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事日记雪夜值守卡点护平安
1月15日
星期五晴
陈群利川市公安局交警大队辅警
1月7日,利川遭遇新年首场冰冻大雪。一时间,利川城区、国省道交通中断。为守护冰雪道路交通平安,利川市公安局全警联动开启恶劣天气交通安全大护航。
1月9日上午,正在省道大茅坡巡线归来的我突然接到中队领导安排,执行鱼龙三叉路冰雪守卡任务。接到新任务后,我很高兴,因为鱼龙三叉路是我老家的一个地方,立即整理好装备向秩序二中队民警袁洪兴报到,我们这次守卡任务就由他带队。
Part1
交通
鱼龙三叉路,对我来说是太熟悉不过了。说是三叉路,其实是一个不规则的“十”字路口,当地村民习惯叫三叉路。这个三叉路口地处国道上(以往叫省道)。东连接着汪营、利川;西与重庆黄水相接;南与石柱冷水相通;北连接着建南。在我的印象中,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三叉路是我老家一个非常热闹的地方。在那个年代,交通不发达,外地司机进山上黄水,下重庆都必须经过这条路,当地村民如要出山除了这条路别无其它选择。由于三叉路地处在这条交通“大动脉”上,每天各式各样的车辆在这条路上来来往往,有的司机、客商跑累了,就把三叉路定为落脚休息的“驿站”,久而久之便催生了“路边经济”的发展。当地村民不约而同搬迁到三叉路修建房屋开餐馆、商店、搞汽车修理,大发“路边财”。在我的印象中,如“好又来”“夜来香”“土家二锅头”等食宿店的广告牌名字至今记忆犹新。在那个岁月,三叉路是我老家唯一一个充满现代生活气息的地方。时光荏苒,时代变迁。如今老家通了高速、高铁,外地司机进山出山大多选择走高速路,三叉路渐渐冷清下来,只有当地少部分村民走这条国道翻齐岳山到汪营,到利川。Part2
值守
下午2时许,在袁队的带领下我们驾驶警车向目的地卡点进发。由于齐岳山冰雪严重,为考虑到自身行车安全,我们只好绕行沪渝高速前往目的地。
车行近一个半小时,我们终于抵达卡点。走下车来,冷嗖嗖的寒风向我们袭来,我们顾不上寒冷,搓了搓手,便向附近一家村民借来扫把、铁铲开始打扫执勤卡点上的冰雪,袁队一边除雪一边与鱼龙村委会的同志进行对接,安排执勤卡点设置和后勤保障工作。
不到十分钟,冯兴华、方明两位村委会同志乐呵呵地向我们跑来安排布置卡点设置的前期工作。经过短时间一阵忙碌,一个设置有锥形桶、提示牌的“上山请带好防滑链”的临时卡点设置完毕。袁队和我们便开始守卡执勤。
下午6时,夜幕逐渐降临,我们换班在村委会方明家中吃过晚饭继续值守眼前这条冰雪路,督促车辆加挂防滑链,劝返不具备通行条件车辆。路上,由于夜晚气温下降,路面比白天结冰更严重,人走在上面稍不留神便会摔跟头。但不时也有不挂链条的车辆胆大准备过卡向齐岳山开拔,当他们看到眼前的执勤卡点时,在我们的劝说下都自觉的驾车返回。
“警察同志,我是本地的,路况熟悉,可以通行不?”一位年轻小伙向我们打探道。
“这绝不可掉以轻心,不怕一万,只怕万一,你还是回去安全点,要么绕道白羊塘上高速吧。”夜幕中,执勤民警热心向驾驶人进行劝返……
Part3
温暖
晚上9时,执勤卡点附近的村民或许因天气寒冷的缘故都关了门,熄了灯,唯有我们卡点附近一家姓杨的老年人住户却灯光大亮。这家住户我很熟悉,与我同乡不同村,儿子常年居住在黄水,家中只有两个老人。在我的印象中,这两老年人待人挺热情,如果你在三叉路有时要寄放物品或者要进屋要讨口水喝他们都笑脸相迎满口答应。长此以往,由于两老人热情好客,途经这个路口的人不时都要到他家坐坐,聊聊家常,喝口水,抽抽烟。夜渐深,两位老人见我们还在冰冻的马路上,两老笑盈盈地走了过来:“我熬了姜汤,炉子火也烧得大,你们冷了就进去喝开水烤火,门今天晚上我就不关,这天气不烤火扎实!”看着眼前这两位和蔼可亲的老人,听着他们关切的话语,一股暖流涌进我们心田,寒意顿时消失殆尽。凌晨4时,冰雪下的山乡出奇的沉寂,人们都沉浸在甜美的梦想,冰雪路上基本没有车辆通行。漫漫寒夜,卡点上,陪伴我们的只有那不停闪烁的警灯。为驱赶疲倦和寒冷,我和同事们轮班上警车休息,囫囵眯一会儿算是养精蓄锐,我们的视线却始终没有脱离过卡点。凌晨6时,齐岳山巅露出了鱼肚白,远处丛林里不时传来的几声野山鸡叫声打破了山乡宁静,偶尔听见附近村民开门的声音,崭新的一天又来了。这一夜,我们共劝返车辆10余台,帮助司机加挂防滑链5副。彻夜的值守,确保了道路的交通平安,山乡小村一派祥和。—推荐阅读—快戳图片
审签:万方祥审核:谢露编辑:王荣
投稿邮箱:esga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chuanzx.com/lcsgr/10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