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利川近六百个村子中,这个地方最名不副实
在利川,有一个叫陶家沟的村子最具“欺骗性”。按照常规逻辑,这里应该是陶姓人家相当集中的地方。结果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此地连一户姓陶的都没有。乍一看,陶家沟是个名不副实的村子。
在这片广袤的沃土之上,古老沧桑的吊脚楼和极具民族特色的全新民居错落有致。更兼四季流水淙淙,时有白鹤翩跹,好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丘陵水乡。
陶家沟有一座十分古老的石拱桥,它丰盈曲线的身躯自成一首美诗,让人无比向往一次不期而遇的邂逅。初识陶家沟古桥,笔者将其幻想为天上的鹊桥,遂用稚嫩文笔,写下了这首《古桥际遇》。
古桥际遇
我不知道
这是否是一场不期而遇的邂逅
那一袭白衣的你
在桥上驻足了多久
凉风阵阵
你舞动的秀发
像缕缕丝线缠绕在心头
只想在不经意间你会回首
那莞尔一笑
翩若惊鸿
?一刹那
流动的溪水便带走了我落寞的哀愁
只为圆这三生之约
我在岁月的轮回里等了无数个春秋
守望在没有你的渡口
如今
古桥人依旧
在这飞鹤翩翩的田畴
谁能有幸
重复永恒的相守
由于自己姓陶的原因,笔者对这个地名十分好奇。通过深入了解后得知,此陶非彼陶。这里的陶指的是制陶产业,而非姓氏。在喀斯特地貌占绝对主角的利中盆地,陶家沟一带独受天恩,拥有十分珍贵的石英砂地貌。净水、青石和黏土是陶家沟值得炫耀的三大自然资源。
通常情况下,喀斯特地貌之水含碳酸钙较重,故被称为硬水。倘若饮用过度,人体容易出现结石。源自石英砂地带的泉水清澈甘冽,更兼过滤性良好,实为人体需要的健康软水。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使得三步街神水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每天的接水之人堪比岁末年尾的热闹集市。
青砂石质地细软,是雕刻所用的上好石材。放眼整个利川,以建南和谋道分布最广。在利中盆地,青砂石仅存于凉雾的九渡溪、马前和陶家沟一带。清朝初年,利川人牟大寅为了平定三藩之乱,曾在浙江一带大破叛军,屡次立下赫赫战功。后来,任职定海骠骑将军和荣禄大夫之职。年,牟大寅升授松江提督,可惜还未能赴任,便病逝在定海镇署,年仅38岁。康熙皇帝恩赐祭葬,历经数千里将其遗体运回利川,葬于凉雾与汪营交界的木瓜塘。
当年,为了将牟将军之墓建造得高端大气。牟氏宗亲不惜重金请来能工巧匠,并用成队骡马从陶家沟一带驮来大量青砂石,这才有了将军坟之富丽堂皇。很可惜,将军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被彻底毁坏。
陶家沟一带的黏土不但适合农作物生长,还具备很好的可塑性,是制作陶磁的上好泥土。这是得益于这种资源,从清乾隆年间开始,这里的制陶业就十分繁盛。陶家沟就此得名。
陶家沟生产的陶器模样俊美,质量上层,该产业一直兴旺了两个多世纪。三十年前,受环保法令和林业保护等因素,国家逐渐在控制土法烧窑,陶家沟的制陶业随之便退出了历史舞台。
五一假期间,在位于凉雾北夷城的民间工艺馆前,陶家沟匠人曾常云为游客表演了一次制陶绝活。他抓起一把和好的黏土放在一个高速旋转的电动转盘上,并用双手围住泥团的外围。只在数秒之间,一团其貌不扬的泥巴就被他弄成了瓦罐的外形。随后,曾常云又把指头深入到泥坯的内侧,通过专业而艺术地拨弄,几分钟后,一个精致的瓦罐就一气呵成。当然,这只是完成了其中的一个步骤。要想得到成品,还需经过利坯、晒坯、施釉、烧窑、彩绘等多个流程。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曾常云这手绝活是经过多年磨砺才得以练成。在他十一二岁的时候,就跟随父亲开始学习制陶技术,很快就成为独挡一面的好手。随着陶家沟制陶产业的衰落,他的这门手艺已荒废了二十年。幸好,利川还有这样一批传统艺人,才得以重现那份久违的记忆。
一个行业远去,往往又伴随着另一个行业的兴起。凭借着优质土地和水源,陶家沟已发展起全新的生态农业。这里的莼菜不但美味营养,四季泛着波光的连片莼菜田还自成一景。此外,永良菌菇合作社等一批农业企业也进驻此地,将羊肚菌、西瓜为主的特色农业打理得风生水起……
如此看来,名不副实的陶家沟其实是相当的名副其实。
利川易达二手车行
高价收车二手车售卖车辆抵押贷款
车辆寄卖保险年检代办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chuanzx.com/lcsgr/9592.html