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游学总结图文版孩子及家长
“万平方公里”与“地大物博”不应只停留在书本上,而应该鼓励孩子们用手、脚、眼、耳和心去感受、去体悟,我期待更多家长和孩子理解、热爱和参与游学,让游学成为一种时尚与潮流,让孩子们从自然与社会中汲取营养,以一种更加舒展与自然的方式生长。
放暑假了,孩子们应该如何度过假期,是很多家长必须考虑的事。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和作为大学老师的身份,我例行的做法是组织一些孩子及家长开展游学活动。
算起来,这是我组织的第三次游学。第一次是年的暑假,我组织8个孩子们,花了20天时间去了“广州-湛江-东兴-普者黑-大理-广州”,我想带孩子们感受地域文化多样性,分别体验了湛江的海洋文化、东兴的中越跨国边境文化、普者黑和大理的少数民族文化(彝族和白族)。第二次是年的寒假,我带5个孩子聚焦粤东的潮州,分别探访了以乡村文化为代表的郊县饶平和以都市文化为代表的潮州市区,为期12天。这一次,我们走访了鄂西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及神农架原始林区,具体包括位于恩施市区的清江河、恩施老街、连珠塔和基督教徒,市郊的马官屯、彭家寨和二官寨等村庄,恩施州下辖的利川市境内的鱼木寨与清江古河床,以及位于神农架神龙顶风景区西侧的大九湖地区及东侧木鱼镇境内的长寿村、严家塆等村寨,时间是7月16-28日。
我和孩子们的合影,摄于7月17日。
我的初衷很简单,我想和孩子们一起多点接触和贴近异文化,更多了解和认识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与独特文化,引导他们和当地的孩子们交流,增加他们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让他们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更加多元的视角看待问题和认识世界。
团队成员包括:六年级的RC、五年级的YZ、四年级的QQ、一年级的XC和YT、幼儿园中班的XL(学生组);袁女士1、袁女士2、陈女士、欧女士(家长组);以及笔者和来自上海商学院的卢博士(导师组)。
本次游学团的两位讲师(笔者及来自上海商学院的卢道典博士),摄于7月24日。
游学,顾名思义,老师带领孩子们边游边学,游学主体是学生,游学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们的收获与习得。
一、关于游学的基本认知
我喜欢游学,比在广州呆着好多了,在广州,我得天天做作业,太闷了,太无聊了,没有一点假期的感觉。(RC)
土家族的典型民居——吊脚楼,摄于7月23日。
我很喜欢这种形式,白天边看边游,晚上上课总结,我可以学到很多东西。(YT)
清江边授课,讨论“为何江边的房子相对昂贵”,摄于7月19日。
我之前的旅行都是报旅行团,由导游带着我去各个景区玩,时间很赶,人特别多,看了一些东西,但印象不深,学不到什么东西。不想这样子走走停停,随时观察和思考,可以学到很多。(YZ)
我很喜欢这种形式,从姚博和卢博身上,我学到了很多知识。(QQ)
一位家长正在给孩子们讲述“人鬼同屋”的故事,摄于7月23日。
我很喜欢游学,我们不仅学知识了,我们还徒步和画画了,这锻炼了我们的身体,展示我们的才艺。(XC)
二、关于游学的主要收获
我此前对我老家的农村(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农村)了解多一点,对其他地方的农村不熟悉。这一次走了很多村寨,我看了发展得好的和不好的农村,感觉各地农村的差异性很大。还有,我感觉姚博对我们特别严厉,但其实都是对我们好,我们不经意间学到很多东西。记得有一次,卢博士下车离开我们的时候,卢博士在车外目送车子离去,我们几个小朋友却在车里只顾着玩纸牌,姚博狠狠批评了我们,把我们都批哭了,这是对老师最基本的尊重,是最基本的礼仪,这是我们应该虚心学习的。还有一次,我和姚博吃完早餐,姚博让我去酒店前台取行李,我开始很不情愿,心想干嘛要我一个小孩子去弄这个事,后面我拿了自己的行李,姚博也批评了我,他告诉我,他的目的是有两点:一是希望锻炼我的社交能力,与陌生人交流的能力;二是希望我知道大家是一个集体,我应该把所有人的行李都取过来,而不是只拿我自己的,他在培养我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意识。(YZ)
访谈后,与爷爷奶奶合影,摄于7月18日。
我增长了很多知识,我知道了留守儿童,我看到了她们的艰辛,我看到她们在姚博面前哭泣,我很难过,我感觉她们特别不容易,父母不在她们的身边,不像我们,可以天天看到爸妈。我知道了地下河,了解了地下河的形成原因,感觉大自然很神奇。除了理论知识外,还有很多其他知识,我也从姚老师和卢博士那里学到很多。我最近迷上了《重返狼群》,一有空我就自己看起来,卢博士提醒我不要一天到晚看书,可以想想如何和弟弟妹妹玩,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可以尝试结交一些人,了解这里,欣赏一下风景,而不是对新的环境没有任何兴趣,任何时候都可以看书的,回广州也是可以看的,既然出来了,就要尝试适应、接纳和了解新的环境,这也是一种能力。(YT)
这个孩子抱怨过年回家的爸爸也只顾玩手机,不怎么理他,摄于7月26日。
这个小孩有心事,但就是不想倾诉,摄于7月26日。
通过这次游学,我了解到了很多农村文化,比如在鱼木寨,我知道了土家族的一些风俗习惯,比如“人鬼同屋”;女孩子出嫁的时候要哭嫁;人死了,操办得越热闹就越吉利。还有,我从姚老师和卢博那里学习,每到一处地方,都应该多与当地人尤其是老人聊天,了解当地的情况,就需要向当地人请教学习。我记得卢博士平时不抽烟,但他与村里的老人聊天,总是给老人点烟,他自己也跟着抽起来,我感觉与农村人打交道,需要这样子搞好关系。(QQ)
村里的阿姨们劳动一上午,终于下班了,回家吃饭,摄于7月17日。
我有三点收获:第一,我们在清江古河床上徒步的时候,说实话距离很长,道路也非常不好走,一路都是泥巴,但我还是坚持下来了,我觉得我很厉害,我的意志力得到了锻炼。第二,在去往神农架的路上,姚博带我们下河游泳,从山上留下来的水特别冰,说实话我一直都很怕水,在姚博的鼓励下,我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最后克服恐惧心理下水了,我觉得我勇敢了很多,我想以后我不会那么怕水了,不会惧怕一些东西了。第三,我感觉我和我妈的关系更亲密了,在徒步过程中,我一直喊妈妈,提醒她小心一些,我大概知道这是她第一次徒步,坦白说我之前没有这样子关心过我妈,都是她关心我的。(RC)
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了解了很多情况,我觉得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以后写作文的素材,随着游学的地方多了,我掌握和了解的信息也多了,我想我以后再也不用发愁字数和素材的问题了。还有,我感觉我和我弟的关系变得更好了,我弟最小,我在自己玩的同时,尽量带弟弟一起玩,让他参与我们的游戏。(XC)
在“天下第一杉”面前合影,摄于7月23日。
三、关于游学的后续影响
我去ZJ村看到90多岁老人的样子,看到他锅里的窝窝头,我很震惊,我感觉农村的老人太可怜了,我不知道我老了会怎么样。回来广州后,我对照顾我和我弟的外公和外婆好了很多,我比从前更理解和体贴他们了,有空的时候,我就陪外婆买菜,给外公下棋。(RC)
我看到姚博与村里的人聊天用的不是普通话,而是老家话,我也学会了几句老家话。我想,我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我应该多一点学习地方的方言,这样子,我就可以尝试用方言和村里的小朋友交流,和他们交朋友了。还有,我性格比较内向,我感受到和哥哥姐姐们一起游学,他们都在积极思考和发言,这刺激我要努力思考,我希望我以后更主动和积极的思考和发言,大大方方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XC)
孩子们踊跃回答问题,摄于7月29日。
我看到有些村民的生活条件很艰苦,38度的高温,不少人还在田里做事,还有,他们的家里不少还都没有安装空调,那么热的天,他们是如何度过的,如何睡觉的,我在想。回家后,我更加节俭了一些,比如当气温在30度以下时,我就没有像从前一样叫嚷着开空调。还有,我也没有抱怨家里面积太小了,我没有足够的空间摆放我的玩具,我从前可是经常抱怨我家的面积太小。(YZ)
孩子们目不转睛地看着杨叔叔做木雕,摄于7月20日。
姚老师和卢博士走到哪里,上课到哪里,引导我们随时随地思考问题。回到广州后,我会有意识地思考问题,多关心身边的现象,多思考身边的事,养成随时思考的习惯。还有一点影响就是我以后要对细节更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chuanzx.com/lcsxc/11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