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竟然也有一个ldquo襄阳rd

襄阳市,伫立在我国湖北省境内,扼守汉水中游。是楚文化、汉文化、三国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历代为经济军事要地,素有“华夏第一城池”、“铁打的襄阳”、“兵家必争之地”之称。而距离襄阳市一千多公里,与中国隔海远望的韩国的江原道域内,也有一个“襄阳郡”。重名也就罢了,两地还存在大量相同或相似的地名、文化、风俗,甚至连布局风格也如出一辙,如同一个模子中刻出的“双胞胎”。这究竟为何?两地地理位置示意图从地理位置来看,两个“襄阳”,“边儿”都挨不上。中国的襄阳市,坐落在湖北省西北部,身居内陆,北邻河南省南阳市,南部靠近湖北省荆门市。韩国的襄阳郡,属于江原道下辖的行政区,依海而居,位于关东地区三八线南侧的江原道东北部。年,新罗的翼岭县改为襄阳府,年又被改为襄阳郡。韩国襄阳郡地图让两地民众都觉得神奇的是,稍稍对比两地情况,就能发现相似之处比比皆是。韩国襄阳郡不仅在布局上和襄阳城极为相似,更有着汉江、岘山、鹿门寺、太平楼等山水风景和建筑物。若是翻开湖北省襄阳市的地图,以上这些地标和建筑,定是一找一个准。论及文化习俗,两地也仿佛早就“商量”好了。《江原道襄阳郡邑志》中有着这样的记载:“(襄阳郡)喜游宴,业农业,恤丧塟,信巫鬼。”学者们一考证,这和历史上的中国襄阳风俗几乎是一模一样。让人不解的是,韩国襄阳郡还留下了非常多和中国古襄阳关联密切的文学作品和历史文献。比方说,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襄阳歌》,在国内已然失传,但在襄阳郡仍保持着原汁原味的乐曲和音调,广为传唱。朝鲜王朝中期的诗人金尚宪写过一首《送权缙赴襄阳郡》,诗云:习家池观已生尘,岘首残碑阅几春。江汉风流只虚事,鹿门须觅姓庞人。一首七言绝句,却含襄阳五事。而这种现象在李白所著的《襄阳曲四首》之《岘山》中也能一见。更不必说,襄阳郡至今还保存着春节祭祀先祖、清明祭奠先人、端午食粽、拔河等文化习俗。两地间千丝万缕的勾连也进一步推动了文化交流。20世纪90年代,中、韩两襄阳主动结为友好城市,签署了一些合作协议。韩国襄阳郡在对外的宣传资料中这般介绍自己:“襄阳本是中国湖北省汉水沿岸的一个小城之名,它的美丽自然景色和地理环境、人们的禀性以及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态度和士大夫精神、习俗等都和我们襄阳相似。”中、韩两地襄阳有着诸多相似类同,就像是分落两地的双星,其间缘由,也引发了各界的猜测和研究。最早有学者提出一种假说,认为远古有两个名为“罗”和“卢”的小国,战国末期,有人带着这两地的移民有准备地逃离秦国,东渡到韩国,也就把中原地区的地名带到了当地。不过,据其他学者考证,别说战国末期,就是秦初期国内也还没有襄阳、江陵、淮阳等地名。更被学界认可和推崇的是另一种推测。有学者曾通过梳理、对比中韩两地的历史文献,提出一种可能,认为这些地名和风俗的确是在宋末元初的高丽战争中从中国带到了高丽(朝鲜半岛古代国家之一),但这并不是一场简单的迁徙。故事得从宋末元初说起。大蒙古国时期,蒙古曾多次入侵高丽,高丽无奈之下成为其附属国。此后,高丽王国和元朝之间的联系愈发紧密,高丽国王为了稳固权势,主动依附元朝,高丽也成为元朝的一个行省和宗藩国。元朝对高丽,也算厚待,将历代公主嫁入高丽成为皇后,其子成为未来的国王。这为事实上的元朝和高丽建立了姻亲舅甥的关系。因为连年战争,高丽当时缺乏男丁。根据史料记载,进驻军队的同时,元朝还按照每人四匹绢的价格为这些士兵在高丽买妻。兵士们娶高丽女子不说,按高丽的习俗,女性和男性一样享有家庭财产继承权,这让娶了当地女子、寓居该地的将士们可以通过“女婿”的身份继续留在当地。虽然后期元朝裁撤这些驻军,但据考证,高丽非常想留下本土女子和他们所生子女。有学者推测,按这样的条件,将士们想继续留在高丽也绝非难事。再后来,朱元璋推翻元朝,王朝更替,史书新著,但深受元朝庇佑的高丽不愿承认这些事实,明王朝也不屑高丽的进贡。于这些将士而言,归国条件不成熟,许多人自然也就选择留在了高丽。客观来说,作为驻军,摆脱了“囚犯”的卑微身份,获得了一定权力和尊严,但身处异乡,独望明月之际,这些国破家亡的兵士又怎能不念怀故土?他们无力改变什么,只能将故地的地名、文化、风俗、节日等等移植到异国,在异乡中勉强存留一份故地的念想。有人推测,因为襄阳新附军居多,后来的政权把这块儿区域改名为襄阳郡。随着这种融合的加深,这些地名、文化、风俗等历经时光涤洗保留了下来,形成数百年后两地“地同名,民同俗”的“奇观”。襄阳市和襄阳郡的奇妙缘分,像一面镜子映射着中韩两国的文化联结。事实上,除了襄阳郡之外,韩国境内还有江陵、鞍山、利川等同中国类似的地名。这些地区往往都存留着非常多和中国相似的文化风俗。地缘之外,中韩的文化交流、融合还渗透在许多方面。比如在医学领域,中国本土的《脉经》《明堂经》等经典医书曾被新罗(朝鲜半岛历史上的国家之一)奉为重要教材。汉朝时期,朝鲜半岛的一些国度受到中国音乐文化影响,开始流行琵琶、筝等乐器。而到了隋朝和唐朝,朝鲜半岛的高丽乐得到了中国的认可,被列为隋七部乐、九部乐和唐九部乐、十部乐之一。诗歌文化上,两地亦有交集。著名的新罗诗人崔致远12岁入唐,18岁成为进士,其所创作的诗歌被收入《全唐诗》。另外,佛教中占据重要地位的“金地藏”,其原型便是新罗僧人金乔觉。史传,唐开元七年(公元年),他入唐求学,后来苦修七十多年,终成正果。历史恍如一场神奇剧目,风云变幻间,叙写着许多新奇而巧合的篇章。依水而望,互为邦邻。如同这些重合的地名,中韩之间的确存留着诸多未解之谜,或许也是两地的不解之缘。—END—撰文

采采子编辑

采薇君设计

林carry图片

来源网络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chuanzx.com/lcsgr/942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