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堂号

中国古代的堂号:历史上的名门望族大多有本家族的“堂号”。高大宽敞的厅堂上,悬挂着书写“堂号”的匾额,每逢年节喜庆之日,还在门前挂起书写着“堂号”的大红灯笼。当地的老百姓谈论某一家族时,喜欢以“某某堂”来称呼。“堂号”是家族门户的代称,是家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产生的宗旨大致有三:

一是彰扬祖先的功业道德,

二是显示家族宗亲的特点,

三是训诫子弟继承发扬先祖之余烈。

堂号包括郡王总堂号和自立堂号。由于历史文化习俗的影响,人们在谈到和自己同姓氏的历史名人时,往往流露出一种尊崇、自豪之情。

“堂号”多源自本姓祖上某一历史名人的典故事迹或趣闻佳话。堂号,本意是厅堂、居室的名称。堂号是家族门户的代称,是家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因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而居,往往数世同堂,或同一姓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于某一处或相近数处庭堂、宅院之中,堂号就成为某一同族人的共同徽号。同姓族人为祭祀供奉共同的祖先,在其宗祠、家庙的匾额上题写堂名,因而堂号也含有祠堂名号之含义,是表明一个家族源流世系,区分族属、支派的标记;是家族文化中用以弘扬祖德、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是寻根意识与祖先崇拜的体现。所以,堂号和郡望一样,都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特有的范畴。也是中国人进行寻根问祖时不可不先熟悉的一个概念。

历来每个姓氏、每个宗族、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堂号。堂号的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在中国宗法社会中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和作用。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全球华人寻根热潮的兴起,许多宗祠被恢复,族谱被续修,因此,堂号再一次被人们抬了出来。不过,今天的堂号,已经没有了宗族主义的负面作用,有的只是给人们寻根问祖、缅怀先祖、激励后人的积极意义。特别是对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对于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堂号都必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一是:直接以先祖的祖籍地为堂号。宿迁地区在古时候是沿海地区,除极少数原住民外,大多数先民都是从内地迁移过来的,这从家族堂号中就可以看出来,如唐姓叫“晋阳堂”就是一例。晋阳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是隋朝时太原郡治所在地。唐高祖李渊原为隋朝贵族,起兵之前曾被封为“唐国公”,封地就在晋阳。当地居民以国为姓,是唐姓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晋阳堂”的含义就是从晋阳迁过来的唐姓后裔。再如洪姓堂号叫“鄱阳堂”。元朝末年,以刘福通和朱元璋为首的红巾军发动起义,起初战场在长江中下游,先民为避战乱,纷纷向现今宿迁一带迁移,民间通称“红巾赶散”。因“红巾赶散”迁过来的先民,还包括其他很多姓氏。洪姓先民祖籍原在江西鄱阳湖一带,迁过来以后,为表示不忘祖籍,遂把堂号取名为“鄱阳堂”。洪姓还有另外一个堂号叫“徽敦堂”,意思是徽州敦煌洪,说明“红巾赶散”时还有一部分洪姓族人是从安徽徽州地区迁过来的。洪姓两个不同的堂号,都有明朝版家谱为证。而李姓堂号叫“陇西堂”,“陇西”即现今甘肃省的临洮县。李姓以“陇西”为堂号,同样表示不忘祖籍。

二是:以先祖的名言为堂号。以先祖名言为堂号的姓氏不少,其中以杨姓“四知堂”最为扬名。东汉人杨震为官以廉洁著称,他在调任东莱太守的途中路过昌邑县。一天夜里,该县县令王密拜见杨震,送上黄金为见面礼。杨震不无生气地说:“老朋友了解你,你却不了解老朋友,这是什么道理呢?”王密颇为尴尬地说:“半夜三更没人知道,收下也不要紧。”杨震斥责道:“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能说没人知道?”王密羞愧得无地自容。杨姓后人感念先祖的清廉正直,遂以“四知”为堂号,激励后代牢记先祖的美德。类似以先祖名言为堂号的还有赵姓“半部堂”。宋朝开国宰相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名言,所以赵姓后人就以“半部堂”作为堂号。

三是:以先祖的名著为堂号。周姓堂号“爱莲堂”取自周敦颐的《爱莲说》。周敦颐,北宋时的哲学家,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他写的作品很多,其中以《爱莲说》最为著名:“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在周敦颐的笔下,莲成了“花之君子者也”。周姓后人为表示对先祖人格的怀念,遂自命为“爱莲堂”。

四是:以先祖的传说为堂号。张姓是大姓,分支堂号较多,其中有一个叫“百忍堂”。唐朝山东郓城人张公艺,活到多岁,长寿经验就是一个“忍”字。他的族人曾把张公艺一生中忍让的事迹记录下来,写成《张公艺百忍全书》。此书在明末清初时广为流传,影响很大。有一支张姓后人遂以“百忍堂”为堂号。再如刘姓的“青藜堂”,也叫“藜照堂”。青藜俗称红灰苕,一年生草本植物,茎高五六尺,茎老可以做拐杖,坚硬而轻,并可点火照明。相传西汉高祖刘邦裔孙刘向在天禄阁校书,时值元宵节,众皆出游,唯刘向校书至更深烛尽。忽然一老者持着青藜杖叩门而进,对着手中青藜杖一吹便燃起亮光,照给刘向校书。刘向对老人肃然起敬,忙施礼道:“请问长者尊姓大名?”答曰:“吾乃太乙星精也,闻卯金氏(刘)之子好学,故来观察助力。”说完,从怀中取出天文地理书籍赠给他。转眼间不见老人,外面天已大明。此后,刘向立论愈精,文章益著,才华横溢,成为皇上安邦治国的股肱之才。和张姓一样,刘姓分支堂号也很多,青藜堂仅是一支刘姓的堂号,其他分堂号不再一一叙述。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有祖先崇拜传统的一个民族。在每个家族中,往往都有一个场所来供奉已去世的祖先的神主牌位,所以,旧时的每个家族都会有本家族的祠堂,并给它取一个堂号,目的是让子孙们每提起自家的堂号,就会知道本族的来源,记起祖先的功德。随着生命的传递、繁衍,家族就会不断扩大。扩大的结果是一些家族从祖居地迁居他处,另开基业,形成新的分支和新的宗族。这些新形成的宗族和分支,往往又会建立新的祠堂,来供奉最亲近的祖先。于是,由一个祠堂又会派生出许多新的祠堂来。因此,象族谱有总谱、支谱一样,祠堂也就有总祠、支祠、分祠之分,也就是民间所说的所谓大堂祠和小祠堂。,现依据各姓氏堂号的来历、特色、分为几大类型。

一、以血缘关系命名堂号。中国的姓氏文化,首先表现出来的社会心态就是对血缘关系的高度重视,不仅同一姓氏使用相同的(一个或若干)堂号,而且有血缘关系的不同姓氏,也会使用同一堂号。如著名的“六桂堂”,是闽粤一带洪、江、汪、龚、翁、方六个姓氏共同的一个堂号。据文献记载,这六个南方家族,虽然姓氏不同,但却是一个先祖所同一家族,追本溯源都是翁姓的后裔。

二、以地域命名堂号。地域观念命名的堂号,最为普遍,往往和各姓氏的郡望相关,也就是以郡号或地名作为堂号。如前述之陇西李、赵郡李、中山李,太原王、琅琊王、京兆王、清河张、安定张、河内张等皆是其例。再如诸葛氏,系出葛伯,望于琅琊,发祥地是山东诸城,后世遍布全国各地的诸葛氏,绝大多数都世代沿用琅琊的堂名。此外,如海氏的“薛郡堂”、陈氏的“颍川堂”、徐氏的“东海堂”、欧阳氏的“渤海堂”,以及呼延氏的“太原堂”、林氏的“西河堂”等,都是以地望为堂号。以先世的嘉言懿行为堂号中国人向有慎终追远的美德,往往以先世祖宗的嘉言懿行深感自豪,往往以此命名堂号,千古留芳。如弘农杨氏“四知堂”、“清白堂”即是以东汉太尉杨震的美德作为堂号。据文献记载,杨震为东莱太守时,道经昌邑,县令王密深夜求见,以黄金十斤贿赂杨震。杨震严词拒绝说:作为故人知交,我对您是了解的,而您怎么对我的人品不了解呢?王密说:我深夜而来,无人知道这回事情。杨震回答说:此事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怎能说是无人知晓?王密只好羞愧而退。杨氏后代子孙为尊崇和怀念这位拒腐蚀,不受贿的先祖杨震,便以“四知堂”,“清白堂”为堂号。以祖上的功业勋绩为堂号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个姓氏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涌现出一批功勋卓著,名垂青史的历史人物,后人往往以此作为堂号。如东汉名将马援,战功卓著,名闻遐迩,“马革裹尸”便是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后因功封“伏波将军”,马氏后人中有一支便以“伏波堂”为堂号。楚大夫屈原曾任三闾大夫,屈氏遂以“三闾堂”为堂号。

三、以传统伦理规范为堂号。在封建宗法社会,各个家族常以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为堂号,以劝戒训勉后代子孙。如李氏“敦伦堂”、张氏“百忍堂”、朱氏“格言堂”、任氏“五知堂”、刘氏“重德堂”、郑氏“务本堂”、周氏“忠信堂”、蔡氏“克慎堂”、许氏“居廉堂”等,都体现了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在各氏自立堂号中,十分普遍。四、以祖上情操雅量、高风亮节为堂号。在封建社会中,有一批文人学士,才气横溢,品格清高,深为世人所推重。其后代族人也引以为荣。

五、以祥瑞吉兆为堂号。古代人对祥符瑞兆十分重视,常认为是上天预示吉祥的征兆,往往以之为本族堂号。如宋代王祐曾手植三槐于庭院,言其子孙必有位居三公者(古代百官朝会,三公对槐树而立,故以三槐象征三公),其子王曰果然位列宰相,当政十余年,深为朝廷器重。其后人便以“三槐堂”为堂号,成为中国王姓中名人辈出的名门望族,与太原王氏、琅琊王氏并列为王氏三大支派。明代腾冲卫寸庆是寸姓始祖,他在腾冲县城梦见城郊西南一地山明水秀,西南城郊荷花竞开,紫云在东方久久不散,并有紫光照在地荷塘上。他约上刘姓始祖刘继宗去郊游,不经意间来到阳温暾村(即和顺乡)。其山之峙也如砺,其水之流也如带。且四时和煦之气,洋溢于郊坼,两人心甚慕之,不忍舍去……”当时的寸庆对久违的景色赞叹不已:“是泱泱大邑风也。“此处可以卜居矣。寸氏在和顺可谓人才辈出。寸开泰于光绪二十一年乙未科(公元年)中进士。寸氏先后中举的有寸式玉、寸性安、寸辅清、寸禧谐、寸矅磐,中进士的有寸开泰。寸黯康熙末岁贡,寸秀升,嘉庆丙寅岁贡,寸亮卿廖生,寸品升清光绪拔贡,寸时桢附生,寸尊文文生。其后人便以“紫照堂”为堂号。

六、以家族中科举功名为堂号。在封建社会,一些名门望族人才辈出,科第连绵,为世人称羡,遂以之为堂号。如唐代泉州人林披,有子九人,俱官居刺史(俗称州牧),门庭显赫,世人敬仰,这支林氏遂以“九牧堂”为其堂号。再如宋人临湘人徐伟事迹至孝,隐居教授于龙潭山中,有子八人,后皆知名,时称“徐氏八龙”,后人即以“八龙堂”为其堂号。

七、以垂戒训勉后人的格言礼教为堂号。此类堂号在各姓氏自立堂号中较为普遍。如“承志堂”、“务本堂”、“孝思堂”、“孝义堂”、“世耕堂”、“笃信堂”、“敦伦堂”、“克勤堂”等等。

八、以良好祝愿为家族堂号。此类堂号也较为常见。如“安乐堂”、“安庆堂”、“绍先堂”、“垂裕堂”、“启后堂”等。

九、以封爵、谥号或旌表褒奖为堂号。此类堂号为历代朝廷或地方政府封赏、恩赐、旌表而来。如“忠武堂”、“忠敏堂”、“节孝堂”、“孝义堂”等等。总之,堂号作为家族的徽号和别称,不仅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血缘内涵,而且带有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既是对某一姓氏家族特色的高度概况,也是当时社会形态的反映。同样具有区分宗支族别,血缘亲疏的社会功能。

赞赏

长按







































治白癜风的中药方
北京权威白癜风专科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chuanzx.com/lcsly/624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