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ldquo抗疫rdquo生
高中生学习线上讲堂
我的“抗疫”生活故事征文活动
面向全国各中学师生征集中
出品
湖北长江报刊传媒集团
桂子山教育研究院
《高中生学习》编辑部
供图
视觉中国
指导老师简介:
曾小红,利川市第一中学语文教师。喜欢文学热爱语文教学。执教的公开课《素芭》在湖北省“好课堂”评比中,获得省二等奖,恩施州一等奖。微课《祭十二郎文情感表达方式之探究》获省三等奖。指导的学生演讲和写作多次获奖,其中张徐同学在年教育部组织的“我为祖国点赞”主题征文中获国家二等奖,本人也获得国家二等奖的优秀指导老师称号。同时发表《合作学习在高三语文复习中的实践探究》等学术论文多篇。
学生佳作不再忙碌的媒婆
利川市第一中学高二年级
吴昊
又是无聊的一天,还是不能出门,奶奶只能戴着老花镜,在家翻看她的“工作手册”——那是一个记载了许多年轻人姓名和联系方式的笔记本,为早日“复工”做准备。
当她发现了两个很合适在一起的人之后,就会嚷着要出去。她随身带着口罩,随时准备出门。一家八口人要苦口婆心的跟她讲半天才能打消她出门的念头……
外出打工的人们在心里默默的撕掉一张张日历,细数一天天的时光,才盼来短暂的春节,千方百计都要回家团聚。每年在这个时候,我的奶奶就会忙碌起来,因为她是村里最出名的的媒婆。
我的奶奶只有一米五的个儿,八十几斤的体重,七十八岁的年纪,但是她还是闲不住。每年她自己一个人要种四五斤谷种,两三斤苞谷种,爷爷在她52岁时生病去世了,春播秋收几乎都是她一个人完成,繁重的农活练就了她强健的身体。
冬天到了,所有的农活都干完了,可是她还是闲不住,要管年轻人的“闲事”——帮别人找对象。
我们那几个村的人都认识她,赶集碰上一个熟人能扯白一两个小时……无论我们在聊什么,她都可以根据最近自己所听闻的一些消息插上话,即使不是同一个话题,她也能完美的圆过去。由于年纪大了,过去几十年的事情有些记不清了,但是,有些事是爸爸他们每年过年时必聊的家常,每次奶奶听到了都会引发一场辩论,双方辩手极不对称:奶奶一人单挑我们全部,但即使有人多的优势,也没有哪一次战胜她。爸爸得出的结论是:“能说服你奶奶的人还没有出生。”
冬日雪后的清晨,小院里阳光灿烂,残雪堆在墙角,坚硬刺眼。奶奶早早地从最暖和的被窝中钻出,草草地吃了早饭就出门了,不用说,她肯定是去做媒。
那些来请奶奶做媒的人,都会拎着小礼品来请她,据说是说媒的规矩,不过更重要的是情谊。但奶奶在没有做成之前是绝对不会收礼的,只是和他们聊聊家常,问问他们的要求。来请奶奶做媒的都是些“操之过急”的父母,他们会详细介绍自己儿子或女儿的工作、年龄、要求等,最后留下联系方式等奶奶做媒。
几乎每天晚上睡觉前,奶奶就会拿着她的“工作手册”叫我给某某某打电话,她不会存电话号码,我就成了她做媒的助手。她视力不怎么好,所以笔记本上的字写的都非常大,以至于巴掌大的笔记本每页只够写个名字和联系方式。可是当她翻到某个人的时候,却可以清楚的说出那人的父母,住在哪里,家庭状况如何……奇怪,这还是我认识的奶奶吗?教她使用电视遥控器、洗衣机,无论教多少次都会忘得一干二净……
做媒的双方联系过后,奶奶就开始往两家来回跑,问问女方是否满意,还有没有其他的要求,男方能不能满足……早出晚归,兜里总是揣着一个手电筒,经常不回家吃中饭,给她打电话,她自己说完话后就不理你了……有时还同时做着几个媒,终日在乡间小路上穿梭……
每年奶奶都会做成功3、4个媒,爸爸他们说:“这是奶奶的爱好,而且也是好事,不要干涉她。”
可是今年却不凑巧,偏偏这时候出现了疫情,为了减少感染的可能,就要尽量减少和别人接触。
以“发生了疫情,要不要出门?”为主题和奶奶又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辩论,曾经战无不胜的奶奶居然被说服了,乖乖在家里待了一个冬天。
河边的柳树芽儿从嫩黄到浅绿了,应该再过不久,奶奶又可以恢复“工作”了,又可以忙碌起来了。
指导老师点评:小作者模仿了鲁迅先生的《祝福》的叙述结构:现在——过去——现在。这种创作实践也许是学习经典最有效的方式吧。而采用这种叙述结构在今年疫情这个特殊的语境下,不仅避免了故事的平铺直叙,还鲜明地显示出今年与往年情况的不同,但相同的是“奶奶”的闲不住和热心肠。小作者善于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比如特殊的记忆能力、特殊的“工作手册”等来塑造人物。语言生动幽默生活化,是较为老练的叙述语言。
行有止爱无疆
利川市第一中学高二年级
张徐
犹记千年前宋祁曾写下一首《玉楼春》,羡煞自了多少华夏儿女心中的赤县春情。然,当我今日再看年的春天,仍有绿杨红杏枝上闹春意,再无故人斟酒一杯灯下饮。
每日晨起,回响在心里的是白岩松那句:“我们在这儿过年,你却在帮我们过关。”飘浮在眼前的是不断激增的新增病例。窗外阳光明媚,天空碧蓝如洗,春风携着飘落的花瓣轻轻停在新绿的柳条上。这一切都告诉我,春已至。
但是,我无时无刻不明自着,往日车水马龙已成奢望,如今的街上空无一人、沉如死水。偶尔经过的车辆仿佛大漠中的离群的孤雁,凄厉的失叫着。我知道,中国的春天还没到。
我是中国人、也是湖北人。虽然我不在武汉,但这却是我第一次直面未知与恐惧。这时的家,不似温暖的巢穴,反而像冰冷黑暗的铁盒子。家尚且如此,更遑论铁盒子以外的世界!
但是,与恐惧的我不同的是,我的姑姑跨出了家门,走向了外面的世界。基辛格在《论中国》中说:“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我的姑姑不是一线医护人员,亦不是一线防控工作人员,她只是奔波在乡镇小路上的一名普通的送货员,疫情之外的地区很难体会到湖北的一些“小困难”,比如家中粮食储备不够,孩子的纸笔匮乏,生活日用品告罄。比起那些逆行的医疗队、这些琐碎似乎算不了什么,但又何尝不需要处理呢?
《平凡的世界》里有一句话:“即使最平凡的人也要为他生活的那个世界而奋斗。”我们村落分布离散,区域大,又只有姑姑一家送货。她每天天未亮就起床装货,独自驾车在沉默的乡镇小路上,口罩里全是汽水,连喘气都十分困难,明明是寒冷的冬天,却出了一身热汗。《一道道光》里这样写道:“凛凛寒潮,沉沉云霄,风雨路遥遥,你是在与时间赛跑,飞驰在大道。”但是慢慢的,开始有人说姑姑的东西卖贵了……我不敢看她的眼睛,泛黄的眼白里扎满了怖人的血丝;我不敢看她疲惫的容颜,憔悴的面庞中满是倦意;我亦不敢看她仍在上小学的女儿,爸爸妈妈不在家,她一个人做饭、一个人洗碗、一个人做作业、一个人上课、一个人洗漱睡觉、然后再一个人起床……
一个平凡人走出了家门,奉献给你的只是一盒新鲜的蔬菜,牺牲的却是她整个家庭。一个平凡人走的路很少,他的爱却走到了万里之外。
我的一个叔叔,在狂风怒号的正月里,裹着军大衣蜷缩在简陋的棚子里,兢兢业业的看守交通关口。
我的班主任,他带了两个高二班级,上午在村里工作,下午给我们两个进度不同的班上课,他把精力都给了我们,但是,他自己的孩子仍在重症监护室。
我甚至不知我是否应该把这段话写下来:一个平凡的人不会认为这样的荣誉是幸福,但是,他们却仍会坚持。
这一刻我终于明白:
我是湖北人,但我更是个中国人!“中国人”这三个字印在我心口,印得我心口发烫,印得我血液沸腾,印得我流下滚滚热泪。钟南山坐上逆行的高铁,七十三岁的李兰娟来到了武汉,医院院长刘智明因感染肺炎与世长辞,武汉医生彭银华再也没有办法与妻子举行婚礼……“这是谁的儿子,又是谁的父亲,这是谁的妻子,又是谁的丈夫?”
这是谁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吾已许国,再难许卿。”
这就是生命,这就是中国。你可以开枪,但枪声永远不是敌人,敌人是枪声带来的冷漠与恐惧。但是中华民族最不缺的就是温暖、勇敢,和爱。
中国人走的路也许不算多,但是他们的爱与温暖,都在远方。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指导老师点评: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小作者对生活的用心体悟。“姑姑”“叔叔”“我的班主任”这些普通人在疫情的夜幕下各自闪光,让读者感受到疫情中每个人都用自己的力量去对抗疫情给别人温暖。文章用身边的普通人关联起终南山、李兰娟、刘智明等人的事迹,有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视野,更表现着“青山一道同云雨”的中国人从来不曾缺席的家国情怀。
樱花樱花想见你
利川市第一中学高二年级
梁宾晏
“好想吃一碗街角那家的老字号热干面啊!”西西躺在沙发上,发出一声感叹。可是她又清醒的意识到:怎么可能?现在连出门都不行,还吃热干面?西西一个翻身,趴在窗上往下看:街道上安静得一丝风儿都没有,一个人影都见不到,甚至连一辆车都没有。远处一群不知道是什么鸟飞来飞去,还发出叽叽喳喳的叫声,天空雾蒙蒙的,暗沉沉的,像穿了多年的旧衣服。“这疫情,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西西无奈的叹了一口气。
拿起甩在一旁的手机,打开微博,看看热搜,“立春”“武汉加油”“钟南山流泪”,心情一时百感交集,感觉心里有点涨涨的,又有些酸酸的。点进去第一个,里面便是一些武汉的美图,一时心情舒畅了些,那些飘落在武大校园里的樱花花瓣,那碗有着浓郁花生酱的热干面,那座屹立千年不倒的黄鹤楼,那条长江水一眼就是几千年。西西猛地从想象中回过神来,便立即嗅到了一丝丝苦涩的味道,不知道武汉现在是否依旧。
很久以前,西西曾去过一次武汉,那时的她还很小,只依稀记得武汉是个很“吵”但又很可爱的城市,那里的人们说话嗓门儿特别大,而且听起来很“凶”,那里有许许多多好吃的,那碗小时候的热干面,够她心动了好多年。她还记得妈妈帮她捡地上的樱花花瓣,然后她们做了一张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书签,那张书签被她夹在最爱的一本书里。她还记得第一次在黄鹤楼上的那种感觉,大概是因为年少吧,那时的震撼仿佛就在眼前。她爱极了在每个小巷子里穿梭,耳边有风声,笑声,小贩们的叫卖声,至今回想起来,仍让她激动神往。
“唉!不知现在的武汉变成什么样了。”西西呆呆的望着手机。接下来,她点开了第二条热搜,她忽然就湿了眼眶。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张图片,上面写着“此后,只要岁岁平安,即使生生不见。”她的心突然一沉,她想起了她的爸妈,不知今日安否。今年过年本准备回老家过年的,她已经有五年没回老家了,期盼了好久,结果遇上这么一个事。她摇摇头,继续往下翻,“延迟婚期坚守一线的武汉医生彭银华感染新冠肺炎牺牲”,她的手指顿了顿,点进去,一张是他的结婚照,一张是他的遗照。“命运为什么这样对他,他的妻子还好吗?老天真是不公平。”泪水滴落,良久,退了出去,默默在心里说了一句:“武汉,一定要加油!”
接着点开第三条热搜,一张照片充斥了整个屏幕,一位老人两鬓斑白,眼神却十分坚定的望着前方,只是眼里有东西亮闪闪的,像星星,又像灯塔。接着她翻了翻下面的评论,第一个热评说:“我想,或许我们这个社会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此:每当危难降临,总会有一个行业,一种意志,一种精神,站于人前,立于天地。”何尝不是呢,西西想,虽然当年自己还未出生,但后来听妈妈说,这一次疫情有如当年那次非典,过了16年,病毒再次肆虐,但有些人依然站出来挡在前方如16年前一样……
西西继续往下翻,突然,她看到了一条评论,很特别,因为那条评论是一个武汉人发的,“真的很感谢所有帮助过我们的人,特别是钟南山院士。在这一段时间里,我害怕过,无助过,但是后来慢慢冷静下来,看到了特别多很暖心的评论,故事,视频。我发现,人间真情,从未消失。”不可抑制的,眼眶又开始湿润,她在下面回复:“要努力去成为这样的人,才不枉活这一生。”
关掉手机,抹了抹眼眶,她回到窗前,看着天空中一朵朵的白云。她想,等疫情结束,一定要和爸妈一起再去武汉看樱花啊。
指导老师点评:文章的结构方式有特点,以武汉的热干面、武大的樱花首尾呼应,中间以点击手机里的几条热搜来串起疫情中感动的画面和自己的故事,使得文章有时空的跨度与交织。小时候的事、现在的事娓娓道来,诉说着疫情中的感动与成长,诉说着对疫情中武汉的思念与牵挂,像雨滴一滴一滴地打在读者心里。
一乡明月同赴云雨
利川市第一中学高二年级
王坤宇
年3月10日,抗疫第48天。“3月10日,将出现今年第一个超级月亮。如果天色晴朗,中国各地乃至整个北半球都可观赏到”电视里播报着今天的新闻。
她抬头望了望窗外,天依旧是那般阴沉。雨将落未落。她转过身来,一声叹息。接着,又是日复一日的死一般的静。电话铃响了,她望了望手机,紧皱的眉头渐渐舒展。“小梨,我今天可能会回来得早一些,你在七点钟左右把饭放在门外吧。自己可要认真做作业呀,饿了冰箱里有你奶奶给你带来的咸菜;就这样吧,病人又在叫我了。”她还没来得及说上一句话,电话那头便只剩下沉默。
3月10日晚上六点。
厨房里传来熟练的切菜声,夹杂着阵阵饭香,昏黄的灯光模糊了少女的轮廓,连同她的泪水也一同没入这片温暖的暖黄中。
她小心翼翼将饭装入保温袋中,连同那张字条:“今晚有超级月亮啊,有空的话,记得看看。”尽管有很多很多的话想说,很多很多的事想分享,却也只化作寥寥数字,在门外等着那位不归人。
每次他来都会敲敲门:“爸爸走啦。”其实,他也不用这么大声,女儿也就在门内静静的望着门外。小梨清楚地记得,这是抗疫的第48天,与爸爸分开的第44天。
日日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她静静地倚在阳台,望着天上。层层的云遮住了超级月亮,月光将周围的一片云晕染开来,如囊中倒水,噀天为白。她看不见超级月亮,看不见此时所念人;所见只有万家灯火,云掩皎月。骤时,爸爸发来一条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chuanzx.com/lcsgr/10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