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市井利川
乡土教材是我们的日常读物。
一直以来,常常想那首著名的京歌:“走遍了南北西东,也到过了许多名城,静静地想一想,我最爱的还是……”如果让我唱,我的歌词应该是:我最爱的还是我的市井利川。
许多年前,我还是个每天都在被温饱折磨的孩子。虽然是城里吃商品粮的居民,可农村孩子打猪草、砍柴火、种洋芋、搬包谷、挖红苕的活计,我按照季节的交替干了差不多10年;城里孩子的捡煤球、拾桃核、集废铁、收玻璃、卖牙膏皮我一样也没有少干过,最苦的就是到城郊的后槽、连二塘打石场用板车拉碗口石,然后在家门口一铁锤、一铁锤地砸成细石子,再挑到建筑工地卖钱,一个月不停歇的敲击,能换回8到10元,这大约是机械厂大工三分之一的月薪水。十来岁的年纪不懂抱怨,因为邻居其实都差不多。
学校里基本没有课本,乡土教材是我们日常读物,开篇即是“我们利川,十区一镇”,还有利川八景“东有玉璧朝天,南有八宝炼丹,西有万里城墙,北有卧龙吞江”等等,过去了40年,能记得的就这些了。赶上恢复高考的第三年,16岁就离开利川,父辈们早早过世,我与利川的联系只有相依为命的祖母以及棺山坡上的一片坟茔。
三十多年的岁月,我由一个懵懂的小儿变成了有些发福的中年男人,早年只会说利川话,完全分不清楚“飞”与“灰”,“饭”和“换”的发音。现在听到乡音的机会却越来越少;与利川的距离也越来越远,定居在长江的入海口后,听到乡音成了一种奢侈——不过儿子说我的梦话倒有些利川味儿。
每次回利川探亲祭祖都是来去匆匆,有几次甚至是早上到达下午就离开,难得有说利川话的机会,邻居常笑我的利川话不地道。年暑天大热,长江下游开启了烧烤模式,我终于有机会在凉城利川度过了惬意和舒适的十几天。
由于时差和习惯,早上6点钟起床,然后到逸园广场晨练,那时偌大的广场尚无几人,大约个把小时广场陆续被晨练人群塞满。广场开始闹腾起来了,健身操、广场舞、太极扇、腰鼓队、交谊舞,大约十五、六个集群各自为阵,互不相扰。
有时我也到森林公园(原来的棺山坡)转一转。对这棺山坡的熟悉,估计利川人中我能排到前几位,我家医院的空隙之间,从家门口到森林边缘大约就是米,中间的这个通道原来房子很少,只有一座孤零零的小平房——传说中的太平间,是我们儿时比赛胆量的地方。在我成年后的数十次梦境里,这个通道都是我的“历险—逃亡—战斗”场所,现在这里已被各式建筑塞满。上山要从老市委大院(铭雨利莱酒店)登台阶。
还是那满山的柳杉,差不多40年了,好像也没有怎么长大,那些光溜笔直挺立的树干是我和小伙伴们的杰作:早年家庭缺乏燃料,整条街上都是靠我们这些十来岁的小屁孩爬到树上剔柳杉树枝。主干是万万不敢砍伐的,被巡山人抓住轻则收缴柴刀,重则波及家长。即或是剔树枝也是偷偷摸摸的,有时巡山人员心血来潮会恶作剧般的呵斥并一路追赶我们,看到一帮小孩子连滚带爬地滑下山去,估计是他们难得的娱乐——我将冒险记忆定格在这小小的一片山坡也是根源于此。
今天的森林公园就是在山脚和山腰横向开辟出两级黑化步道,步道时不时地间以观光平台和洗手间,这对利川百姓而言真是莫大便利。唱山歌的,练嗓子的,跳“坝坝舞”的(利川人称广场舞为“坝坝舞”),各得其所,最有趣的是在黄梅戏的音乐声中,一对正在学跳交谊舞的中年男女,看到我们突然到来,多少显得有点慌乱和尴尬。
从家到逸园广场,一般应该是从解放西路东行米到十字街左转龙船大道再行米即可。这是利川的老城区,也算是核心区。不过在我的记忆里是从家东行米到一条小溪河,夏天从连二塘(太平塘)溢出的水要经此流向南门清江河,东岸是运输社的骡马场,后来在溪流上方加盖水医院门口的便捷通道,如今这条两米宽左右的通道还在,进口处是一个“土家鲜肉专卖”的摊档。
小小通道最有利川市井风味了,它也是一个现成的集市:各色小吃现做现卖,新鲜蔬菜就地吆喝,真正的人流如织。晨练的市民可以顺路吃点早餐,还可以就近买点小菜,可不一举两得?当然,也少不了外来的游人在这里问东问西,讨价还价。
小巷经济似乎是利川的特色——有饭有菜有点心,还有时鲜蔬菜,家庭小百货。在利川街上闲逛,常常看到这个巷子里有大炉子在烤烧饼,那个巷子里有铁架子在烧包谷,还有一个巷口,居然就是一个简易的快餐店。菜式是简单的:现蒸包谷饭,土家合渣汤,加上三两味小咸菜,从乡下来赶场的人就在那里大快朵颐。
挤出通道,就进入晨练人散去后的逸园广场。一大群鸽子争相从孩童手里啄食。当然少不了腰鼓队和扇子队的大妈大嫂们带有表演性质的左顾右盼。较之于早上,格外多出来的是广场四周的景象:在“观棋不语真君子”招牌提示下,十几位老头子的头、帽子围出了棋盘大小的圈,用眼神交流着,期待着残局的破解;斗地主、上大人的摊子照例在广场四周一溜延伸几十米;几把二胡伴奏下,大妈、大叔,用浓郁的利川彩普自己报幕、自己演唱,经典老歌旋律让人一下子回到40年前,虽然插在音箱上的麦克风很炫的贴着时髦的标签。几位勤劳的大妈绣着花鞋垫,纳着千层底。最难得一见的还有用烟斗吸叶子烟的老头子们了,亮黄的烟嘴在中山装衣袖上擦几下后,就递给旁边的同好接着吞云吐雾。
沪蓉高速公路,沪蓉铁路的贯通,让利川这个原本比“翠翠”的家乡还要偏远的边城,成为现代交通的咽喉。四面八方的游客,都来到凉城利川,享受优哉游哉的市井生活:每到夜色降临,大街上拖家带口的游人,几乎都是重庆话和武汉腔,有几位显然是常客,很得意地给同伴介绍哪里有好吃的,哪里有好玩的,还商量着要在利川买一套房子,大家轮流来度假。
年利川就成为了国内的优秀旅游城市,以腾龙洞为首的旅游景区门票价格不菲,遍布大街小巷的酒店、宾馆一房难求,但利川是厚道的,进入城区不要门票,享受市井丰俭随意。最适宜的是大暑天,进入利川,马上就能让焦躁的心境清凉下来,不单是盛夏季节早晚的外套和夜晚的被子,逸园广场那份闲适的安逸,森林公园那些矫健的步履,以及小店小巷热腾腾的吃食和热闹闹的买卖,一张一弛,一急一徐,就是市井利川最真实的呈现。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chuanzx.com/lcsly/1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