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路再写传奇,贺龙走过的利川这条路
80多年前,这里是贺龙将军“十进十出”利川走过的一条“红军路”;80多年后,利川市将这条“红军路”建成一条振兴乡村,带动各族群众脱贫的致富大道。
10月下旬,我们乘车从省道红椿沟分路,驶上云雾迷蒙的大麻山,越过望而生畏的白岩坡,迂回盘旋二蹬岩下九道拐,进入群山环抱的上石门,踏访在建的省道,感受这条线路的红色文化和新时期交通扶贫的责任担当。
从年12月到年4月,贺龙领导的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三军在利川发动群众建立游击队,开展土地革命斗争。从红军“十进十出”利川的线路图上可以看到,红军先后六次经过红椿沟到沙溪这段崎岖山路。期间几次进驻黄泥塘、石门一带打土豪,赈济贫苦百姓,处决了国民党区长陈立荣,在沙溪与国民党开展武装斗争,如今响水洞川主庙前的一块巨石上,刻有贺龙的脚印。
新中国成立快30年了,沙溪这片红色土地依然在忍受着交通闭塞之苦。为了打开一条出山之路,年冬天,黄泥塘和沙溪两个公社联合采取民工建勤和国家补助相结合的办法,组织多民工苦战三年多时间,出动劳力80多万,投入资金98万元,将红椿沟至小沙溪这条62公里长的“红军路”建成了一条5米宽的泥结石公路。在这条公路建设中,先后有4位民工牺牲,有5人被炮石和滚石击中致残。20多年后,利川至沙溪公路改线从另一个方向进城,这条公路被打入了“冷宫”。长期受交通闭塞之困,沿线2个乡的6个行政村至今还是清一色的贫困村。
年,利川市率先启动革命老区西南片区忠路、文斗、沙溪三个贫困乡镇的交通扶贫建设。为了补齐西南片区交通发展短板,实现全市乡乡通二级公路的目标,利川交通部门抢抓国省道调整机遇,将红椿沟至沙溪62公里二级公路改扩建项目挤进了全省计划“笼子”。
年8月,在完成了黄泥坝至沙溪段22公里的二级公路改扩建后,红椿沟至黄泥坝40公里的二级公路改扩建工程在群众的热切期盼中艰难上马。
红椿沟至黄泥坝公路沿线崖陡坡高,沿途多为不良地质结构。二级公路改扩建要将原5米宽的公路拓宽到8.5米,这就意味着一些线段要么在公路上边大幅度地劈开陡崖,要么在公路下边浆砌高挡墙。据市路网办驻项目工作站负责人姚传江介绍,全线30米以上的石质高边坡和20米以上的土质高边坡达20多处,最高边坡有50多米,最高挡墙有21米,挡墙的长度约占公路总里程的30%以上。
路基上边是几十米高的峭壁,下面是长陡坡或幽深的河谷。施工人员腰系安全带在峭壁上施工,挖机在陡岩上作业,稍有操作不当,就会机毁人亡。当然,劈高崖、砌高墙还不算是最难对付的,防不胜防的是那些一触即发(滑)的山体。经常是头天刚把路基平台整理出来,晚上就会被滑坡山体覆盖,甚至一处施工,导致整体滑坡,安全员必须全天候监测山体动态,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今年的雨水特别多,狂暴的山洪几次卷走桥梁拱架,大量的泥石流奔涌而来,排险清障,清障排险,是省道建设的常态,也是工程进展的“拦路虎”。
市路网办驻项目工作站管理人员和驻地监理长年累月坚守工地,如履薄冰。虽然四个标段建设里程相同,但工程量、施工条件不一样,施工班子组织、管理、技术水平不一致,为了确保不良地质条件下的施工安全、质量、进度,驻项目工作站和驻地监理采取对症下药的办法,把安全施工、质量保证放在第一位,做到严防死守。开工以来,全线先后下达质量安全整改通知52份,处罚5起,罚款2元。
市路网办坚持每周一次生产调度和安全例会,在施工现场开展经常性安全质量巡检,对排查出来的安全质量隐患进行重点整治,重点防护。为了确保过往车辆特别是客运车辆的行车安全,在危险施工路段设置了警示牌,拉上了警示带,还在下挡墙和弯道构筑临时安保土坎。交通局领导坚持一线指挥,现场督导安全质量隐患排查工作,先后五次邀请相关部门到现场研究设计变更等问题,为工程建设提供保障。
千难万险阻挡不了“红军路”,省道改扩建工程正在一步一步朝着目标迈进,三标率先全部成了路基碾压调平,车辆在宽敞平整的路基平台上畅行无阻;一标路基工程即将全面完成,二标和四标一面对成型路基进行调平碾压,一面抢通水毁、滑坡路段,浆砌挡土墙,集中力量攻克最后几个堡垒,力争年底全面完成路基工程,年路面工程全线竣工。
从春到夏,从秋到冬,建设者们冒严寒,斗风雪,战酷暑,用一串串汗水,一路路征尘,在“红军路”上书写新时期交通扶贫建设的传奇。
了解更多利川资讯请北京白癜风哪家医院最专业中科白癜风名医会诊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chuanzx.com/lcsxw/1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