燹之后,不仅使这里成为一个巴楚遗民及其它失败者的最好避难所,而且也使这里成了一个古老巴楚文化的典型沉积地带和多种文化相溶相汇的宝贵历史文化冰箱。
其次,是因为至今在利川仍然生存活跃着一批热爱民歌、痴迷灯歌的人群。“三天两头不唱歌,喉咙好像虫在梭。抬起石头喊号子,敲锣打鼓唱上坡。逢年过节连更唱,两口子床前也盘歌。”土家族人爱唱歌,会唱歌,利川是一个民歌的海洋。年至年民歌普查,利川共收集各种民歌首。
年市民委为迎接省音乐家、作曲家来利川采风,市民委组织我们又一次在境内搜寻民歌,历时三个多月,我们不仅发现了柏杨坝、柏杨龙河、毛坝夹壁三个民歌村,而且,还发现了柏杨杜氏四代、谭氏五代,毛坝白氏两代,凉雾牟氏三代等一批民歌世家。这些民歌世家中的歌手几乎都是农民。他们有的唱歌三天三夜不打重台,既多传统唱段又能见子打子,个别人甚至还会歌唱一点诗经。凉雾乡散水村有个号称“土家歌王”的老人牟奇祥,那年已经八十岁,他从小学习唱歌,后来唱歌竟成了他生活的第一需要。在三年灾害时期,他饭可以少吃,歌不能少唱;在文化大革命中,他挨批受斗也用歌声应付,甚至疒得起不了床,连服药都不见效,可是,一听别人请他唱歌,他爬起来就跑,连疒也一下好了!柏杨坝是灯歌策源地,是一个有名的民歌村,年至年,为申报《利川灯歌》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先后四年时间,我们一直在柏杨坝进进出出,调查研究。结果,我们不仅弄清了《利川灯歌》的根源,收集到传统灯歌50余首,而且,还发现了一面保存完好的清代灯歌大鼓,五十岁以上的灯歌艺人和爱好参与者三十余人。传统民歌来自民间。《利川灯歌》长期存在的事实说明,只有长期受到民众喜爱的民歌,才有可能在民间长期流传。利川既有民歌长期流传的良好环境,又有长期热爱、传唱《利川灯歌》的民众群体,因此,它至今的存在和传承也就毫不为奇。
(二)丰富的内容广阔的空间
利川灯歌始于何时尚无确考,不过根据利川柏杨现存灯歌第十七代代表性传承人全友发的传承谱系和辈份——“朝、福、久、远、艺、康、永、长、德、高、年、乐、九、田、美、佐”看,其师为汪安佐,师爷为姚泽美,师祖为李祖田,祖师爷为清康熙时的谭功朝(鼓师)、乔国富(演员,外号乔么妹)、毕凯(画匠)以及一些清代墓碑上关于灯歌的浮雕,我们完全可以认定:明末清初,灯歌已在今利川柏杨坝一带流行,迄今至少已有多年的历史。俗话说:“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灯。”利川灯歌过去与春节习俗紧密相联。清至民国,利川玩灯规模很大。花灯有“前八出”、“后八出”及“杂灯”等多种。“前八出”一般为牌灯、花缽、财神、天官、灵官、观音等纸糊篾扎的大灯;“后八出”一般为戏剧故事(由高跷人物扮演)以及龙灯、狮子、骐驎、白象等纸糊篾扎的神兽;杂灯一般为以人物扮演、以歌舞为主的彩龙船、车车灯、莲湘、蚌壳精等。由于这些“杂灯”中的人物化妆、表演已具戏剧雏形,而且杂七杂八,形式多样,队伍又夹杂在“前八出”与“后八出”之间,所以过去人们又称“杂灯”为“跳灯”或“灯夹戏”。上九出灯,十五收灯,烟花竞放,鼓乐喧天,男女踏歌,十分热闹。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扮演神仙鬼怪的花灯和大量以歌唱爱情为内容的灯调灯歌被取消,但“后八出”中的龙灯、狮子和“杂灯”中的彩龙船、车车灯却得以幸存。文化大革命中,灯歌中止。改革开放以来,彩龙船、车车灯的演出虽然早已失去了它夕日的辉煌,但其演出时间却从年节逐渐扩展到了一切喜庆集会和休闲,从一种习俗逐渐变成了一种随时都可以进行的群众文化歌舞活动。
杨匡民教授在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撰稿中指出:“灯歌是我国汉族与南方少数民族(如土家族)逢年过节举行花灯会或庙会之时,划地为台,载歌载舞的各种表演形式。”如前所述,《利川灯歌》是群众逢年过节、喜庆集会、休闲娱乐时,以彩龙船、车车灯为道具,以本乡本土传统系列优秀民歌为歌唱,划地为台,载歌载舞的民间歌唱表演形式,属“灯歌”范畴。其主要道具是纸糊篾扎,彩绘而成的“彩龙船”和“车车灯”。彩龙船型制与荆楚大地、清江下游纪念屈原龙舟竞渡时的龙船相似;车车灯型制与古代双轮手推彩车相似。其伴奏乐器以鼓、钹、锣、镲、二锣和马锣为主,早期还有唢呐和竹笛。主要锣鼓“引子”有“楼梯换”、“鬼挑担”、“耍神引”、“荡龙”和“龙摆尾”等。《利川灯歌》演唱时,一人扮书生(或武生),兰衫纶巾,手执折扇(或桡竿),潇洒站立船头(或车头);二人扮丫环,燕尾椎髻,手舞花巾,殷勤侍立船侧(或车侧);一人扮艄公(或媒婆),花鼻驼背,手执桡片(或蒲扇),滑稽追随船尾(或车尾)。乐队一般由六人组成,既伴奏又伴唱,随着打击乐的阵阵响起,演员们或随彩船(车灯)飞旋起舞,或踏歌翩跹进退。歌唱是在演员舞蹈和伴奏停歇时进行的,唱法一领众合,一般多为幺妹领唱(也有书生或武生领唱的),众人合唱。曲调传统固定,多为本地传统民歌结合玩灯特点历代演唱而成。除开场、收场为祝福、送财外,其主要内容为唱本地风俗、农事和男女情爱。唱词多为传统唱段,也可即兴创作,一句一段或两句一段者最多。唱词中衬词极为丰富,它们有的对主句烘云托月,推波助澜;有的和主句血脉相通,水乳交融。特别是一些便于观众参与、撩拨挑逗、妙趣横生的衬词衬句,一问众答或互问互答,把演员和观众的心灵融为一体,常常把演出一次次地推向高潮。
《利川灯歌》是优秀民歌《龙船调》的母体,优秀民歌《龙船调》是利川灯歌的代表。《龙船调》由《灯歌·种瓜调》收集整理而成。《种瓜调》是一首以歌唱农事“种瓜”为内容的传统灯歌,原词共十二段,整理后为以下十段:
(正歌)正月是新年(咿哟喂),瓜子才进园(哟喂)。二月起春风(咿哟喂),瓜子才定根(哟喂)。三月是清明(咿哟喂),瓜苗成了林(哟喂)。四月是立夏(咿哟喂),瓜儿上了架(哟喂)。五月是端阳(咿哟喂),瓜儿把新尝(哟喂)。六月三伏热(咿哟喂),瓜儿正吃得(哟喂)。七月秋风凉(咿哟喂),瓜儿皮色黄(哟喂)。八月中秋节(咿哟喂),要把瓜儿摘(哟喂)。九月是重阳(咿哟喂),瓜儿已下场(哟喂)。十月瓜完了(咿哟喂),瓜种要留到(哟喂)。(副歌)今哪银儿梭明哪银儿梭阳雀叫啊抱着恩哪哥抱着恩哪哥妹儿哪要过河啊哪个来推我嘛我就来推你嘛艄公你把舵扳啰妹娃儿你坐稳船哪喂呀咗喂呀咗将妹娃儿推过河哟嗬喂
年2月《灯歌·种瓜调》经利川县文化馆干部周叙卿、黄业威在柏杨坝收集并整理后,曲调、衬词和副歌不变,但主体歌词却由原来的十段改成了“正月是新年,妹娃儿去拜年;三月是清明,妹娃儿去探亲”这样两段,并在最后损去了道具和锣鼓,以《龙船调》为名、一领众合或二人对唱的形式搬上了舞台。年3月,汪营农民歌手王国盛、张顺堂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大会"上演唱了《龙船调》,获得中央领导和专家的一致好评。年5月,收入《湖北省民歌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制成唱片发行。年收入《中国民歌集》。年12月,收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特别是近几十年来,《龙船调》多次登陆中央电视台和世界舞台、多次由王洁实、谢莉斯、魏金栋、孟鸽、张也、汤灿、宋祖英等著名歌唱家不断演唱,更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扩大了它的魅力和影响。甚至在我国第二颗载人飞船上天时还把它带上了太空;悠悠一曲《龙船调》,像山花一样灿烂,山泉一样清纯,唱出了土家儿女的勤劳和智慧;甜甜一曲《龙船调》,像山鸟一样浪漫,山风一样轻盈,唱出了巴楚儿女的情爱和幸福。年,当我国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高唱这曲优美的灯歌《龙船调》时,竟把整台演出推向了高潮,在世界乐坛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我常想,一首优美的歌曲好像是一只羽毛绚丽、歌喉婉转、展翅翱翔的神鸟。歌词是它的主体,曲调是它的翅膀,歌手是它的喉舌,而和谐的政治环境则是任随这只神鸟遨游九天的无限空间。利川灯歌《龙船调》正是这样的一只神鸟。它之所以能够唱遍全国,唱响世界,唱上太空,除开它有优秀的歌词、优美的曲调和一流的歌手外,更重要的是它遇逢了一个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时代!拥有了一个任其自由翱翔的广阔空间。
(三)鲜明的特点活体的竹枝
逢年过节、喜庆集会或休闲娱乐时玩彩龙船、车车灯,唱灯歌,是利川人民群众的一种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利川灯歌》演唱者之间(除鼓师而外)没有严格的师承关系,学习、传承主要来源于群众的自发和耳闻目染,没有严格的艺术评定标准和组织。群众人人不是演员,人人又都是演员。群众的喜好就是标准,人人都是作家和评论家。本地人说本地事,歌词浅近、质朴、口语化,连三岁小孩也能听懂。唱本地调,只唱祥和欢乐,不唱悲哀和愁苦,连七老八十岁的老公公、老太婆也百听不厌。特别是歌中的衬词衬句,方言方音不仅诙谐幽默,极具挑逗、参与能事,而且其中还遗存着一些土家、土人的语音辞汇,生动巧妙,魅力无限。群众性、地方性、民间性是《利川灯歌》的明显人性特征。
彩龙船很显然是对清江流域和荆楚大地划龙船的艺术再现。既有对巴地楚臣屈原的祭祀,也有对岁足年丰,安定祥和的祝贺和祈祷。唱腔唱词多为本乡本土的传统民歌结合玩灯特点,世代演唱而成,与古代巴人的竹枝、蹄踏一脉相承,巴楚文化的巧妙溶合,应该是《利川灯歌》引人入胜、深受群众喜爱的根本原因。旱地划船,巴山楚水,载歌载舞,处处不是舞台,处处又都是舞台。舞的是龙舟竞渡,唱的却是园里种瓜;演的是彩龙飞舞,唱的却是上山砍柴。内容和形式看似相悖,环境和情节看似极不协调,然而观众和演员却在参与中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幻想和祭祀却在歌舞中达到了完美的统一,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却在相撞、相融中达到了完美的统一,这便是《利川灯歌》的明显民族艺术特征。
《灯调》是川剧高、昆、胡、弹、灯五种声腔“灯”的母体。《利川灯歌》的演员行当,化妆、锣鼓和一些演唱程式,与川剧、巫乐关系密切,从中不仅可以看到一些川剧、巫乐的雏型,而且,也可以看到在发展中川剧、巫乐对利川灯歌的影响,所以,《利川灯歌》也同时具有幼年戏剧的明显特征。
土家族的祖先巴人能歌善舞,在音乐上的天赋和创造是有史可查和令人惊讶的。“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宋玉·对楚王问)。“武王伐纣,前歌后舞”(华阳国志·巴志)。这说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土家族祖先巴人的歌声就曾经在音乐高度发达的楚国首都流行,和楚文化发生过碰撞并赢得了观众;他们的歌舞就曾经被用于战争,并赢得了辉煌胜利。“属而和者数千人”,这该是一种何等热烈的场面啊!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殷人倒戈”(华阳国志·巴志)。这该是一种何等豪迈、壮烈的景象啊!到了唐代,巴人的巴歌大致还有两类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一类是竹枝歌(竹枝曲);一类是五句子。大概是因为竹枝歌特别优雅,特别适合诗人吟咏的原故吧,它后来竟被顾况、白居易、刘禹锡这些鼎鼎大名的诗人所看重,并进而把它们纳入自已的创作,在诗坛上形成了一种至今仍在武陵至上海滩一带广为流传的诗歌式样—《竹枝词》。《竹枝歌》是群众的、基础的;《竹枝词》是《竹枝歌》的文人化和诗化。
《利川灯歌》尚存50余首,其中,众多的歌曲和古老的竹枝歌一脉相承。我们把今存《利川灯歌》与唐代之《竹枝歌》进行比较:第一,它们产生和流行的地域相同。“瞿塘峡口水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蛮儿巴女齐声唱,愁杀江楼疒使君”(《全唐诗》卷四四一)。白居易作《竹枝词》四首在忠州(今重庆市忠县);“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全唐诗》卷三六五)。刘禹锡作《竹枝词》九首在夔州(今重庆奉节县)。今利川地方古属巴国,三面与重庆之黔江、彭水、石柱、万州、云阳、奉节相连。巴国“其地,东至鱼復,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华阳国志·巴志》)。汉、唐时期,今利川地方不仅与朐忍、忠州、夔州等地相连,而且几乎全部都分属于朐忍、忠州和夔州。第二,歌唱者的族属和形式相同。顾况说"巴人夜唱《竹枝》后",白居易说"蛮儿巴女齐声唱",“巴童巫女竹枝歌”。刘禹锡说"余来建平(实为夔州),里中儿联袂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者为贤"(《全唐诗》卷三六五)。其歌唱者的族属显然是土家族的先民巴人。其形式是夜唱、齐唱、联袂。伴奏乐器是吹短笛和击鼓。其时令是赴节。这与利川今存之灯歌多在年节时齐唱、夜唱,敲锣打鼓,相互竞赛而其歌唱者又多为土家族儿女的情况几乎完全一样;第三,歌曲的调式和风格相同或相近。刘禹锡说:"《竹枝歌》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卒章激讦如吴声","含思宛转,有淇澳之艳音"(《全唐诗》卷三六五)。利川今存之灯歌,曲调悠扬宛转,"引商刻羽,杂以流徵",级进下行,这与古书上所载《竹枝歌》的旋律,调式和风格极为相符;第四,歌词结构和和声衬词在歌词中的位置相同。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十三》指出:《竹枝歌》有和声,每句七字,破四字和以"竹枝",破三字和以"女儿"。今存利川灯歌,如"太阳出来(花花花儿扇)四山黄(红花对牡丹),打把扇子(一把红扇子)送情郎(绣球花儿圆)";"双手扒着(嗯嗯)妹娃肩(姐哟喂),有句话儿(耶啊耶)不好言(哪啊喂)"等等,除和声衬词不是"竹枝"、"女儿"字样而有所发展变化外,其结构位置也完全相同。第五,《旧唐书、刘禹锡传》载:禹锡"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据调查,利川今存灯歌不仅其伴奏有“端公引”、“鬼挑担”等巫乐,而且有些歌曲至今仍在端公"花园戏"中保存,其传唱载体也与古代相同。
综上所述,我们完全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今存《利川灯歌》和唐代竹枝歌一脉相存。它是古代巴人竹枝歌的活体遗存,是土家族音乐文化中的一支奇葩,是巴楚文化溶合的艺术结晶。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说到底,这才是《利川灯歌》世代流传,以及《龙船调》唱遍全国、走向世界、飞上太空的最为本质的原因。
(四)有效的保护服务于人民
近几年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利川灯歌》的收集整理和保护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特别是对于其代表性歌曲《龙船调》的宣扬和传播,更是令世人瞩目。然而,就整个《利川灯歌》而言,其有效地保护和传承,仍然存在着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我们清楚地看到:虽然由它收集整理而成的《龙船调》现在已经唱遍了全国、走向了世界,但是它的母体,它的根柢《利川灯歌》,却随着人文自然环境、地方传统习俗的改变,特别是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正在一天天地走向淡化和加速消亡。《利川灯歌》好比是一棵大树,一系列传统优秀曲调和唱段才是它的根柢和主干,而《龙船调》只不过是这棵大树上结出的一个硕果。枝叶飘零了,根干枯萎了,这棵大树所面临的危机当然是严重的,不可忽视的。
我是一个基层文化工作者,为了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利川灯歌》能够得到有效保护,最近几年也曾作过一些具体的努力。实践使我体会到:以下方法也许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具有普遍意义.
(一),必须站在全民族的高度,进一步从总体上提高群众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大力宣传,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二),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必须抓住遗产的本质特点,坚决反对随意“创新”,严格防止文化趋同。提倡代表性传承人和专家联手授课
(三)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同时,必须从娃娃抓起。从现实的情况看,健在的代表性传承人年龄都很大了。一方面,我们必抓紧时间向他们学习,把他们所能、所精的东西收集整理,保留下来;在保证他们生活无忧的前提下,让他们尽快尽好地传艺授徒。另一方面,我们必须从娃娃抓起,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后继无人的问题。让《利川灯歌》进入小学生课堂,在群众中组织培训《利川灯歌》演出队伍,目前在利川柏杨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
(四),从根本上探索,《利川灯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正在加速消亡,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它们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新文化的基因库,它不仅具有规范性,而且也具有可变性和趋美性;既是一种软实力,也是一种别具特色的资源。只要我们把它们和人民群众的文化、经济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它们为人民群众现实的文化、经济生活服务,它们就不仅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而且,还能够得到较好的发展。前段时间我们曾把原生态的《利川灯歌》搬到旅游景点去为游客演出,甚至去为宾客的餐饮休闲服务,把它的演唱和一些传统习俗结合起来。结果,不仅游客感到新奇,十分满意。而且,农民演员也得到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以演唱灯歌而感到自豪。当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门类和品种是多样的,其和人民群众现实文化、经济生活相结合的途径也绝不仅仅只有旅游一个。但是,路都是人走出来的。我相信,只要我们认真探索、认真实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的方法就有可能找到。
作者谭宗派年6月11日
主要参考书目
清同治、光绪《利川县志》
晋《华阳国志·巴志》
《全唐诗》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
谭宗派,利川人,82岁,中国民俗文化专家,湖北省民俗学会会员,原利川市文物管理所所长。被称之为“80后老顽童”、“恩施州文化守望之星”。
绿岛印象.氧生谷,苏马荡隐藏的一块绿洲
夏都生态城,苏马荡首席山水养生度假区
林海云天,苏马荡旅游地产的一面旗帜
谋道在线,即可开始美丽谋道,苏马荡之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北京中科助力白癜风康复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地址转载请注明:http://www.lichuanzx.com/lcsxw/2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