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两年半研究结论巴蔓子故乡就是利川
湖北日报讯(通讯员周洵、石进)12月19日,在新时代巴蔓子精神研究暨利川市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学术研讨会上,中南民族大学巴蔓子课题研究组公布最新权威研究成果。全国各地30名知名专家学者云集一堂,围绕这一成果展开深入讨论交流,并形成广泛共识。专家们认为,课题组研究成果是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巴蔓子研究的定性成果。大家普遍认同:巴蔓子故里就是湖北利川,巴蔓子的葬身之地就在利川都亭山。
课题组研究成果显示,巴蔓子族系粗略线条是:伏羲(太昊)→咸鸟→乗厘→后照→顾相(务相)→巴蔓子,属于南支巴人,也就是后来称的廪君蛮。巴蔓子时代上限大约在战国早中期,下限至周显王时期(公元前年左右)。巴国将军巴蔓子为巴人廪君蛮支系,巴蔓子长期生活于巴国东部,巴蔓子将军主要镇守在巴国与楚国接壤东部边疆一带,也是其主要活动区域,防线地在今利川都亭山与七岳山之间柏杨塘(白羊塘)南浦雄关至三峡岸、万县、奉节、云阳一线。
专家们认为,巴蔓子属于民族英雄,其形象定位在忠、义、烈、勇、智五个方面,与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不谋而合,在现实社会中得到一致认可。巴蔓子是中华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巴蔓子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弘扬和传承利用好巴蔓子忠勇刚烈、以身许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推动传统文化保护传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专家们认为,作为巴人的后裔,利川人也提炼出“开放包容、诚实守信、勇于担当、敢为人先”的十六字精神,其主要内容与巴蔓子精神一脉相承。正是这种勇武仗义的民族性格和顽强进取的民族精神,才造就了一个富有个性的山地民族。
据悉,课题组共推出系列权威研究成果论文4篇,即《文本书写与社会记忆:巴蔓子葬身都亭山历史人类学考察》(段超、李然)、《用忠烈抒写的历史:巴蔓子精神的现代意释》(萧洪恩)、《巴蔓子英雄形象构建与文化认同》(段超、刘安全)和本地民俗专家谭宗派撰写的《关于清江源都亭山巴蔓子墓的调查研究》,且均已公开发表。同时,课题组还完成一部20余万字的《巴蔓子文献集成》收集编撰工作,包括古籍史料13篇,民间口承文学12篇,研究考证22篇,传播宣传13篇,为学界进一步研究、传承弘扬巴蔓子文化提供扎实的基础性资料。
据了解,年6月,利川正式启动东周时期巴国将军巴蔓子课题研究工作。年8月,该课题全面进入学术研究阶段,由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的课题组,多次深入利川市都亭山、齐岳山、白羊塘、清江源头等地实地走访调查,获取了大量有关巴蔓子文化遗存及民俗资料。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课题组结合典籍文献、田野调查和民俗资料,对巴蔓子故里、族系、葬身地、姓氏等进行了严谨地梳理与考证,对巴蔓子精神、英雄形象建构与提炼进行新的总结。
据研究显示,利川周属巴国地,楚文化与巴文化相互交融,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情十分浓郁,巴蔓子历史文化遗产丰富,保护传承状态良好。
傩戏
土家肉连响
近年来,利川持续深化与中南民族大学等国内高校校地合作,不断挖掘巴蔓子文化、巴楚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等特色资源,推动文化与旅游、体育、农业等深度融合,实现史志研究、文化事业、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年12月国家民委副主任洛布桑
接见利川《巴蔓子》剧组演职人员
烈烈巴人
巴蔓子,是战国时期巴子国著名的将军,也是巴国历史上唯一青史留名的英烈。东周末年,巴国东部边疆发生动乱,巴蔓子将军向楚国请兵平乱,楚国以要巴国三座城池为条件出兵。
巴蔓子雕像
巴蔓子将军为了平乱,答应割让三座城池。乱平,楚使索城。为保住巴国领土完整,巴蔓子自刎以头予楚使赎城,用智慧和生命尽忠报国。楚王叹曰:“使吾得臣若巴蔓子,用城何为!”乃以上卿之礼葬其头于荆门山之阳。巴国亦以上卿之礼葬其身于利川都亭山。
在圣彼德堡民族宫演出利川民族歌舞魔幻剧《巴蔓子》
都亭山
古往今来,两国以上卿之礼下葬的将军唯巴蔓子将军和关羽。在巴蔓子将军身上集中体现了土家族先民勇敢善战、英勇顽强、大义凛然的民族精神。
来源:湖北日报、指间利川、中国利川网
热点聚睛
定了!沿江高铁将经过利川,你觉得高铁站会设在哪儿?
观点致胜
利川人:省里对征地有新规
焦点共鸣
浙江卫视华少来恩施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chuanzx.com/lcsgr/10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